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随笔||文字是有温度的

  • 作者:情岚傲雪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15 03:01:19
  • 被阅读0
  •   与朱湘山老师建立微信联系是2021年4月9日晨,因我报名主持“冬歌文苑”4月10日点评会,打算选评《只有香如故》一文,便征询作者是否同意 ,朱老师立加即回:“谢谢杨老师,欢迎点评!” 接下委婉的提出:“只是写作感言之类的还无从准备,目前在荆州,应酬较多,时间有限,注意力也不集中,您看是否以后再说?”

      我想既然同意了,我不愿意放弃这次同文友们一起学习的机会,即使朱老师不便参加,我也发预告,历练自己在没有作者配合的情境下唱一出“独角戏。”

      9日中午12点47分,得意外之喜,朱老师来信说:“您好,我写了一篇写作随想短文。谢谢!” 见文, 我心里仿佛涌入一股暖流。

      10日晚,朱老师还在点评期间几次抽空参与同文友们互动。

      之所以赘述这件事,是因为我与朱湘山老师初次交流,给我的感觉是低调、 温馨。他是一位胸怀开阔、见多识广的人;是一位情感丰富、能够为他人着想的人。由此,我开始关注朱老师的文章,他的每篇文章都能做到精雕细琢,他说:“但若是没有那些‘推敲’‘斟酌’,我则无法表达更深刻和广泛的情感。”

      是的,“情感”正是贯穿朱老师作品中的一根主线,带有情感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景中有人,眼中有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既体现了他的渊知博识,更体现了他的人文情怀 。

      朱老师曾经借一位学者的话说过:人一生要争取活到90岁,前三十年读万卷书,中三十年走万里路,后三十年坐下来写文章。他说,对于我们来讲,只能是在有限的后三十年把读书、走路、写作一起补上。

      读书能使人增长智慧,增长见识,行走同样可以开阔眼界,增加阅历。

      古有李白游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西至边疆,东至海外。这些游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和灵感,也为他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灵感,使其作品充满了壮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豪放、奔放的诗风,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追求和个人情感的倾诉。今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朱湘山正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不知疲倦地跋踄——追寻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

      《微烛》是一部在行走中创作的散文集。朱老师于2012年从海南省公安厅的任上退下来后,携其爱妻外出游历,足迹遍及境内外大山名川,大城小镇。不同于一般游历者,他于游历之中创作,搜集实地资料潜心印证,以感性的笔触轻轻地拂去时光落下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伤口的结痂,讴歌时代变化,追述历史现象,描绘人物形象,感叹历史沧桑。这些文字,仿佛潺潺流水 、袅袅炊烟, 给读者传递力量带来温暖,留下了美的享受、史的学习、思的升华 。

      一周前,朱老师来信说,拙著《微烛》已经出版。作为“朱粉”,能得到老师签名赠书,既是一件 十分荣幸的事。周六中午,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快递寄来的墨香浓郁的新书,来不及上楼便在公园一角捧读起来。

      书中35篇诗意散文,分为五个部分:《金樯橹》《山中月》《天堂草》《青未了》《星河梦》。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对故乡、故地的游记,一类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探访。

      著名作家梅国云“写在前面”的好评:“《微烛》既是一本有着诗歌和小说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带着浓郁怀旧气息的‘沉思录’”。

      朱老师从荆楚来到海南工作20多年,是海水滋润了他的情感,是海风唤醒了他笔耕的力量,是这里勇立潮头的渔民们激励了他书写人类生生不息、永恒使命的担当。

      “从临街的窗口远远望去,每一条小巷都连接大海,铁皮房顶被海风掠过,如哗哗的海浪不绝于耳,许多被风浪摔碎的往事…一一呈现在眼前。”

      《 金樯橹》是湘山老师在渔港深处的渔船上,对风浪中奋斗四十余年的老吴蕴藏着大海一般的深沉和博大胸怀的采访,在颠簸起伏的渔舟上体验渔民的江海人生。三位渔民、代表着老中青三代人,老吴的父亲是渔民,祖祖辈辈奔波于南海之上,大海就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计之源,经年累月,海面竖起的孤帆远影,记满了披荆斩棘的历史。与妻子阿荣40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冼清志这个49岁的渔家汉子,是新一代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年轻船长,在南海的风浪里淬炼了30多年,常年往返于西沙、南沙和渔港之间;82岁的老书记、前村委主任韩建元,年轻时也是一条敢闯风浪的汉子,带领渔民驾着帆船一次次去七洲列岛或东沙海域捕鱼,最多时一次可收获6000多公斤鱼。他们“虽然不是超凡脱俗的人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们有经历、眼光、胆识,有胸怀和意志、心中永远有一把金色的樯橹。”

