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随笔||“我”与“我们”

  • 作者:路路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23 00:05:40
  • 被阅读0
  •   “我”是谁?“我们”又是谁?

      “我”、“我们”都具备相对的概念,其实不过是个体与集体(群体)、少数与多数之间的微妙关系。

      简单理解就是——

      “我”是一个人;

      “我们”是个圈子,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信里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群聊等,是包括“我”在内,以主动或人为被迫等方式贴上“自己人”标签的一类人或一群人。

      从心理学上讲:

      “我”代表的可能是孤独、难过;而“我们”可以代表快乐、团结。

      “我们”之间肯定是有某种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或亲情友情爱情,你是我的什么(父母或妻子、丈夫或孩子),我们得在一起,这是肩上的责任感、使命感,血浓于水,不可分开也不可能分开;

      或利益共同体,以我为代表,我要是有了,我们就都有了。

      或情感共鸣,你有什么样的经历或遭遇,好巧不巧,我也是这样,渐渐地,具备“我”这样类型的人多了,就成了“我们”。

      很明显,“我”是个人,“我们”是团体(好多人)。

      “个人”性格随和或古怪、圆滑刁钻,这些都无妨,

      可以阴暗、卑鄙、无耻,算计身边很多个体,也无妨,

      但有个绝对的底线——不能损坏集体形象或大多数人的利益。

      (如果胆敢做出“不轨”事情,组织(集体)会毫不留情地清除: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甚至判刑,接受公平审判法律制裁,比如受贿金额数目较大、生活作风问题、任职期间“手”伸过长等等)

      “个人”意愿得服从“集体”,不能显得“过于个性”或所谓的倔强、不懂世故,被人说成不懂规矩。

      不管愿不愿意,是条龙得盘着,是只虎得卧着。

      在没拿到“一支笔”,说话不算、放屁不响的情况下,多半应该如履薄冰、三缄其口,从来就没有意见,更不可能提所谓的建议。

      “对的,照对的执行;错的,也照对的执行”

      一般不会出事,即使出了事,也有权利相对集中者出面,不碍你什么事情。

      “个人”力量渺小且孱弱,集体力量大且行事效率较高。

      很多时候,这么想:“我们”仅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我”应该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不必事事、时时听平台指挥、操控。

      个体在依赖平台时,时常也可能会表现出不甘心、不情愿。

      就像水池里的鱼。有水,鱼才能生存,但长期寄居在狭窄的空间里,鱼会不会也会产生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力量并不是很多“我”力量的叠加,就像一辆车在上坡,按常理说,应该是有人在前面拉,有人在后面推,这样车才能轻松上坡。

      但实际情况上,很有可能是在某个小团体,有些人想让这辆车前进,有些人却想让这辆车后退,更甚者,有个别人阴暗地想让这辆车在此时此刻分崩离析、瞬间崩溃,树倒猢狲散。

      需要先说明的是——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他(她)既趋光又怕光;既想热闹欢畅、含饴弄孙、孝子环伺膝前。又嫌烦嫌累,时间全让孩子霸占完了,自己没有一点点活动空间。

      可能会独享孤独又害怕孤独终生,孑然一生,无人陪伴;

      既恐惧交往,又担心被边缘化,无人跟其玩耍。

      具有对内渴望,希望得到张扬、展示的机会;对外腼腆、胆怯、害羞两种不同的特征。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寂寞,希望自己能属于某个或多个群体,这叫群体归属感。当归属感被满足时,人们就可以从中得到温暖,减少孤独寂寞感。“我”不能产生归属感,而“我们”是可以产生归属感的。

      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我”与“我们”之间存在尖锐且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必须共生共存,不可或缺。

      不同的场景,“我”和“我们”表现完全不同——

      比如,在小家庭,“我”纯粹指的是某个人,而“我们”则是一家三、四口人。小家庭里,话语权是“我”或“我们”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我”是谁,“我”说什么想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掌握话语权、经济权。

