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刘军:有时不妨倒过来想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12-27 18:54:58
  • 被阅读0
  •   这几天到海边散步,每次看到的都是十个人左右。原来都是这样想,“”阳”了这么多人,天又冷风又大,很多人不敢也不愿人出来了。今天不这么想了,疫情这样严重,天这么冷,竟然还有人出来,他们太勇敢太有毅力了,自己也属于这个坚强的系列。

      有时倒过来想,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

      许多人退休以后,就觉得人生到头了,活一天是一天,难免有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

      别说常人,古代的著名诗人也有这种想法。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唐代刘禹锡写得正好相反。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吟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老了仿佛也有老的好,我们的经历更丰富了,一辈子见了多少事,看过形形色色的人,自己的人生阅历也更宽、更深了,这个过程就好像是积水成江河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不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放宽心胸,我们就快乐、就自在了。不要说夕阳西下了,它的霞光依然可以映红半边天啊!

      同样是人生晚年,同样遭遇了官场沉浮,但刘禹锡表达了与李商隐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谁说晚年无作为,最美不过夕阳红。叶剑英在79 岁高龄时协助华国锋粉碎了“四人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并在《八十书怀》中写下了豪迈的诗篇:“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邓小平在73岁高龄时第三次复出,演绎了传遍祖国大地的“春天的故事”。

      屠呦呦晚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袁隆平晚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世界粮食奖----

      毛泽东也说过““反其意而用之”的话,用的也是反向思维,对比鲜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和毛泽东的咏梅词两相对照,人们就发现二者格调迥然不同:一个是凄凉抑郁、清高骄傲、孤芳自赏;一个是泰然自若、慷慨豪迈、自信自强。陆游的咏梅词写得消极悲观,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报国无门的无可奈何情绪。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来比喻身陷困境而绝不屈服的高贵品质,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喻示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表达最后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信念。

      1961年12月27日,毛泽东把这首词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看,并将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附后,且加注说明:“作者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

      胡耀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数次考察定西地区,发现该地区粮食产量因土地瘠薄产量低,一年中半年缺粮,越不够吃越多垦荒种粮,水土破坏越严重,粮食亩产越低。于是他提出了定西地区要“反弹琵琶”,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反弹琵琶,治穷致富”的战略构想。要少种粮而多种草,以草养地并发展畜牧业,然后再发展粮食种植业。经近10年的努力,大见成效。不仅粮食自给,1998年即达到整体脱贫,摆脱了过去年年要国家救济的局面。

      苏轼的《题西林壁》也有反向思维之意。我们总是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而苏轼则主张“跳出庐山看庐山。”他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身处庐山的峰峦之中,视野被连绵起伏的山岭阻隔,所见之景必然只是庐山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也有这种体会,熟则无景,熟视无睹。黄山脚下的人,他不会觉得黄山有什么好看的。相反外边的人则会觉得黄山太美了,叹曰:“黄山归来不看岳。”当代史为什么要隔代写,一方面是太近了看不清楚,另一方面,也受当时的思维方式等影响,未必写的真实深刻。

      2022年12月24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刘军:有时不妨倒过来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5279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