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江源:我不想说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8-10 13:07:30
  • 被阅读0
  •   ——“七夕”之时透露一下我的婚恋史

      “七夕”之时,看着一张张年轻鲜活更亮丽的脸,我仿佛又回到了青葱岁月。一颗日益老迈的心,这一刻,少有的跟着鲜活,充满了阳光和朝气。

      这一刻,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婚恋往事,概括为两个情节。

      第一个情节:鸿雁传书缔结姻缘。

      同样生于一九六三年的我与妻子,相识于书信中。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在青岛海军北海舰队驱逐舰一支队岸勤部政治处服役的我,一如往常的收到家父的来信,他除了报家中平安外,还特别地提醒并嘱咐我:住在本组的做着服装手艺的堂侄女,给我介绍了她的一位女同事,叫我们先通通信,熟悉了解,如可行,就发展下去。同时附来了堂侄女亲笔写来的对她情况的简短介绍和通信地址。她的这位女同事,也就是我的妻子,住在本镇桃园村,与我同龄。和我堂侄女一起在张家港市锦丰镇服装厂做车工。平时相处很好,无话不谈,很是投缘。所以,她便想到了一同长大的我,想给我们牵线搭桥,成就一段姻缘。事后,我听妻子说,是堂侄女当时的一句 “我和叔叔年龄相仿但辈份不同,所以不好谈!”的介绍,触动了她的心。而且当时,我们确实都已经到了谈情说爱和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于是,在希望儿子早日娶亲安配的父母一再催促下,在中间人、我的堂侄女的一再鼓励下,我斗胆地发出了第一封言谨字慎话简短的信,主要是介绍自己姓甚名啥在干嘛,并礼节性的问好和致敬…..如同初次见面时的一些常规又客套的话。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刚起步,尤其是在谈恋爱方面,保守和僵化的思想,还是占据着上风,我这个世代农民的儿子,更是拘谨有余,或者有点木讷。当然,我这里说的木讷,不是古人说的“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而是过于反映迟钝,用现代时髦话说,就是脸皮薄情商低。扭扭捏捏不情不愿地写出第一封情书,心中还忐忐忑忑,不安了好些天。毕竟从未给女孩特别是陌生的女孩子写过这样的书信。也许是上苍早有安排,或者是冥冥之中就该是个她,一封普通平常纯净淡如水的信,很快引来了她的回复。字里行间,亦如我,也是个平淡却真诚。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随着通信的开启,思念的情愫,也是身不由己的萌发了:一首《思念》的自言自语,落在了我的日记本上:思念是一本书,翻开了,就别想合上,流泪的日子里,背诵起燕雀恋巢的故事,孤灯的夜晚,用心破译出无数温馨的密码。思念是一首诗,写上了,就别想停笔,尘封许久的水闸,奔涌出一行行诗情的小舟,追踪欢腾的浪花,驶向远方干涸的港湾。

      真是印验了一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老话。自此,由于话很投机,你来我往,书信频传;由开始的两个月或一个半个月一封,到每月甚至每周一封。谈工作、话理想、议今天、望未来,无所不谈。而且,无论什么话题,都能引起我们的共同兴趣。灯下案头,伏笔疾书,思潮起伏,斗转星移地迎来送往了一个个不眠之夜。这是一段陌生中,战战兢兢地相识,小心翼翼地相知、坦然自若地相认和相谈甚欢的交流的最浪漫的岁月。鸿雁展翅,南来北往。情感的彩虹,随之穿云破雾地架起,随着时空的延展而扩展与延伸。一九八六年底,随着我入伍即将跨入第四个年头,义务兵的尽责时限仅有一年的时间之际,我向部队申请了探亲假,回乡走亲访友,并与她见面,一睹芳容。

      瓜熟蒂落时,见面终于来。 那是农历一九八六年腊月的一天傍晚、晚饭后,通了一年多书信的我们,在堂侄女的安排下,终于在堂侄女家河边攀鱼棚里见面。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淡黄的灯光、微拂的寒风、轻松的河水,烘托出优雅恬静的环境。因为有了鸿雁传书的铺垫,恋爱序曲的演奏又舒缓流畅了很多时,所以,见面时的交谈交流,虽然言语不多,衿持不少,但还是比较自然轻松的,正式的恋爱关系由此确定。一九八七年十月我退伍回乡。一九八八年正月,我们按照传统的风俗订婚,八月半送大礼、确定结婚日期。所谓送大礼,也就是480元的红包。没有几转一响,没有几金几银。程序简化,礼金单薄。一九八八年的腊月二十,没有宝马香车的接亲、没有歌舞喧腾的婚庆。亲朋好友相聚五架梁的平房家中,以最简朴的方式,共庆新婚之喜。

