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日记大全
文章内容页

毛小平:节气篇(6)

  • 作者:毛小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5-25 00:44:03
  • 被阅读0
  •   十一月

      十一月蒂祜蒂。十一月是仲冬霜月,也称葭月,有立冬与小雪两个节气。十一月气温骤降,一天冷似一天,蒂祜蒂就是戴帽子的意思,帽顶中央有小布条儿作帽蒂,故称蒂祜蒂。十一月月尾,人们开始干鱼塘分鱼。以前是家族鱼塘,大家的田基本在一块;上面挖口鱼塘蓄水作灌溉之用,并给家族中某人养鱼,年底干塘与族人分鱼。现在分田到户,以生产队为单位了,本队中有人要养鱼,年底按人头数进行分鱼。一个生产队一般都有几口鱼塘,每口鱼塘都有人承包。所以,本队人员每家都能分到几斤鱼。塘主把鲢鱼和鳙鱼按户分,草鱼是塘主自己要卖钱的。

      塘干了后,人们要担塘泥清塘。水塘有份的人家都会前来,各自把塘泥担至自家田里与旱地、菜地中。塘泥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对加强田地肥力起到很好作用;特别是种辣椒和南瓜尤为适合。清完塘泥,塘主会撒石灰消毒,这样第二年养鱼时才不会翻塘(死鱼)。担塘泥也就是于水塘清淤。水塘如果不清掉淤泥,到七八月里塘中的泥,在高温下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有毒气体;使水塘缺氧,鱼便会中毒窒息造成翻塘(死鱼)。

      清塘完毕,紧接着是清理阴沟与阳沟。沟在农村是起排水作用。十一月时,天气少雨且正是农闲之时,清沟是自发的。村庄房屋底下的排水沟称阴沟。沟宽约1米,高约1.5米,沟壁是用石头垒砌而成,十分牢固。地面的沟称阳沟,与阴沟相接通,两沟深宽基本一致。清除沟中淤泥人们自发分段而行,同样将淤泥担挑至田地中作肥。清除完淤泥也会洒石灰消毒。这样,到天热时苍蝇蚊子会相对减少,清了淤泥异味也会没有。在农村这些举措是十分科学的;沟不但能很好的排水,为街道和房屋减小水涝带来的隐患;沟淤还为田地增强肥力,使田地里的作物丰产丰收。

      不喝西北风,禾稻难丰收。冬暖不是好事,禾田必会减产。冬季越冷越好,因为田里的害虫会被冻死,对来年的种植就非常有利。如果冬季天暖,害虫就不会被冻死,来年对农作物就是灾害。由于当下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虫害猖獗,人们用虫药(农药)、除草剂等驱虫除草,不但破坏自然生态的循环系统,对人体也是伤害。

      在我们赣东北地区,农历十一月初一是冥阴节,又称寒衣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冥阴节)之一。这天,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象征性地烤火,表示整个冬天都不会受冻。女人会在这天拿出新棉袄,给自家男人和孩子穿上;旧棉袄缝补浆洗后也可以。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来去给父母上坟。她们提前请道士先先扎了箱(纸糊的),箱里有纸扎的衣服鞋袜。上坟时烧冥币纸钱,焚香祝祷,并请道士先先枧箱。枧箱时道士先先是要唱祷词的,大致意思是:天气开始寒冷,儿女为怕父母亡魂在地下受冻,特烧来衣帽鞋袜让其受用;灵宝大法师敕令,箱中物件乃某某亡灵享用,阴间小鬼勿要挡道争夺。接下来就是唱所烧物件的名称,唱时家人还要相和作回,如:棉袄一件哟,家人便回“有喔”……道士先先枧完了箱,拿了小礼就走的,一般不在人家里吃饭。

      俗话说:桌上教子,床上教妻。在民间重大节日时,规矩是相当多的。在过节时,是去需要送节的节日里,父母带孩子一同去,会教孩子见了长辈要有礼数,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动筷;先吃饱了要把筷子整齐搁在碗口,表示在等,并要说大家慢慢吃。如果是需要祭祀的节日,父母会告诫孩子们,不能到处乱跑;在家也不要随意走动,更不能大声喧哗。打拜行礼时,神情要严肃,行为要恭敬。吃饭时,孙子可以与爷爷同坐上横,这叫有大有细。父母对孩子从小教育,使孩子一生受益,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家风传承。

      十二月

      十二月做皇帝。十二月称季冬腊月,有大雪和冬至两个节气。到了年底,田、地里的农活全部结束。一年辛苦,这个月只是吃吃喝喝很是自在,人们戏称“皇帝”般的日子。难得停下来的人们忙碌着过年事宜。女人在家杀鸡、鸭,男人去采办年货。杀过年猪是重头戏。主人家请来杀猪匠,家族中的叔伯兄弟们,至亲朋友一起来家吃杀猪饭。在大家的帮助下从猪栏里拉出猪,把猪按在屠桌上,屠桌前头底下放好血盆,猪放的血流入盆里。女主人手拿三张黄纸,杀猪匠在猪的刀口处抹些猪血洒在黄纸上;女主人将洒了猪血的黄纸压在山公前(传说中的地方神灵,一般在古树下)。猪血要在锅里映一下(稍加温成六分熟),起锅后照样盛入木盆中。女主人挨得近的邻居都要送一大瓷碗猪血,以示友好。杀猪吃肉。中午主人与客人们围坐一起吃饭,小肠猪肝汤,豆腐猪血,几大碗的南瓜米粉蒸肉;大蒜炒肉等;人情好,吃水甜,每位客人都能感受到主人的热情。

      腊月廿四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我们这称灶司公,是道教中的一位正神;是掌管天下烟火,巡察人间善恶的灶命司府。以前有刻印在红纸上的灶命司府的神像卖;人们买来贴在灶台正面壁上供奉。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这是灶司公供像边上的两句话。人们在廿四日晚上,装茶、焚香烧纸送灶司公上天,并祝祷:“好事多哇(讲),丑事褒奖”。到大年三十晚,年夜饭吃好了,人们装茶鸣炮仗接灶司公归位。灶司公不在人间过年,他作为正神,是巡察人间善恶向上天呈报履职。

      大年三十主要是祭祖,我们这称请年。请了年,关上大门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过年时要放三封爆竹,一封请年;一封吃好年夜饭时开门;一封是初一凌晨时分开门迎新年。年饭吃好,收拾停当;重新关好大门,一家人围坐一起熏旺火。熏旺火是祈盼来年家里能人财两旺,是对自己美好的祝愿!

      有些地方有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这事要从农村一直以来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说起;关门过年了,债主就不可以上门催债,因为撞门会带来不吉利。俗话说:叫花子都要过个年。有些地方提前一天过年,也就是因家境贫困为避债而为。这种没办法的举措,遗留下来就成了有些地方的习俗。通过这种方式避债,充分说明一直以来人们对时节的崇拜、敬畏;对乡情的重视和友好,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理解!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文化灿烂的优秀民族。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人们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国际气象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特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over)

    【审核人:雨祺】

        标题:毛小平:节气篇(6)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meiwen/1987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