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刘军:《人世间》:读书改变命运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3-26 18:27:22
  • 被阅读0
  •   《人世间》这部剧是一部励志剧,一部告诉我们读书能改变命运的好剧。剧中一开头就从书入手,为全局埋下了伏笔。周秉义的同学们和老师把收集的六十一本书交给他家保管,因为当时他家是工人,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周秉义知道这责任重大,并一再嘱咐弟弟周秉昆替他好好保管,要多读书。唯有读书才能为自己的生活谋得更好的出路。

      读书是一种内在的力量。看了《人世间》,会明白人为什么要多读书。这部剧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该剧作者梁晓声说:读书使人喜静,喜静足可培养人的内心定力。今日之时代,浮躁现象种种,读书是抵御浮躁的简单方法,前提是你得愿意一试。

      《人世间》讲述的是东北周姓人家,三代人,三个孩子,三种不同的命运,而这种命运的形成,和读书息息相关。

      周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很出色,是典型的父辈们的表率,周母也是务实的家庭主妇,一辈子养儿育儿,一辈子的时间精力献给了孩子和丈夫。

      周志刚常年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与妻儿聚少离多,收入也难以支撑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风餐露宿的艰苦,日复一日的劳作,漂泊在外的孤独,让他的两鬓早早染上了风霜。他不想让三个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常常嘱咐他们好好读书。

      妻子大字不识,却也对书本心怀敬畏。每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看书时,她从不上前打扰,而是自己默默处理家事。

      不管是那个时代还是在如今,读书人总是很受宠的,周家的孩子尤其明显。在父母的支持下,周秉义和周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生活好转之后,相继升入市重点高中,回复高考后,老大周秉义考上了北大,娶了市长的千金,二女儿周蓉也考上了北大,嫁给了青年诗人,只有老三不喜欢读书,在老家依然是普通工人,娶了跟他一样没文化的寡妇。

      有一次周父喜笑颜开地带着孩子们去各家拜年,被邻居们纷纷夸奖,周家的老大老二很有出息,都考上了北大,但是当老三站在人群中,却没人问,遇见的人连斜眼都不看,仅仅因为老三只是普通的工人,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唯一的成就是娶了媳妇生了娃。而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自己的路自己走,别人谁也替不了。

      周秉义的作为,还是因为读书造就了他。在那个年代,很多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能够坚持阅读,坚持上学,坚持深造,实实在在是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人读书多了,心里想的自然也就不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看世界更立体,更能看透事物,对自己有更多的规划。

      读书了,更懂得取舍,即使当官,也知道哪些官是受人民爱戴的,哪些官是被人唾弃的,时刻能守住初心,就如时刻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做什么。

      当别人只追求一日三餐温饱的时候,他却因为读书多,对未来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规划。这就是读书带给他的好处。

      周蓉从孝义上来说是自私的,从道义上说又是豁达的。而这种跟她大哥周秉义一样的人间清醒,追溯一下源头,还是因为读的书多,在很小的时候没有见识这个世界,但是书里的知识给她指明了路灯。于是一路从一个初三毕业的学生到博士毕业的高校老师,还是知识改变了命运。

      周秉昆是周家的小儿子,初中都没毕业,在工厂当工人,中途失业后,到处托人找工作,比起哥哥姐姐的生活,看起来艰辛又狼狈。也许是因为当年学习的时间荒废了学业,也许是没有读书的习惯,也从不喜欢读书,在那个只能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年代,只能当个平庸之辈。

      尽管读书不如哥哥姐姐,但是这个小儿子依旧有担当,孝顺,有责任心,依旧努力地活着。

      因为不喜欢读书,一段时间内,只能成为那个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不管在事业上,还是在社会舆论中,都没能成为人们口中的“成功人士”。

      周家兄妹之所以能够靠婚姻拉进郝冬梅和蔡晓光这样的人,一是他们都有着很好的颜值,二是他们有善良的好品行,三是因为他们都爱读书,骨子里都有对学习的那种渴望。如此才能吸引到冬梅和蔡晓光这样优秀的人,才能吸引到同样美好的郑娟。

      读书让人有了独立性。当你被生活狠狠教训过,就会明白读书有多么重要。曾经偷过的懒,享受的安逸,都会变成你今后在风雨里前行的疲惫,在泥泞中打滚的辛酸。有句话说:“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在流水线上耗尽力气,也摆脱不了身处底层的命运。借助知识一步步往上走,才能逐步地地跨越阶层。心中有书,脚下才有路。

