我的小小说《爱折腾的老头》,三月下旬在中国作家网及其他文学网站上发表后引发了朋友、老师、网友的广泛好评。其中《中国散文网》网友yin评价:“ 真情实感的叙述,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深思和回味 !”
我初中时的同学雷运国感慨:“ 读来朗朗上口,故事很感人,感觉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尤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享誉美术界的几位老师也给予了分享和鼓励。这件普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激起一点浪花,我认为主要是通过故事巧妙地推进,作品中老人的善举触动了读者善良的爱心和泪点所致。
作为原创者,我坦诚的向大家介绍,此篇作品,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3月5日我离开南昌回上海,从酝酿、构思、起稿,直到作品发表,期间有20多天,这是我从事写作以来,花费时间最长的一篇小小说作品。
说实话,类似的作品,我以为是比较难写的,弄不好就写成了事迹报告,或者是随笔日志,要写得感人就更难。因此我有过多次假设、否定、重来的过程,反复推敲,甚至一度有走入死胡同的感觉,期间出现过动摇、徘徊、退出的想法。回忆整个写作过程,一波三折、感慨体会良多。在此,我想把这份心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篇小小说,写作动机源于2022年春节在南昌过年时看到的一个场景。这一天早晨八点半左右,我像往常一样,晨起徒步锻炼完后回家,看到自己的住宅单元楼门前,有一对老年夫妻,正在向拖车上装载废旧物品,并认真地捆绑固定,显然是要拉到废品店去出售。从老人的神态、形象、气质上看,俨然就像两位老学究,着装上也很得体。他们的举动,不免让我联想起过去在网上曾经看过很多的报道。介绍老人为了资助贫困学子上大学,用自己退休金、拾荒卖废品等方式筹措资金。在这支庞大的好人拾荒队伍中,有普通民众、干部、商人,还有不少是大中小学退休的教授、老师等。虽然他们年龄、职业、地位、经济基础不同,但他们心系国家、关注教育、爱惜人才、济贫助学的善举感天动地,让人泪目。她们当中有:2014年度“感动中国”的山东招远的92岁老人刘盛兰;“ 杭州好人”王坤森 、韦思浩;湖南沅陵八旬老人熊奶奶、常德澧县老人彭传发等。
这些人的事迹,被披露以后,成为写作者争相讴歌的对象,但大多数都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散文随笔形式表现居多。于是,我便产生了尝试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现此类优秀人物的想法。
谈到拾荒者,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形象落寞,着装邋遢、肩挎蛇皮袋、手拿尖嘴钳,一个个肮脏的垃圾桶里寻物淘宝。然而在作品中我想淡化人们的固有观念,把注意力放到他们变废为宝、勤俭节约、保护环境、奉献爱心的责任中寻找新意。因此作品中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故事贯穿始终,那么写作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苦思冥想中,我从“浙江好人”王坤森的事迹中得到启示。他与一般拾荒老人不同的是,晚上十点多出门,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回家。原因是不与靠拾荒谋生的人抢资源。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它意味着一个人身体生物钟的黑白颠倒,牵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做出多么大牺牲和坚强的意志。何况还是一位高龄老教授,我为老人博大的胸怀和爱心感动不已。
思考后我决定就以他为小说主人公原型来表现,只不过将老人的年龄调低了不少。晚上出门,后半夜归家,这一动静,谁能感知,一定是家人,夜深人静时发出的响声,也有可能影响邻居。这个现象的分析让我产生了灵感,我便将老人处理成是我的新邻居。故事以第一人称“ 我 ”为讲述者,老头晚上九十点钟出门,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开门和走动以及敲门发出的声响,惊动了我这个熬夜写作者的好奇心,出于作家特质使然,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从门上的猫眼里,窥探外面的动静。当看到了匪夷所思的场景后,触动了我探秘真相的强烈愿望。这种悬疑的设置,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为下面揭开谜底及事态发展做好了铺垫。
老人的拾荒经历和故事怎么来表现,最初我假设了三种途径:一、某一天的晚上在街上看到老人在垃圾桶里翻找物品,引发我跟踪观察,看见店主有意给他的大件物品突然被别人抢走,老人无奈和失望的神情,之后主动接近老人,了解其经历;二、老人雨中淋湿衣服回家,感染重病,儿女亲人不在身边,他的老伴求助于我,在互动中从老伴的嘴里。了解了老人的身世和经历;三、我去银行存钱,邂逅在此汇款的老头。于是跟他交谈,了解其身世和经历。上面三个构想,从逻辑上反复推敲,觉得老人对不甚了解的邻居不可能轻易告知一切,情节设计很牵强,所以就放弃了。后来安排从楼上朋友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并进一步了解到,老人是二0二0年度“ 感动宏昌 ”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是朋友从《宏昌晚报》中看到的。
知道真相后,仿佛故事就可以打住收笔了。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平淡了。怎样深化主题,体现故事背后的人格力量和公众对此事的反应。在此我着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琢磨。捕捉到了76岁老人,晚上拾荒被雨水淋湿透,极有可能染上疾病这个共识。小区住户民众得知了老人的情况后,牵动了大家的敏感神经。怎样规劝和表达大家对老人担心爱护,又对老人捐资助学的善举表达敬意。她们自发组织起来,决定替老人行事善举,筹措废旧物品。悄无声息的将物品放在老人的家门口。并附上了他们的贴心寄语。我看过便条上的文字后,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个感人肺腑的泪点设置,意味深长。他是老人的爱心延续,升华了大众对好人爱戴和尊敬的思想感情。极大地弘扬了社会的正能量。同时提升了作品的立意和品位。
最后情节的安排,也是高潮后面的延伸,反映了我对老人的态度。作为老人善举经历的见证者,我在回沪之前,清理了家中不需要的旧书报等废品,计划临走前放到老人门口,以表达自己对他老人家“捐资助学”善举的敬意!
2022年4月17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