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刘军:读书是为了思考(一)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1-03 01:21:08
  • 被阅读0
  •   读书的目的不下一百种,但培根这样说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确有新意。

      培根我是太熟悉了,中学时我读过好几本《欧洲哲学史》,都有对培根哲学思想的介绍。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的地位很高,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是“整个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还写过一本《培根论人生》的哲理散文书。该书是一部智者的思想记录,其中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既包含了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们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

      从培根的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他的经历的丰富,思考的深度,但如果他不是一个哲学家,就不会有这种思辨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培根把提出来,就这一句话,就是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不知鼓舞了多少人献身于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

      我虽然看过培根的《培根论人生》这本书,但实在讲“读书是为了思考”这句话真没记住。年轻时读书常常也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

      最近,我在随便翻翻时看到了培根的这句话:“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读书是为了思考,有哪些方面的依据?

      首先是读书不思考就没有收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毛泽东把读书学习叫“攻书”。要“攻”,就不能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必须到“底”。什么是“底”? 就是最大限度地悟透书中的要旨,最大限度地汲取和发挥经典书籍蕴含的智慧和经验。对喜欢的文史哲经典,毛泽东确实是常读常新。

      毛泽东主张学思结合,这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写作可以说是读书和思考的延续和深化。毛泽东就主张把读书、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毛泽东谈到: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 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 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文章要有观点,要有“较深刻的思想性”。 1957年12 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文章写不下去了,此时应该多看看材料,再考虑考虑,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没有真懂。”他曾看过一份文件后不满意,认为文件起草者对所论问题“不甚内行,还不大懂。如果真懂,不至于不能用文字表现出来”。他认为,构思行文首先要分析所论事物对立统一的内部联系,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这样才能“有长江大河、势如破竹之势”。如果没把问题搞懂,就不要轻易下笔。他认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可见,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过程就是思想完善的过程。

      王任重在《读书笔记》中总结了自己又读又想又写的方法:写,是把又读又想的体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有条理的见解。对自己而言,是认识深化的一个小结;如果公之于众,那是向大家交流思想;从领导工作而言,这又是向下级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生动有效的方式,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2022年12月31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刘军:读书是为了思考(一)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5307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