      咽下读书的一时之苦,方能逃过生活的一世之苦。

      参加工作后,周秉昆吃了很多苦,常常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看到哥哥姐姐在家里藏了一大箱名著书籍,他闲来无事时,就会拿几本出来翻看。读了一些书后,他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终生头脑空空,榨不出任何知识和思想,就连颗黄豆都不如。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书,专注地听哥哥姐姐讨论文学。

      一部部经典作品,一个个深刻观点,丰盈了他的内心,让他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周秉昆沉迷于读书时,他的工友们却忙着打牌、聚会,在娱乐中消磨时间。他们不培养兴趣爱好,不关心当下时事,得过且过地混着日子。

      秉昆却从不随波逐流,遇事会坚持自己的主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大家普遍把门当户对、工作体面当成第一择偶标准。周母也为秉昆看中了一个在国营厂上班的女孩,两家的家长也在努力撮合二人。但秉昆奉行爱情至上,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旁人的嘲笑,娶回了带着年幼儿子和盲眼弟弟的贫苦女人郑娟。

      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让原本毫不起眼的他,由内而外散发出了光芒。有位作家曾说:“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渠道。”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如同置身于牢笼,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如今的时代也是如此,到处都充斥着空洞的热闹和喧嚣。不静下心来读书,就会人云亦云,丧失思考的能力。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世间百态,明辨是非曲直,忠于真实自我。只有当你读过的书足够多,眼中的世界才会足够广。

      自从爱上阅读后,周秉昆时不时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一次,厂里组织文艺汇演,文采不错的秉昆,和两位好友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他们妙趣横生的表演,获得了工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赏识。事后被领导看重,他被借调到了报社,从干体力活的工人,变成了握笔杆子的编辑。终于,以前不爱读书的他,现在重新拿起书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坐在宽敞的办公桌前,他既开心又焦虑,担心自己写的稿子差劲,遭部门同事嫌弃。于是,他每天吃过晚饭,就在书桌前埋头看书、写作,直至深夜。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文章越写越好,领导认可他,部门前辈也愿意传授经验。后来,他又开始研究曲艺方面的知识,屡次创作出与之相关的优秀文章。

      领导看完文章后,大为赞赏,不再干涉他的工作,给了他足够的上下班自由。等到时机合适,领导还给他转成了正式编制,提拔他为大众通俗刊物的代编辑部主任。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各行各业的人脉,读书学习也让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写作技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掀起好了“下岗潮”,工厂接连倒闭,工人们纷纷失业,周秉昆和朋友们也未能幸免。然而,当朋友们被迫到工地上搬砖,去大街上找零活时,秉昆根本就不用为工作发愁。他主编的刊物停办了,领导就安排他做了报社所属饭店的副经理。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同事们又找他一起创办了新杂志,并让他担任主要负责人。读过的书,学会的本领,成了他在风浪中无畏前行的底气。

      有这样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浑浑噩噩的人,永远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成就,而是让自己活得更从容;不是为了追求大富大贵,而是让自己过得更体面。这世上没有天降的好运,是读过的书换回了筹码,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父亲周志刚临死前告诫周秉昆,他说周家的后代一定要读书上大学,否则根本走不出光子片。周秉义想要成为周秉昆很容易,但是周秉昆想要成为周秉义、改变光子片那是极为困难的。周秉昆只需要照顾自己一个小家即可,但是周秉义身上却担着千万个家庭。周秉义面临的责任更加艰巨更为重要,

      读书和不读书有不一样的人生。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在未来的人生轨迹、发展道路和对待事物的看法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人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出国潮、工人下岗等一系列社会运动。在泥沙俱下的命运洪流中,读书人改写了平庸的人生,拥有了过去不敢想象的生活。

      周秉昆转行当编辑后,依然与工厂里结交的朋友保持着来往。当年,他们为了排解工作的辛苦,下班后常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想上大学的吕川和唐向阳,总是推掉聚会,回家看书学习。平时,唐向阳也是一得空就掏出数理化课本自学,吕川则赶紧过来向他请教书中的内容。后来,吕川因表现优异,被厂里送去上了大学;唐向阳下乡当了老师,几年后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短短几年校园生活,让他们走上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跟好友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吕川认识了众多高干儿女,接触了有价值的人脉资源。毕业后,同学给他提供了门路,让他成为了政府领导身边的秘书。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一路从秘书升到了副司级干部,成了被前呼后拥的大人物。唐向阳当上了公司副经理,妻子同样是大学生,儿子也聪明伶俐。他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好车,还要将拿过奥数奖的儿子送去名校。