      我记得:我们从恋爱到结婚,我只买了两样礼品给她:一是退伍回乡时,在青岛市区买了只6块钱的电子表,当时的想法是,用此表记录我们爱情路上的分分秒秒;二是回乡后去平潮街上办事时,看到一件纯白色的兔毛衫,用16块钱买下它,希望属兔的妻子,温柔清纯,永不褪色。

      谈得来、说得拢,心靠心,就行!这就是我们恋爱成真的评语。

      第二个情节:劳燕分飞共筑新巢。

      恋爱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新婚后,我们开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生活。按常规,“我挑水来你浇园,男耕女织绘家园”。但我微薄的工资和儿子的降生,使小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一九九二年的春天,邻镇服饰公司招收一批缝工去深圳劳务输出。为了不使我因收入低而不安心于工作,不因家贫而致独生儿子生活和教育质量受影响,也为了小家庭与时俱进的旧貌换新颜,妻子毅然报名,经过层层技术考核和选拔,终于踏上了南下的列车,直奔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在香港李姑娘开办的明发制衣厂,开启了为期七个年头的打工生涯。香港和澳门回归,她也在哪里。就近见证了那个难忘的历史性时刻。

      我们的分别,不象宋代诗人秦观所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浪漫,也非马克思致夫人燕妮的一封信中谈到的:“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甚至宝塔在近处也显得不那么高,而日常生活琐事若接触密了就会过度地胀大。”即“距离产生美”那样的瑰丽,确实是为生活所迫!因此,我以一首《送她远行》,记录下此刻她和我的心境:“踏上旅途,心海不再繁华,行囊中乡情浓浓,仍如吹落的叶片,孤帆般的漂泊着,总希望在买票之时,有一张相识的面孔出现,总希望在登船之前,有一只温馨的手举起道别,总希望无限的梦幻与希冀,在分秒之间化为现实。毕竟蓝天高阔白云悠悠,毕竟旅途遥远铁轨长长,希望总被这无数的、高山大海割断,希望却总使、生活充满向往。”

      对于妻子的执意外出打工,在她走后,我也认真地反思,写下了《妻子,我能理解您吗》一文。全文如下:

      妻子,当您再次在清丽的四月,跨上“江申112”客轮,离开南通,继而转乘47次特快列车,踏上南下的旅程,走向中国那快最早开放的土地的时候;当我站在送别的码头,听汽笛声声,看船舷离港驶向远方时,我发觉,我这抬起来向您致以深深祝福的手,不再沉重而疲乏。我平静的脸上,不再有许多分别时的忧愁与伤感。去年今日,您我分别时的那一幕痛楚,不再浮现。

      我们都成熟了许多吗?

      当您到达目的地第十天后,您第一次给我来信,两张薄薄的纸片,捎来的不是您一路行走的平安,而是一句“你能理解我吗?”的问语……

      妻子,我能理解您吗?

      当您去年腊月三十才千里迢迢回到家的时候;当您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忙着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整理衣被打扮儿子操持家务的时候;当您为家中建房做小工、拎砂浆跑得脚板钻心疼,而第二天又早早跑上建房工地的时候;当您在分家之时劝导我“不要在家里争,有本事出去挣”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地沉默了。沉默地看着您、思考着您。沉默中,我想对您说出我心中积蓄太久的话语。但是,在您这一次又一次的“匆忙”身影中,我无数次地与吐露心声的机遇擦肩而过。

      当我一次又一次地为这任人差使又不得不强作欢颜的职业而有苦难诉的时候;当我一次又一次地为这每月总共89.9元的薪水,养不了您也顾不了孩子而惴惴不安的时候;当我面对一次又一次黄金潮的冲击,意欲纵身“下海”的时候,您一再地劝导我,要冷静地面对现实,放眼明天,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自灭理想的灯火!

      我最终还是站在了这片故土上,朝耕暮耘,继续默默地燃烧着心中那盏难以熄灭的理想灯火!

      而您,在家中度过了80个匆忙的日日夜夜,在你我为您的继续外出反反复复争论了无数次后,在您的父母哥姐及众亲人的一再劝留了不知多少回后,您还是在这清丽的四月,毅然踏上了南行的旅程。您是在为我考虑,是在为着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庭、为着我们共同的未来岁月考虑!

      我能说什么呢?!尽管我在您耳畔不知念叨过多少回这句话,“您就是不听我的话,偏偏要出去?”但我那苍白无力的话语,又怎能阻止您的行程呢!