      以被海水浸泡过的文字《金樯橹》开篇,这里有发现有新奇,有温度有感动,也有对世代守望传统祖业遭遇断代可能的忧伤。海风吹来,翻起层层海浪。

      时代风起,樯橹齐发。在朱老师的心里,忘不了海岛的水,更看不够荆楚的山。

      紧随其后的《布衣》篇则是作者在其另一个故地“身临其境感受最深的一段抗疫斗争生活”。荆楚大地所发生的动人故事 ,大气磅礴、如诗如歌。

      作家摩涅是这样点评《布衣》的:这是作者如何让这样一个渐渐远去的、并非广为人知的“英雄群体的故事”重新拥有清晰的轮廓、丰满的血肉、温润的细节和闪光的质感, 所有叙述、议论、抒情皆发乎至诚、敏锐、准确、独特的采访感受,他笔端凝聚的“情”字,造语含蓄,读来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堪称报告文学做史的别样表达。对于彭场人在疫情中所展示出来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赶制防护服所体现出的“人间温情和旷世之美”,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典型化创作,从而使其个性突出,形象丰富饱满,充盈着人格魅力和精神气息,不断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摩涅还说,作品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就彭场“防护服之战”取得显著成就入手,逐步推进到仙桃乃至整个中国对于世界抗疫做出贡献加以赞赏和描写,为国家留史、为荆楚写记、为布衣立传,具有现实意义。

      《布衣》告诉我什么叫人杰地灵,什么叫“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山中月》写的是新形势下的故乡之思与山河之变,是绿水青山下的“乡愁”。写乡愁却极尽柔美,写沧桑却极尽涅槃,写旧人新人在眼前,写旧年却极尽今日的福泽。围绕乡村振兴这个大题材,把对已为副处级正式干部,退休的道贵怎么回村任村干这一疑问,放在了李家台村今昔对比所发生的变化中作了深入地剖析。

      这一变化是全方位的,村容村貌的变化是现象,而人的观念的变化才是本质,从当年道贵买房离穷窝,到李飞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回村任村助理,从困难户邓凯英现在是村里的老板,从道贵辛辛苦苦一年时间里使李家台村站上新起点,让我们看到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了李家台从那时缝补着贫困的碎片,陈列着生活的伤痕,到满目所见郁郁葱葱的绿和层层叠叠的金以及硕果累累的黄的全新的变化。

      作者起初对道贵的惊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上多数人价值观,从我不知该为李飞高兴还是替他惋惜、“所谓牧歌田园,只是富裕之后的内心回归,一旦艰辛的劳作如影相随,浪漫和诗情只是梦中的遐想”中也有表示。作者妙用“穿过缺口,犹如混沌初开,” 得出“人间事也大抵相似,残缺与断裂,也伴随独具一格的惊世之美” 时,给作者带来的不止于视觉冲击而是思想踫撞了。当看到“月光柔情万种地注视着乡村,注视着人间” 时,整个情感已不再是混沌初开而是豁然开朗。

      “那一刻,我很难把眼前人同当年那个能歌善舞的女孩联系在一起, 她的形象,就像一面镜子,也照出我自己现在的模样。” 一句让人回味良久。是的,我们时不时地会错把自以为的样子当作永恒的印象。

      《八千里长路》文章一开始借焦枝线襄阳至荆门段,将山高、山色、山长、山蕴、最后山归平原,宛如一幅长卷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八千里长路,下山之难、站台之慨、旧车之喘、故乡之恋、人生之悟 ,没有叹息,也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深深隐藏着真诚的渴盼、顽强的热爱和丰厚的情感。

      在浩瀚的历史中把岁月沉积遗忘翻腾出来,探索深奥的道理和散失的痕迹,是朱老师在游历中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思考。

      《纪山之南》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一国兴亡,一城得失,能够留下名字的,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而楚国长达400多年的郢都,纪山之南则在华夏历史中有着极其辉煌的一页。作为历史上大且强的楚国,它的大国之风在于地域、城郭,还在于它的国力、文脉之强(屈原、宋玉等一批文学大家诞生于楚),并因此成就了它的霸主之气——诸侯敢于称王的是从楚王熊通肇始,而 “问鼎中原”的是楚庄王 。

      楚人尽剽悍——“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以致让后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楚歌亦悲壮——四面楚歌声,能抵百万兵。楚辞更灿烂。

