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灰篓肉

  • 作者:张敬之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11-03 21:17:49
  • 被阅读0
  •   □张敬之

      要说“灰篓肉”,必须说烘笼和窑灰。灰篓就是烘笼,这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20多年的取暖工具,恐怕只有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人,才有点滴的记忆了。

      烘笼,有用铜、铁、铝、木板、竹篾条等材料做的,有方的、圆的,大小不等。邻水民间用的烘笼,大多数是竹陶制品。做烘笼的内胆是特制的土陶钵,也有人用咸菜缸盖子代替,口径一般在20至30公分左右。先用竹篾沿着对称的两根竹片把底子和下半部分编织好,把内胆放进去,再编织竹篾把内胆包接起来,并逐渐收缩笼口,笼口直径大约十多公分,然后将两根对称的竹片相对重叠,倒插至笼子底部,做成提篮环形状提手,再用细竹篾缠牢、美化,就大功告成。有的人把烘笼做得像小背篼那么大,主要用于烘烤衣物,称之为“炕笼”。

      烤烘笼取暖的材料主要是窑灰、柴火灰,所以邻水人不叫它烘笼,而是直截了当叫它灰篓。烧窑灰要到山坡上选恰当的位置,砍割很多树枝、灌木和荆棘,收集堆放在一起来燃烧。燃烧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翻动柴火,观察火候,迅速泼水。一天下来,一个人也只能收获一挑窑灰。

      用过“灰篓”的人,可能记得孩童时代在灰篓里爆胡豆、烧红苕的往事,那不仅是为了解馋,而且是一种童趣,是一种亲身体验烹饪的过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邻水的“灰篓肉”。

      制作“灰篓肉”很简单,割一斤左右半肥半瘦的新鲜猪肉,用湿帕子擦干净,切成2公分见方的肉块,放入适量的食盐、花椒、豆瓣、酱油、姜粒、大蒜、葱头等调料,反复搅拌,待入味后,装进敞口土陶罐,放在灰篓里,最好使燃着的窑灰将底部围住,然后用湿帕子密封口,待五六小时后,窑灰燃尽,肉也煨熟了。此时打开密封物,一股热气冒出,满屋飘香,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吃上一口,肥而不腻,瘦肉化渣,酥松爽口,略带回甜,扑鼻的清香直灌心田,真正是自然绝妙的味道。

      “灰篓肉”是谁发明的,始于何年何时,已无从查考。有传说是某孝子为孝敬老母亲发明的;有传说是某贤妻在服侍患胃病胃口不佳的丈夫时发明的;有说是“烧窑灰”的人在烧红苕、爆胡豆时,突发奇想发明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灰篓肉”在邻水流行过,打下了邻水饮食习俗的烙印,蕴含着邻水美食文化的光彩。编辑:侯懿航

    【审核人:站长】

        标题:灰篓肉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eyan/11146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