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童年趣事

  • 作者:乔中彬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2-27 10:37:36
  • 被阅读0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下孩子书读的如何并没那么重要,关键是要看他能干些什么。除了拾稻树(穗)头、麦树(穗)头,尤其是暑假里的二个月时间,除了打架闯祸就是大人眼里的“手说不动廿四、只会触祭的吃爷娘老死。”

      为了抗议爷娘,手中有钱心自荡漾。我和村上条件差点的几个小伙伴商定结伙去逐面鳅(泥鳅)。逐面鳅首先要有面鳅网,再要做个木榔竖。自己村边方圆几公里沟渠里的面鳅要不了几天就被我们逐(驱赶)光了,就得向外拓展,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年我们都向大西北方向进军。我们几个十二、三岁的闯祸坯,一般早上五、六点钟就要出发。头戴草帽,腰里挂个篓头扎个网兜,网兜里挂个饭盒,饭盒里大都是自己摊的面衣或炒米粉之类。我们逐面鳅最远时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无锡甘露、荡口,先是从卫星出发,到漕湖与冶长泾连通的三毛浜游水过河到百家,再过南桥、黄泾、灵岩、姚浜,摆渡过人工开掘的连通长江与太湖的西塘湖。

      逐面鳅一般都要过了北桥,越往北越多。因为那里地多人荒,有时周围几公里都见不到一个人影。一般我们一天都能逐到 三四斤,多时 五六斤,六七斤也有。逐得多当然开心,但危机也在时刻威胁着我们。因为要从三毛浜里游回来,三毛浜河深水急,背着装了泥鳅的篓子过河,对于几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来说,真的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很危险很危险的!

      泥鳅泥土味重,苏州人一般不吃,逐了给谁吃?给生产队养鸡场的“白芦克鸡”吃,一毛五或二毛钱一斤。

      相对于逐面鳅来说钓黄鳝就轻松多了,戴个草帽光背光脚大短裤。到周边刚刚做好的秧田、莳好秧的稻田田岸上去钓。钓黄鳝的工具最为简单,用一根二三十公分长的细钢丝,一头磨尖做成鱼钩状。出发前到场前屋后的空地上去倒几十条香蚯蚓。钓时穿上蚯蚓,手握绑住竹筷做的手柄,将黄鳝钩子伸入黄鳝洞内引诱它吃食。秧田板上的黄鳝一般不大,稻长得高时,田岸上草堆里的吹沫黄鳝(快要排卵了)一是大,二是最贪吃最容易上钓。黄鳝上钓后,要迅速用中指勾住其七寸放入篓内,一旦逃掉就很难抓到。钓黄鳝的高手一般都是去鱼塘和河岸上钓的,他们钓到的黄鳝小的一条也要二三两,大的甚至有一二斤。

      照黄鳝也很有意思,自己用大的竹爿做个夹子。用用过的盐水瓶,用扎鞋底的棉纱线浸上洋油扎在瓶底烧。再放入冷水中将瓶底迸裂,用一块木板穿了铁丝挖个圆圈,放进家里的洋灯火罩上盐水瓶。当然也有人的装备是高大上的,他们有挂在肩上的五节、七节的大头电筒。照黄鳝大都要穿胶鞋或高筒雨鞋,去刚插好没几天的稻田或秧板沟里,照夜里出来觅食粮的黄鳝。照黄鳝要小心踩到路边的皮皮灰(腹蛇),一旦踩上十分危险。

      有许多人每天晚上都能照到十几、二十斤甚至更多,对于这样的“高手”,我敢说他们不一定都是靠照来的,而是靠倒来的。天黑之前张黄鳝篮的苏北来的网船上人,在每条田岸两边,都会张上四、五个或十来个黄鳝篮,到下半夜去倒大都每只篮都会有,多的一只黄鳝篮里有三四条呢!我也去倒过一二次,但怕被张黄鳝篮的人发现。他们天黑前用一根长竹杆挑了几十只黄鳝篮,埋入刚莳好秧的稻田岸边。然后躺到路边的麦田里睡觉,发现有人偷倒他们赖以生存的黄鳝篮,当然生气就拚命地追。但苦于他们从小生长在船上,即使是大人也没有我们从小长在岸上的小男孩跑得快。偷倒黄鳝篮的行为还不是最恶劣的,最恶劣的是将倒掉了的黄鳝篮扔到稻田中央或麦田里,江北人要去找回来可想而知有多难?黄鳝卖给白芦克鸡吃三毛钱一斤。

      张甲鱼最简单,用大的缝衣针中间扎一根细的 二三米长的尼龙线,两头穿上泥鳅(猪肝最佳)。一头扔进河里,一头结上竹签插在河边泥里,下半夜去就起来,感觉沉沉的一定是甲鱼上钩了。如果你忘了去拉,说不准二三天后一只肚皮朝天的死甲鱼就浮起来了。

      夏天的河滩或者河岸的凹坑里,往往会有乘凉或产蛋的甲鱼被捡到。

      所以到了夏天我们都会在鱼塘的树荫下、螺丝壳岸边挖个坑,引甲鱼入坑产卵。

      盛夏季节,乌云翻滚,雷声隆隆,拉断(蛤蟆)知道雷暴雨会淹没它们的洞口,纷纷出来逃命,寻找躲避的高处藏身。这时我们也都倾巢出动,拿了袋子到荒郊野外的河花浜砖瓦场去捉拉断。多时一次能捉个十斤八斤的,捉到的拉断剪了头剥了皮,卖给队里的白卢克鸡吃,一斤五分或者一毛钱。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童年趣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14378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