      如果我春风得意,人生辉煌;如果我家底殷实,富足有余……如果,这一个又一个如果成真的话,也许,您不会独自远行。我们也会共绘男耕女织比翼齐飞的伉俪图。

      然而,眼前的境况,又迫使您我天各一方,耕种红豆与玫瑰,在岁月的长河里,裁剪相思,收获希冀。

      五月终于走来。当封闭许久的窗户,在五月的早晨打开,一股清新的气流涌进我们的居室时,我再次翻开了您的这封来信,再次看着您的那句问话:“你能理解我吗?”我的心,忽觉颤抖起来:妻子,我能理解您吗?我似在扪心自问,又似在寄语远方……

      这是一段特别记忆深刻的日子。我们恢复了恋爱时靠书信沟通交流的习惯。一篇《我家两地书》,记录了我当时的心路历程:妻子去南方打工,我成了留守男士。天各一方,书信便成了我俩沟通心灵、互递温馨的桥梁。羽羽鸿雁,飞南奔北,穿梭往来,驮着思念与祝福,载着期盼与等待。于是,南来北往的“两地书” 就成了我们夫妻生活不可或缺的“第三者”。

      我们的“两地书”,基本上是每月互致一封,主要内容是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或互作鼓励,或敞开心扉,谈奋斗的艰辛,或谈收获的欢愉和缠绕于心头无法排解的乡魂带来的思恋之苦。篇幅不限,有言尽吐。每次通信,只求真实情感的交流和些许的精神慰藉。斗转星移,我们各自的床头案头,这样的“书”早已堆成大摞。频繁的通信,弥补了婚前未曾“知己知彼”的缺憾,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理解。有了“书”的存在,我们虽远隔千山万水,但犹似近在咫尺,心心相印,情意绵绵。

      一度时期,我因工作不遂意而苦闷不已。尽管与她通信时只字未提及这些,但细心的她仍从我有点走样的文字中发觉了这一“隐私”。她及时来信开导我:“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沟沟坎坎,遇上了,不妨开朗一点,咬咬牙挺过去。也只有在这样的磨练中,人生才会更有滋味……”言语不多,却颇耐咀嚼,细细品味后,我增添了许多信心和力量。

      当然,我们“两地书”的“出版”、“发行”并不一帆风顺,也有中断的时候。今年夏天,约有两个月,我们未通上一信。那时,我怀疑她把我忘了,最后还是我没沉得住,先给她写了封很动肝火的信,责问她为何迟迟不予回信。几天后,一下子收到她两封信,说明了断邮的缘由:我寄给她的四只空白信封不合标准,她用了后屡寄屡退。断邮是因我的好心而造成的。误解消失,我除了向她致歉外,还写下了一首《思恋》的小诗,表达了音信不通时的焦灼与不安:“要说的话语,尽在笔下,相见的夙愿,装满心底。朝思暮想,风起云涌,只因,等待的时光太久,压抑的思绪太长。一次次,放飞一只只鸿雁,邮筒前,有多少踯躅的脚印?送别的驿站,常用心灵去拍打。高悬的风铃,只传来悠远的回音。苍穹有知,远方的心,是否也有、这样的伤口?”“你说出了我积蓄很久又很想说但一直未有机会说出的心理话。”妻看后,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心情,并当即提议:“以后的通信,不必拘泥于一来一往的对等式,有时间就多写、多寄。”

      我们家还很贫寒,奔富路的脚步不能停顿和迟缓,生活注定了我们还得天各一方,“两地书”还得写。在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着的“长相思不相守”的日子里,“两地书”给了我和妻子特别的温馨、特别的信心和特别的力量。今后的日子里,“两地书”仍将联结我俩情感的长城,共同抗击人生的风风雨雨。

      哦!“两地书”,架设在我与妻子心头的一道永不消逝的情感彩虹!

      …….

      直面现实,夫妇同心,这是我们婚后家庭生活稳定正常的根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的小家,在我们努力的打拼下,与时代同步向前。建房、置业、购物,儿子上了大学又娶了上海姑娘,在沪就业安家……不能一而足。

      由陈小艺主演、反映特区打工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因妻子在深圳打工的现实,曾经让我一集不漏地看完。杨玉莹演唱的主题曲《我不想说》,一次又一次地拨动我的心弦,让我情有独钟情不自禁:因为与有着“外来妹”奋斗历程的妻子,无论是鸿雁传书缔结姻缘,还是劳燕分飞共筑新巢,这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般的心路历程与情感波澜,只有个中人最知其中味,才有我跟着“我不想说”的感慨。最后,我想用这首主题曲的几句歌词来释放一下此时的情感: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看看可爱的天摸摸真实的脸,你的心情我能理解,许多的爱我能拒绝,许多的梦可以省略,可是我不能忘记你的笑脸,不管明天什么季节,我不能没有你的世界……

      “三十五年相携手,风雨兼程并肩行;乐尝千酸万般苦,只愿新巢安康强!”借着“七夕”鹊桥,我要至真最纯地道一句:谢谢您!亲爱的妻子。

     

    【审核人:站长】

        标题:江源:我不想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2444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