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李津军||两度登上东海崂(散文)

  • 作者:林彬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18 15:37:52
  • 被阅读0
  •   从小就知晓有一座崂山,权是因为蒲松龄,他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崂山道士》。

      既然来到了青岛,肯定是要登崂山的;先后两次莅临青岛,也就两次登上崂山,恰好南线、北线各走了一次,一切也就都圆满了。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其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大陆18000公里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美誉。2000多年前的史书《齐记》中就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即指崂山海域,这里的民间也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说;本地还有“千难万难,不离崂山”之说。

      南线是崂山开发最早的,也是最为经典的。鄙人第一次登崂山,自然选的就是这条线路。

      首先遇见了山门牌坊,石坊四柱三开间,中镌行书“天地淳和”,立柱楹联“鳌崂独壮哉,海抱神山山抱海;诸子俱来矣,贤传大道道传贤”。预示着在这里你可以更好地看到大海如何融入天空,体味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石门牌楼到了,此地海拔900米,向上复行百步,至“海上名山第一”石刻,周围岩体险峻陡峭,如刀削斧劈。伫立岩下,凭栏骋望,海气氤氲,峰峦若隐若现,山海美景尽收眼底。

      仔细端详着武中奇先生在95岁时为崂山题写的“海上名山第一”石刻,笔力苍劲,犹如游龙飞凤。其寓意十分深刻:“海”字的3点水像一只喜鹊,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每”像只狐狸,富有灵性,意指崂山人杰地灵;“上”字像是一个道士在作揖,体现了崂山道家文化特色;“名”字如同一只孔雀立在石头上,跟右侧的朱雀石正好吻合;“山”字像一个人正划着船在海中乘风破浪,体现了崂山的山海特色;“第”字分明是两只鸟同在一棵树上;“一”字像一只元宝,寓意崂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再看自然碑,石崮外凸,下体平削,犹如无字碑碣,明代文人曹臣《崂山周游记》有言:“三四里许,为自然碑,直削千尺,本修额短,俨若天质之妙,因笑秦皇汉武,何不于此勒功德而遂失之也!”

      来到上清宫(简称上宫),这是一座道教著名宫观。创建于宋初,后毁于山洪,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道士李志明再次重建,后历代屡有修缮。该宫分前后两进庭院,前院门内东西各植古银杏一棵,枝叶繁茂,苍翠葱茏,为崂山银杏之冠;后院为正殿、东西配殿及道舍,正殿祀玉皇大帝像,配殿奉全真七子塑像;院中植有一株白牡丹,高约8尺,每逢春天,白花似玉,清香四溢,满院生辉,相传是蒲松龄所著《聊斋》中的花仙“香玉”。宫西北岩上刻有丘处机及明陈沂等人诗词与题字,文学家王心鉴在《游青岛崂山》一诗中亦有“何处寻仙人,幽境隐全真。岭翠逾白鹤,峰奇生紫云。”大殿之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

      继续前行,明霞洞就在面前,这里背后石峰耸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峦下伏,峭壑深邃,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幻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称“明霞散绮”。

      明霞洞,又称斗姆宫,本为上清宫别院,系一天然花岗岩叠架洞,内高于人立,金大定二年(1162年),有道众开凿洞体始建为庙宇,为道教全真道龙门派支派金山派(崂山派)祖庭。

      明霞洞洞体高3米,宽7米,深10余米,洞额“明霞洞”3字为全真道掌教邱处机题,清代书法家王序手迹;原洞高大宽敞,上有斗姆宫,明代隆庆年间洞欹宫倾,金山派祖师孙紫阳遂移宫建于洞右;清代康熙年间明霞洞遭雷击崩裂,大半陷入地下;洞东巨石尚存,题刻有“天半朱霞”,洞后攀升可达昆仑极顶,上有天池。洞前面有古树,有道院的殿舍。树上绑满了游客们的祈福红布条,红木牌。

      洞前的天苑平台,是公认的崂山最美的观海之地。这是一处天然的巨石平台,稍带有一点斜度,由此遥望大海,空蒙浩渺,美不胜收。这一路走来,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山,一边是青青蓝蓝的海,其间有很多小洋房点缀,让人有一种置身爱琴海的错觉。走在林间,左耳林涛,右耳海浪,微风轻拂,峭石林立。山海相连,是崂山美景之特色,更是青岛独一无二的名片!

