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曾被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原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却道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赉去。关公看了,推迟不受。辽曰:据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领取名爵。再三推却。辽赉印回见曹公,说云长推辞不受。操曰:曾看印否?辽曰:云长见印来。操曰:吾失计较也。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张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这段文字描述因关羽立了战功,曹操上奏朝廷封关羽为寿亭侯。但关羽见到送来的大印后推辞不要,曹操知道他忠于汉室,命人把大印上原来的字销去改为“汉寿亭侯之印”后又派人给他送去,关羽才欣然接受了大印。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分二十四卷,每卷中又分十则,共是二百四十则。后来,明末清初的毛纶和他的儿子毛宗岗修订了《三国演义》,对回目进行了整理,加上一些评语,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增删,改为全书一百二十回,并一直沿袭到现在,成为目前最为通行的版本。
毛宗岗认为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关关羽接受“汉寿亭侯”官印的那段描述违反了历史常识,他不仅在书中删去了这段文字,还在评语中特别地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按照罗贯中在书中的描写,关羽被封为汉朝的寿亭侯,而毛宗岗认为关羽应该是汉寿的亭侯,两个人到底谁说的对呢?
《三国志》卷三二《先主传》中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关羽同为亭侯的马超、张飞都未在其爵号前加朝代名“汉”字,说明“汉寿亭侯”中的“汉”并非朝代名。也就是说,毛宗岗的理解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关羽并非汉朝的寿亭侯,而是汉寿的亭侯。
那么,作为汉寿亭侯,关羽的封地汉寿又在哪儿呢?历史上曾有三种观点:其一为“蜀地说”,即认为其封地是由蜀地之葭萌县改名而来的汉寿。其二为“武陵说”,即认为其封地是武陵下属的汉寿。其三为“两地说”,即认为上述两地都是关羽的封地,认为关羽曾两次受封。到底哪一种观点对呢?
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列侯分为通侯(县侯)、乡侯和亭侯,级别不同,其对应的封地级别也不同,“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即通侯的封地对应为县,乡侯、亭侯的封地对应为乡、亭。卢弼在《三国志集解》卷三十六中指出据汉制“亭侯之号不得袭用县名 ”。汉寿亭侯的封地不应该是一个县,而应该是在级别和面积都低于县、乡的一个亭。《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水经·阮水注》都指出“汉寿县”归属於武陵郡,是一个县。“武陵之汉寿”是个县,因此不可能是亭侯的封地。蜀地的葭萌县改名而来的汉寿也是一个县,也不可能是亭侯的封地。这就说明以上三个观点都是不对的,汉寿亭侯的封地只能是一个叫“汉寿”的亭级单位(估计面积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乡的大小)。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著名的京剧须生马连良先生在灌制《甘露寺》唱片的时候,他饰演的乔玄唱段中有一句“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马先生认为“汉”字是朝代名,大家都知道关羽是汉朝人,因此就没有必要再把这个字带上,他便唱成了“他有个二弟寿亭侯”。唱片发行后,有人给他指出了错误,马连良大惊,连忙找一些熟悉历史的人求证。等到马连良先生弄清楚确实是自己失误之后,他立刻亲自到唱片公司要求销毁唱片,并承担唱片公司的经济损失。他同时派人到各个唱片销售点,把尚未售出的唱片全部买下,由他本人一张张砸毁。有朋友劝他不要那么认真,但马连良不假思索地说:“唱错一个字,我个人寒碜倒是小事,可是让人们以讹传讹,糟蹋京戏,我的罪过可就大了,我绝不能为此负疚终身哪!”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位京剧名家,马连良身上所具有的尊重历史、尊重观众的优秀品质。
20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