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杨光英散文八篇》

  • 作者:清泉石上流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1-08 15:37:04
  • 被阅读0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杨光英散文八篇》

      曾佐然

      阅读了《杨光英补充文章八篇》,我想到了一本书里的这么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本书是2013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屈艳扬。该书告诉大家如何去周游世界,还是在告诉读者如何通过流浪去认识自己,不仅是旅游书,更是一段人生的书。

      作者是一个自小就拥有流浪梦的狮子座女孩。在美国硕士毕业之后,她决定去追逐内心的声音,做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于是,她开始了打工、旅行的生活。在为期三个月的打工过程中,她与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们相处、打拼,学会了如何去战胜自己,如何努力做好那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

      在结束打工后,她毅然背起背包,开始了独行之旅。她享受睡灰狗巴士、搭便车的时光,在奔波中懂得了珍惜和感恩。在与二十多个沙发主人的相处中,她走进了每个人不同的片断生活。通过和他们一起旅行、画画、谈音乐、做美食,聊社会文化,她有了新的领悟和收获。

      这些用文字、镜头和画笔记录下来的旅程点滴,成为她成长经历的真实证明。这个历程对她来说,只是生命长度中极其微小的缩影。

      我想借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定性文章的主题是恰当的。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

      “读万卷书”——是学问。“行万里路”就是阅历。两句连起来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杨光英的散文集《悠悠稻草香》就是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结晶。这在散文八篇中就有所体现。

      《攀登心灵的山峰》,从一个日本老人火烧庄稼拯救村民的故事,诠释心灵的高度。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冰心所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哀。”“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所有那些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的心灵的人,都像块污泥。”( 罗曼·罗兰)……这是阅读的力量。

      阅读在《走进梅林》中大量的体现。历代文人墨客有关梅花的诗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香满乾坤。”林清玄这样感叹:“能闻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等等这些,对梅花的美丽婉约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释,这是阅读的宽度与厚度。

      《向往那天堂——西藏》开篇写道:“在电视里、在朋友圈里,看了很多西藏的图片;在手机里、在跳舞时,听了很多西藏的歌曲;在书报上,读过一些写西藏的文章;也从在西藏呆过人的口里,听了许多西藏的故事。西藏,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阅读的魅力,激发旅行的动力。

      二胡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可是作为农民的父亲也会。这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完善结合。这也许是作者杨光英《渐渐喜欢上二胡》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但是,如果作者不是一名语文教师,一名喜欢声乐的教师,身边有一位懂二胡的先生,耳濡目染,熟悉很多二胡的经典名曲。作者也不会半路学习二胡,喜欢上二胡吧。这是人生的一种旅行和阅读!

      散文《大海的早晚》说:我曾怀揣着一个梦想,在一个月光迷朦的夜晚,赤脚漫步于沙滩之上,静静地走一走、坐一坐,听听涛声,任思绪慢慢地飘远,去追寻希冀中的那份静谧与超然……

      我想,真正激发我们去目睹大海应该是:我想起了鲁彦的《听潮》吧。作者遇到是温柔时刻的大海,全是美好,忽略了大海暴躁、灾难性的一面。

      在散文《漫步杜甫草堂》中,开篇有这样一段:

      八月的一天,我又重游了杜甫草堂,与十七前的草堂比宽了很多。前一次,是集体旅游,只在草堂走了半个小时,这次,在草堂逗留了近四小时。

      那天下着雨,来至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还看见几个外国人。我母亲说“这么多人来这里,那么远来,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古代的诗人住过的地方!”

      也许是近距离地与一千多前的子美接触,比在网上和书上读到的感觉有些不一样吧!”

      母亲的疑问“有什么好看的?”,与作者逗留四小时感觉“比在网上和书上读到的感觉有些不一样”,就能较好地说明,阅读与旅行之间的关系。

      杜甫逃难于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修建起茅屋。绝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因此 “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陶醉在景色中,不由得叹服于杜甫选址之精,寻得了如此诗意的一片花园。”这样句子的不恰当的。如果已经风景如画,那杜甫何以栽竹种树?一个流浪避难之人,哪里能够有选择的余地?哪能写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去的草堂应该是一片刨食的田园。如今的草堂,是后人打造的园林建筑,是诗化的草堂。

      如果只对杜甫草堂的景色进行描写,这篇散文无疑是失败的。好在作者有这样一句神来之笔:“剥开表面的那层和谐,我看到的,是藏在这幅画卷中,深深的悲凉。”让文章意韵骤然提升。

      散文《说好秋天再来看你——九寨沟》是一篇旅行的散文,但这篇散文又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散文。“说好秋天来再来看九寨沟的,地震,你怎么忍心伤害冰清玉洁的她呢?那些时间久远具有民族风味的藏房没受多大损害吧?那些海子里的水还有那么清澈纯蓝吗?那粗犷豪放绚丽多彩的群山还那么美吗?”它是唱给地震后九寨沟的挽歌,赞美之中有惋惜,有祝愿,有憧憬。

      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美景。对身边的事物我们常常熟视无睹。对于圆通寺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记得我刚到喻寺政府从事宣传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散文,但没有发表。我也曾为它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与呼。但我再也写不出一篇的文章,虽然对之我是念念不忘。因此,阅读杨光英的《常去圆通寺》就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

      《常去圆通寺》也是一篇旅游散文。圆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之所以能评上国宝,根本在于它是明代古刹,核心在于他是川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斗拱建筑。作者《常去圆通寺》,但是文中却是用一次团支部和文学社去参观,用文化站一个张老师的专业介绍,实在有些欠妥。文学味淡了些,这给其它散文的风格也有些格格不入。

      时光流逝,岁月轮回,圆通寺也经过了太多的变化。比如,作为学校培养人才,作为老年协会活动场地。这里面的人和事,是不是有值得书写的呢?比如门坊对联“佛仰三尊悠悠岁月随云幻;寺朝一品朗朗乾坤着露来”的来历?

      单独看《常去圆通寺》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如果放在以乡愁为主基调的书里,又显得不协调。除了“常去”显得文不对题外,还有就是教师为了学生高考去烧子时香。这是虽然事实,但是写进文章里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当然,正如《题西林壁》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百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利雷特。因此,对于散文篇章的去留的选择,我们仅提供参考意见,决定权还是全在作者本人。

    【审核人:站长】

        标题: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杨光英散文八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meiwen/779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