      再往下走,就到太清宫(简称下宫)了。这可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地方,而《聊斋志异》中和崂山相关的所有人物,几乎都出自这里。它坐落在崂山最南端的宝珠山下,3面环围着7座山峰,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依次而东,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依次而西,南面是崂山头,西南面是碧蓝的海湾,称“太清湾”。宫就在老君峰下,大海即在当前,是崂山道教庙宇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道众最多、影响最深的道教宫观,其建筑保留典型的宋代风格,这在国内道教建筑中十分罕见。

      据《太清宫志》记载,太清宫为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由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创建。张博学才茂,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贵,弃职入道,精研玄学,不涉世俗,入终南山得师传道,后至崂山修茅庵一所,供三官大帝,名为“三官庙”,后改称太清宫。

      唐天佑元年(904年),河南道士李哲玄云游至此,曾与张道冲等人施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称“三皇庵”。传说后周广顺三年5月李道士在都城,逢亢旱无雨,灾疫流行,李以符咒治病,于是有“神医”之名,朝野称颂。上闻,诏命祈祷得雨,敕封道化普及真人。后唐同光二年,道人刘若拙从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哲玄,交谈默契,自修一庵名“驱虎”,供奉老子圣像,潜修于中。宋建隆二年庚申,奉诏入都城,敕封华盖真人,后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四方士人闻风求道而至,华盖真人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后来华盖真人出游多年,复归太清宫静修。

      太清宫由3个大殿、4个配殿、1个长老院,以及附属设施关岳祠、东西客堂、坤道院等构成的房舍共150余间,组成一个中型古建筑群。三清殿主要奉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东华殿主要奉祀东华帝君;西王母殿主要奉祀西王母;三官殿主要奉祀三官大帝;耿真人祠主要奉祀扶教耿真人;救苦殿主要奉祀孚佑帝君(吕洞宾);三皇殿主要奉祀神农大帝、伏羲大帝,轩辕大帝。每个大殿都立有山门,并有便门甬道相通,房舍简朴、古拙。

      这太清宫,从大的范围来看,是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从小的范围来看,则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形成海抱仙山山抱海、山海相依、负阴抱阳的独特地理景观。由于被3面的群山环抱,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寒流,南向大海,保证了气候的温暖湿润,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近似江南的气候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国各地的植物均能在此生长,顾炎武谓其“山深多生草药,而地暖能发南花”,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是最适宜养生居住的风水宝地。

      殿前古柏,峻峭挺拔,传是汉代张廉夫手植,人曰“汉柏”。三清殿后留有丘处机摩崖刻石诗十首,另有万历十三年(1585年)石刻、康有为诗刻、一字诗、徐世昌题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等摩崖刻石。三官殿因内奉三官大帝而名,殿前左右并植茶花、耐冬各一株,隆冬耐冬花开似火,早春茶花怒放如玉。三皇殿前橼下左右两侧墙壁上,分别嵌有成吉思汗赐给丘处机的圣旨碑和金虎牌文刻。就在这承袭宋代风格的宫殿里,生灵神奇的百年古树,道士穿墙的影壁,踏雪无痕的逢仙桥,众多景色荟萃与此,让我大饱眼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清宫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不仅限于宗教范围。李哲玄、刘若拙等道教名人都曾在太清宫修行和传道,其中李哲玄更因其神医之名而得到了朝廷的赞誉。太清宫也被封为道化普及真人的道教圣地,吸引了众多士人和信众前来寻求道法和修行的指导。

      第二次登崂山,我特意选择了走北线——北九水这一线,尽管在这边是看不到大海的,但是在水景优美的山谷中穿梭,欣赏着潺潺流水和飞流直下的瀑布,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北九水在崂山白沙河的上游。白沙河源出山顶北麓,河水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而过,亦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3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观最为著名。

      据说,这北九水的水,是从巨峰峰北1000多米高的源泉之水——天一泉上流下来的,沿途汇集诸多水流,在其下泻的过程中,形成了18个池塘,这些池塘大小不同,深浅不一,风格各异,意境浪漫,景色绚丽,每一个都是山水秀美与“道法自然”思想的完美结合巧夺天工的杰作。

      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湿润,气候清凉,这里有丰富的植被种类,中山区的落叶松林十分高大,低山区则有成片的黑松及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崂山原生树种——枰柳,在此规模较大,长势良好。这里还适合辽东半岛的植物生长,素有“小关东”之称。我行走在北九水,就好像进入了一座自然公园。炎炎的夏日里,在这里竟然感觉不到一点儿燥热。

