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穿杨叶(散文)

  • 作者:鲁芒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10-31 23:56:23
  • 被阅读0
  •   卧佛寺西大门旁边有两棵挺拔的白杨。

      看到它们,按照一般规律应当想到茅盾赞扬抗日战士的《白杨礼赞》,喜欢外国老电影的老年知识分子,也可能会想起老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歌的几句歌词:”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在那清清的小河旁,长着两棵美丽的白杨,那是我们的家乡。”我就属于后一类人。我对白杨情有独钟,大概跟这歌儿有关系。

      但是今天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两课白杨,首先想到的却是小时候“穿杨叶”的情景。

      所谓穿杨叶,不是百步穿杨的意思,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捡拾白杨的落叶。

      我们老家金岭村后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大家都称它“后河”。后来,良点小学的校长王中峰曾创作过一首校歌,歌词有“鸡水漾漾”一语,才有人叫起它的学名“鸡龙河”,以其发源于鸡山,且蜿蜒似龙故也。

      这是题外话,但不得不交代。

      这条河的最大特点是两岸栽满了白杨树。那些白杨树都长得很高大,钻到天上去,钻进云彩里。不知为什么,我奶奶都叫它“洋杨树”,但我到现在也不理解,为什么给它加上一个定语“洋”字,百度也没有说它是漂洋过海来的。

      白杨树不光树干高大挺拔,而且叶子阔大。别看它是一种普通的树,但在相对贫穷的时代,它的贡献可不小。它生长特别快。春天,只要在河边插上一根杨树枝,它就会发芽成活,当年就窜出好几米高的个子。它的木质虽然比不上贵族式的楠木,还有其它名贵的树种,但是老百姓建设房屋的时候往往用它做栋梁和檩棒,以其笔直无弯,也没有很大的变形。它的叶子,虽然有苦味,但是当其嫩绿的时候,可以釆而食之。怎么吃呢?我见奶奶将摘来的杨树叶放在锅里煮一煮,然后捞出来,用凉水一泡,再用手挼一挼,把苦味挼出来。一遍不行,经过浸泡以后再挼一遍,泡得时间长一点,就可以做小豆腐吃了。说是小豆腐,实际上只能放极少的一点黄豆。

      现在的人吃东西往往讲究口感,那时候可讲不得,好吃不好吃只能硬着头皮吃,就算这样的食品营养极少,至少可以撑肚皮。

      关于杨树叶子,其功用何止这些。每年的霜降时节,杨叶三两日就变黄了。再叫西风一吹,那叶子就纷纷落下地来。这景象还颇有些诗意呢。但那时候的人似乎不注重其审美价值。诗人们往往赞扬火红的枫叶,甚至棠梨之类的叶子,说它“棠梨叶落胭脂色”,这是说其美。但很少有赞美杨树叶的。只有茅盾这样写过:“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学过这篇课文的人知道,茅盾的这篇文章,绝不是赞扬其使用价值的,而是用杨树象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连叶子都是“片片向上”的。

      但我要说的还是白杨叶子的实用性。它不仅可以勉强食用,帮人度过灾年,它飘落的黄叶用处更大。

      记不清了,好像五十年代树林还是私有的,我二奶奶家就有一片杨树林,也是在村后的河边。因为树叶不可能一下子落完,所以林主就砍些树枝放在树下,防止人家来扫树叶。直到树叶差不多落光了的时候,林主才连树枝带树叶打扫一下,用栅篮装起来弄回家烧火做饭或者烙煎饼。但是总有一些杨林的主人不明显,或者主人懒惰不愿意费劲的,这就给孩子们捡拾杨叶有了可乘之机。大一点的孩子用筢子搂,或者用扫帚扫。小一点的孩子捡拾树叶的方式可就奇葩了。往往是大人给他们做一根竹签,把竹签的一端削尖,另一端钻孔。然后纫上一根半米左右的细麻绳。这就是小孩子捡拾杨树叶的最佳工具。

      孩子们拿着这家什来到河边白杨树下,蹲着或者下腰一张一张地把树叶穿起来。别看这样很费劲,勤劳的孩子也能满满地穿一串。穿满了,高高兴兴地提回家,往往得到父母的一顿表扬:“好孩子,真能干。”

      但是也有受挫的时候。一次我在河边树林里穿杨叶。我生来手拙,人家穿了一大串,我才穿了不到绳子的一半。当然也可能因为年级小(大概在五六岁上)。穿满了的早回家了,我不甘心,继续穿。谁知这时候来了一位教识字班的老师,它对着我吼叫起来:“谁叫你在这里穿树叶的,这是我家的树林子!”说着一把夺过我的杨叶串儿。我无力反抗,哭着回家了。其实,我那时候甚至还分不清公和私,要是知道这杨树林是他的,我也不会进去穿树叶了。

      一转眼到了六十年代,我也长大了。那时我正在上初中,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三年——1961年,生活极为困难。不仅吃饭困难,就是烧柴也很困难。河边的树林里老的杨树都伐光了,才栽的小杨树,没有多少枝叶,因此穿杨叶的现象也就消失了。但是老百姓不能生着吃饭,柴草是个大问题。于是有人开始想办法买煤烧。但是又买不到好煤,我家不知从哪里买了几百斤烟煤,烧起来浓烟滚滚,散发出一股强烈的硫磺气味。我奶奶本来就有哮喘,她叫这种煤烟熏得咳嗽不止,憋得要命。

      时光在飞逝,历史在前进,生产力在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80年代左右,买煤不成问题了。渐渐地,好多人家都烧上了蜂窝煤。这种煤是无烟煤,不再有那么大的烟雾和硫磺味儿了。

      再后来,不仅县城里吃党政事业饭的烧上了煤气,普通人家也烧上了煤气。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县城一级以及靠近县城的农村又烧上了便宜的天然气。同时,各种各样的电磁灶也开始使用。

      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没柴烧忧愁了,小孩子穿杨叶,就跟我们谈起原始人茹毛饮血一样,成为历史的存在。吃杨树叶已经成为五十以下的人不理解的事。

      历史的发展,以科技为主的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无限的,是不会停止的,人们在这方面也应该不知足。但是在物质生活的追求上应当有所节制,知足常乐。烧着天然气,用着电磁灶,吃着各种名目的食品,人们应该满足了。如果以为生产力无限发展,物质享受也应该是无限的,甚至奢侈腐化,那就大错特错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古人的名言警句,必须牢牢记取。

      2022.10.31

    【审核人:站长】

        标题:穿杨叶(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4467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