      而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其他人既无拿得出手的学历,也没有不可替代的技能,下岗后的日子越过越辛苦。有人因过度劳累而患病,人到中年不幸去世,留下妻子和孩子艰难度日。有人连土坯房都租不起,只好厚着脸皮,免费住在秉昆妻子的老房子里。还有人为了争取当上公园里的清洁工,都要低三下四地求人、托关系。他们也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大都成绩平平,想上个普通本科都很难。

      年轻时选择的安逸,最终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平庸来偿还。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在日积月累下,终会有天壤之别。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知识不只是一纸学历,或到处显摆的资本。它是你人生的通行证,是天堑变通途的机会。就像作家余秋雨所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剧中,国营企业濒临倒闭,赶超、国庆几近失业,吴倩破口大骂;曾经活力四射的春燕被排挤,调回洗脚城。吃软饭的曹德宝,他娶了乔春燕,房子是春燕分的、钱是春燕赚的、兄弟们的感情是春燕维系的,他还嫌弃乔春燕强势,一说给他找工作就头疼。曹德宝自己不努力,还见不得别人好,吕川、向阳考上大学他冷嘲热讽,周秉昆要拿到出版社编制他出口诅咒。更错的是,曹德宝最后为了拿到不属于自己的房子,诬告周秉义,导致身患癌症的周秉义被调查。从曹德宝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他不劳而获的心态是天生的,采取的手段也不可取,这也是不劳而获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后来孙赶超患尿毒症,没有钱医治,选择卧轨,因为他住在郑娟太平胡同的房子,不能死在别人家里,更重要的原因是,铁路部门可以帮他处理后事,不用家里破费,留着钱给孙胜上大学。虽然他的这种行为态度不可取,但从另一方面也足见一个父亲的伟大。肖国庆从木材厂下岗,又去军工厂当门卫,虽然他坚持原则,六亲不认,但好景不长,厂里有了规定,50岁一刀切,尽管有一身力气,也只得回家找点其他营生做。后来在路边趴活,跟着秉昆搬家,腰间盘突出犯了,不能干重活了。

      乔春燕为了能评上市里的服务行业标兵,求爷爷告奶奶四处托人帮她写“批林批孔”的文章,她就是一个修脚的小姑娘,和政治不粘边,为什么批林批孔,她都不知道,她能写出什么,所以到处求人,为的是什么?她为的固然是荣誉,其实更重要的是当上了市里的服务行业标兵,可以分到一间俄式房子,并且是带暖气的楼房,能离开又脏又乱的光字片。于虹遇到的事比乔春燕还难,她画的画被人看出了”黑意“,领导们让她写个说明,做个检讨,这事就算过了,于虹不是乔春燕,她做不了违心的事。她就单纯地画个画,哪有为什么反动势力复辟做舆论准备,那是瞎扯,她无法自己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她坚持自己就是单纯做画,坚持不做检讨,她有骨气地挺住了,最后以失去工作为代价,保护了自己名声和尊严。于虹有骨气地从麦秸画作坊离职了,可是生活还得继续,她不得不低头重新找工作,最后在姐们乔春燕手下成了学徒,抱着别人的臭脚丫子修脚。

      周秉昆的这些哥姐们生活在底层,认识的人也都是底层人士,想打破这个圈子,认识上一个阶层的人士,对于他们来说,难如登天。他们再努力,也是在各个工厂工作,或者自谋职业,拿着撑不死、也饿不着的工资,连想住个好一点条件的房子都住不上,他们无论如何折腾,也只是比他们这个阶层的人混得好一点而已。

      被贫穷捆住了手脚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穷人想要出人头地,读书是唯一的最好走的、起点最公平的那条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唯有读书才敢与命运抗衡,也是最有力量的武器。也只有这刻进自己骨子里的智慧和知识,才是我们行走于人世间最强大的自尊和底气。

      2022年月24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刘军:《人世间》:读书改变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280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