      说话能算、腰间有钱且出手阔绰,才是“我们”几人的核心。

      在家族,“我”指的是你那一家几口,而“我们”是整个家族。

      家族中,兄弟姊妹几个都已各自成家,开枝散叶,混得相对好一些、见过世面,带职务的那个,是“我们”的主心骨。

      见多,才能识广。“我”没有走过那么多“路”,也从来没有经见过那些事,但“我”可以多听多想,多思考。

      通过别人的交流,“我”可以少走弯路、歧路。避免了很多吃苦头的机会,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茁壮成熟成长。

      而家族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纠结,也使得很多小“我”无法处理事情后,家族成员蜂拥而至,越俎代庖,开始的不得已,逐渐成为习惯。

      小“我”主动放弃处理事情的机会与能力,渐渐地无法独立面对风雨的可能。

      在单位,“我”是个人,“我们”是团队。

      团队的优劣与个人的优劣,就本质而言,没有任何关联。

      最值得注意的是——

      团队中某个人是否优秀,并不取决于个人业务能力的精湛程度,而是很大程度在于某位或某几位“上面”的态度或臆想。

      在这个“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的人情社会里,上行下效、见风使舵、逢迎拍马,成为常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棱角分明变成另类,有个性、只会拉车不懂看路,却成了众人讥讽的可笑。顺从,没有态度、意见才是最好态度、意见。

      “我”为“我们”奋斗,获得荣誉再多,并不代表“我”的优秀,而是“我们”优秀,代表或“我们”这一小团体的某位“高高在上”的领导卓越。

      他(她)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是代表团体。

      不会代表你这么个人,更不会把你的“业绩”大肆吹嘘。

      他(她)的讲话多是“我们”。

      注意:千万不要多想,其实这里的“我们”只是“他(她)”一人而已,想表达的无非是——在我的领导或指导下,才有这样那样的成绩。我多棒,多厉害!

      此时,他(她)一定是忘记了如果离开“我们”这样的平台,他(她)什么也不是。

      你也不要不服气,心里暗想——我付出这么多,连个名字都“不配”拥有。

      至于,所谓领导愿不愿意多看你一眼,更甚者,有个空缺,会不会让你去“填”(还是别人),也不取决于你的业务能力,更多的却是你为这位所谓领导在工作以外的“服务”是否贴心,是否心甘情愿,短时间抛却老婆孩子,以领导的作息、喜好为自己的作息、喜好。

      牌桌上挥斥方遒、只输不赢;

      酒局前觥筹交错、故意替某些人挡酒;

      逢年过节,自家的老子娘,放着不顾,脚不沾地给某些人送温暖,想某些人之所想,急个别人之所急。

      从陌生,到面熟、好感,再到“这个人,嗯,可以”,最后到“坐一坐、聊几句。”

      没有付出,怎么可能有收获?

      人家手上有资源、有机会;你手上只有时间、少之可怜的金钱,最关键的还是你陪得住,陪不住。谁都不可能坐享其成。

      更可笑的是——付出,也不一定会收获。

      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不过是竹篮打水,到头一场空。

      看清楚生活残酷的本质,依然热爱它,是一种境界。是拒绝“或许”也从不尝试“假如怎么样,我也能怎么样”痴心妄想的可笑。

      看不清旋涡里不过是“棋子”身份,以为可以怎么样,我或许就能怎么样,其实压根就不那回事,有些人只想利用你不想“带你飞”

      人性的丑陋、肮脏,你可能无法直面。

      不为某人摇旗呐喊、摇尾乞怜,除其所谓的职务,人与人大体是平等的,只是有些人渴求实现欲望、屈从权力,不得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

      而那些为了集体默默付出的人,却从来没有在人前喊过苦,也没有口口声声说着自己的付出有多少,回报有多少。

      《道德经》中有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养大地,通常都是默默无声、不求回报的。而那呼声大的,恰恰正是只闻其声,却不见其行动的人。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很多,很多,不过是泡沫,感觉触手可及,其实遥不可及,不是你我这等凡夫俗子可以把玩的。

      本质而言,不过一场空,而已!

      什么才算真正的活着?

      怎样才能不留遗憾或少留遗憾?

      “我”究竟来这世间一遭,图些什么,还是得好好想一想。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随笔||“我”与“我们”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11718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