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同步已两年余,它每日推出新篇美文,我每日点开来认真阅读,包括阅读留言评论,这已经是我每天打卡必做的了,一日又一日,我和同步熟悉了起来,知道了其中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这里抒怀春夏秋冬,漫步南方北方,畅谈艰辛快乐。他们在这里相互帮助,彼此激励,共同提高。其实我这枚连“小白”都算不上的小白,手中倒是有几篇小文准备投去同步,但几次临门一脚,又觉得同步陌生了—我这菜鸟,同步会认同吗。2022年秋,在一个丹桂飘香的上午,我终鼓起勇气将拙作《静待丹桂飘香》投去了同步,幸运的是即被同步采用,同步还真的是“不薄新人”。
同步包容性强,是向全球发布的微刊,可是微刊不“微“哦,作者群有五千多人,其中不乏大家名笔,读者群更是庞大,但同步践行着“培养文学新人”的使命,为提升写作者的水平和立意格局,为能将作者推向更大的平台煞费苦心,仅今春以来,先后推出了多篇大家文章,如莫言的《影响我的10部短片小说》、王蒙的《写小说是幸福的》、铁凝的《走在自己的路上》、贾平凹的《写作要用什么样的语言》,编辑部门还精心撰写了《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等等,我如教科书般的反复阅读。紧接着,我又向同步投稿了几次,采用的没有采用的,同步编辑都给了我中肯的建议,编辑和不少同步文友毫无保留地给与我鼓励。我和同步越来越熟悉了。
欢聚同步
同步在创刊七周年来临之际,在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文都桐城,举办“同步悦读•走进桐城大型文学采风活动“,我想这是我向同步的编辑和文友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是走进文都桐城的机会,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一天天数日子,每天读一遍情真意切的笔会公告,相聚桐城的日子终于到了。远远地就看到入住酒店的电子屏写着欢迎的标语,只需说一声“我是同步的”,辛苦打前战的老师们就送来了热情的拥抱,只需说一声“我是同步的“,先后奔赴而来的我们就毫无芥蒂地畅饮畅谈。我们未曾谋面,可是分明我们是熟悉的,我们都在同步,隔空交流过写作的困惑和收获,我收到了您的赞许,我受到了您的鞭策,请问您是……原来是你呀!
欢聚同步的有教师、有农民、有瓦匠、有渔民、有企业家,有尊尊长者、有可畏后生,你来自北京,她来自深圳,我来自桐城。在同步,我们捧着文学梦,吟诗诵赋时,那位花白头发的男子分明还是纯真少年,歌颂英雄时,那纤纤女子又分明是战场的勇士。
在安庆在马鞍山在桐城,在同步在共同的文学梦里,是我们熟悉的纯真和快乐!
相聚桐城
其实对文都桐城我是熟悉的,早就听闻这是一座山灵水秀的小城,这里既是文都又是院士之乡,喜爱文学的人怎会不知这里是主盟文坛200多年的桐城派的故里,上学时没有背诵过《登泰山记》《狱中杂记》吗,和谐社会里怎能没有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呢,这里七省通衢鱼肥米香。而桐城于我又是陌生的,自认为喜欢文学的我,此番竟是第一次要来到文都桐城。
此次采风活动真是不虚此行,聆听了名家文友的创作体验分享,实地参观了雄踞桐城中心的文庙,拜谒圣人先贤。双臂展开,一步步走过青石板的六尺巷,触碰左边墙张家让开了,触碰右边墙吴家又让开了。在建成不久的我省第三座国字号的桐城博物馆里,更加充分感受到了文都深厚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感受到文都优良传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当今文都人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懈的努力,其中代表人物当数桐城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文学界的“孔繁森”江觉迟,她先是援藏支教17年,后又返回故乡桐城,她的藏族名字叫扎西梅朵。在麦麦草原还是在珠檀小村,是在马背毡房还是在母亲的病榻旁,她坚持笔耕不辍,撰写出版了多部力作。在藏乡草原,在鱼米之乡,她是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播者,是社会使命的践行者,她继承祖母“裁襟励子”的作风,建起了省级非遗“裁襟励子”文化园,该园成了远近闻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她将诚信守诺远播青藏高原,她将母教担当传承给新一代。想想自己为了梦想做了什么,为社会又做了什么,同为女子,我真是汗颜。
陌生的桐城,历史更迭世事变迁,如今,还是“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还是我们熟悉的尊师重教耕读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