      在北九水北岸、内外九水分界处,我发现了一座东依绿树青山,南临翠竹流水,西有“仙古洞”,北靠“太子涧”的太和观。此观又名北九水庙、九水庙,据《崂山志》记载:太和观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旧有书院,为即墨绅士之所;四围峻山,前横大涧,观外青竹葱郁,古松参天,云雾飘渺,风景极佳;隔涧有九水亭等名胜古迹。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即墨知县叶栖风,在太和观三厢房设“石屋书院”,供即墨生员在此攻读。叶知县还经常来此给生员授课;书院一直办到道光中期;直到民国初年,西厢房仍存有书院的大量古书。

      但见古色古香太和观,门楣是书法家贺中祥的大笔“太和观”。高大气派的门楼,厚厚的木门钉有大铜钉,每排7个共有7排,全部是表达中国人喜庆颜色的朱红色为主调,门分2层,内门门楣书“道尊德贵”4个大字。

      正殿还保留原先的模样,祀玉皇大帝,殿前石柱刻字清晰如初,是清代的对联:“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横批:“垂赐祥瑞”。左右配殿祀南极大帝、北极大帝、王母娘娘和观音菩萨,另有房舍10余间,是道士休息之所和商店之类,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

      院内高大的落叶松高高矗立,像排排卫士守候着太和观。还有诗刻“玉鳞口”,嵌于太和观之东壁,诗为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所作并手书,刻石长约1米,文为:“何处冰崖万壑雷,高峰云净石门开。盘空瀑雪飞泉落,拂面吹花细雨来。碧天澄潭堪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文革期间有人封砖护之,得以保存。

      在崂山中部的峰峦间,我又发现了一座道观——蔚竹庵。据石碑文献记载,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道士宋冲云游到此,见此处山峦叠翠,怪石奇秀,松竹茂盛,泉水潺潺,环境极幽,遂建道观,并移载翠竹,环绕成林,故取其建道观名曰“蔚竹庵”。在德国人统治青岛时期,蔚竹庵有一个好听的德语名字:Kloster Waldfrieden,直译为“林之静谧修道院”。现在蔚竹庵也名“蔚竹观”。

      进得庵来,但见其内有正殿及配房20余间,正殿3楹,原供奉真武大帝和三官大帝及慈航道人神像,院落幽雅,风格古朴,珍藏赢明清两代所刻立石碑3块。庵前清泉潺流,翠竹萧萧,风景如画,名胜众多,著名的有“姐妹峰”“海豹石”“靴子石”“扇子石”“相公石”等等。我向周边放眼望过去,一派蔚竹成林、苍松竞茂、怪石奇秀的景象,看涧溪成韵,泉水汀咚,清新幽静。展现在眼前的正是,被誉为“崂山十二景”的“蔚竹鸣泉”,后山的岩石高垒,更像是天上来客,似随时即落,耸危可叹。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至此,即兴赋诗一首,镌刻在村旁的巨石上。诗曰:“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这一路走来,身处自然溪谷、山林景观之中,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流瀑宛如山水画廊。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清凉河谷诸胜景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四周山峦重绕,青翠环谷,山谷峻秀,潺潺水声……虽说是九水十八潭,但过了一个又一个,似乎数也数不清了。有人说,不到北九水,不识崂山之幽奥。此话千真万确。

      两登东海崂,心情逐浪高,正如贺敬之所言:“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文章结尾,还想跟大家讲一讲蒲松龄与崂山的渊源。他一生较为困顿,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授教,没有多少钱可供其周游四海。查阅史料得知,蒲松龄除游幕宝应外,一生中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但可以看出,泰山留给他的印象远不及崂山深刻,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天性中又具备一种追踪神秘事物热情的缘故。

      康熙十一年(1627年)4月,蒲松龄与同乡唐赉、张绂、高珩等8人一行,同游过崂山。先在王哥庄的修真庵住宿,然后游历了崂山上清宫、下清宫及八仙墩,因遇雨而住宿在青石涧,在他们返至番辕岭(今返岭)时,雨后新晴,海上出现了海市蜃楼。这时同行的文人们,对遇见崂山海市,都感到幸运,以文字记载这一神奇巧遇,蒲松龄与唐梦赉各自以诗记下海市这一奇观。唐梦赉以杂记、诗、词、曲多种样式对观日出、见海市的奇遇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蒲松龄则写了《崂山观海市作歌》,为我们复现了崂山海市的真实面貌。诗中写道: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

      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

      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

      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

      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

      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人或马。

      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

      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

      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

      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

      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

      君不见:

      当年七贵赫如云,炙手热焰何腾熏。

      (2023年11月7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李津军||两度登上东海崂(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1592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