      朱老师追忆那遥远的时光,霸主的后裔竟然成了时间的猎物,在奔逃的过程中步履踉跄。透过历史云烟得出:德不配位,必遭祸殃。惊天劈雳,振聋发聩。

      《杏花疏影里》让人觉得走在开封的大街上,就能闻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一些文人、英雄的影子连同北宋的那段历史便扑面而来。浮世本就多聚散,杏花雨中的开封,见证了多少空谷幽人,也伴随着无数苦恨逆旅。一个沉睡千年谜样的大宋王朝,一群让人欲说还休的宋代故人,在杏花疏影里渐次生动鲜活起来。一座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汴梁,在清明上河图袅袅不绝的余韵中,如穿透迷雾的一轮朝阳冉冉升起。

      作家袁福成点评《杏花疏影里》时说,抚今追昔、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只是当年那雄踞世界之巅、盛极一时的大宋王朝,顷刻间便土崩瓦解,的确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好好研究!

      《天堂草》写了站在高处仿佛走在白云深处,伸手就可扯下一片云彩塞进行囊或揽入怀中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看到了天穹之下,绿色化为了底色,更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管里熨烫下战马嘶鸣的诗行。让人感觉到秦关汉月的征伐,羌笛胡笳的苍凉,那个被称作“一代天骄”的人,带领他的铁骑,迈着雄阔的步伐 ,还有金戈铁马的悲壮、大宋王朝的寝食难安,仿佛从雕刻的文字中款款而出。那幽幽的蓝、起伏的绿,像无声无形的语言,那种安详神秘,让常常为物所囿、为房所忧、为游所累、为情所困的我们面对牧羊人自叹不如。

      草原的歌声不需要刻意聆听,《天堂草》是对茫茫草原深情的拥抱。在岁月的河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何尝不是一棵小草。

      《水乡变奏曲》共五个乐章。一吟一曲一咏叹,奏出了仙桃的历史沧桑;二重唱唱出了仙桃开放容纳的新姿,与其涌动的创新与朝气;交响乐中让我看到了水乡诗韵中的舞者 ,是他们舞出了风生水起的新时代。回声中以千里绿映红,桃花笑春风的画面再次奏起了激越高亢的交响旋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水乡变奏曲》

      莫布春风,何来夏雨?不历苦寒,焉得梅香?

      朱老师以冰与火、冷与暖的交响,用苦难与奋斗演绎了旧沔阳的哀婉与新仙桃的昂扬。

      当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为中华民族逐梦征程涓滴之水凝聚力量,他们每一个追梦的姿态,都将被定格为历史,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未来 。

      《星河梦》中著名的华侨之乡—海南文昌,因为贫困,才有了百万华侨下南洋的异国苦渡;因为落后,才有了200将军出文昌的烽火人生:因为贫穷,才有了文昌人尊师重教的基因传承和穷则思变。当龙楼镇建设航天发射场的机遇突然降临,小镇有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华丽变身时,村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离开家园,为航天让路。只见村委老书记带头签字,20亩的虾塘、5000多棵椰子树没了,村民黄循坤家“三屋十七廊” 没了,村民许达逢第一个推倒含辛茹苦建造的家园,成为载入海南航天史册的拆迁第一家。朱老师没有去写这些人的“家国情怀”,写了“宝陵河静静流淌,流在月光下,也流在每一个村民心上,”写了“今天,星光村、龙楼村、中山村的烟火人家已然消失在巍峨的发射架下……住在新居里的人们时不时会借闲暇之机走上顶楼俯眺远处熟悉的家园…感受到离开故土的那份惆怅。” 星河梦里,那时间的苍穹,一如经历大气、灰尘与人造阴霾的层层过滤之后,艰难而顽强地闪烁着的生命之光。

      ……

      作家朱湘山在后记中对书名《微烛》的解释是:出自古人“微烛窥人悉断肠,机翻云锦妙成章” 的诗句,意在记录普通人寻常人生的行与止,也是跋涉者一路蹒跚的思与叹,以及长路漫漫山重水复的微光浅悟,愿它的微弱亮光能闪烁于尘世的夜间。

      我半瓶晃动地“添足”:《微烛》观察入微,烛明尘世。其微,为细为精 ;其烛,为书为亮。

      《微烛》是有温度的。读之,于冷漠淡薄的世界中有温暖的拥抱;品之,若秉烛夜谈,真有味道。

      匆忙间,呈笔记与文友分享。

      2023年11月6日于滨海

    【审核人:雨祺】

        标题:随笔||文字是有温度的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11475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