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都昌华:“菌爷”老雷创业记

  • 作者:路路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1-22 16:05:18
  • 被阅读0
  •   老雷是个一辈子钟情于食用菌菇生产和研究的人。但究其缘何被称为“菌”爷,那自然首先得凭资历和业绩说话。他是当地最早引进种植菌菇成功的人,而且四十年坚持不懈;他创办的“雷氏菌业公司“,产品年产值已达千万元规模,并且远销东南亚等不少国家和地区。当然,最关键的是,一次有位县领导到基地考察,在听说老雷的创业故事后,随口说了句:看来你是太湖县食用菌界的师爷了。于是,行业内干脆直呼他为”菌“爷。

      01

      老雷的每天日常总是在一片菌菇的叫卖声中开始的。凌晨三点钟不到,当人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时,老雷已经习惯性地起了床。在简单地洗漱过后,就开着他的专车——电动三轮到基地冷鲜库门口,将头天下午刚刚采摘的新鲜猴头菇、榆黄茹、平菇等菌菇箱子整齐码上车,他要赶早送到县老城蔬菜批发市场。

      “立冬”节气刚过,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袭卷我国华北及华东大部分地区。从昨天下午起,本地气温呈现断崖式下降10多度。老雷的电动三轮还是个敞篷车,妻子王姿娥担心丈夫路上着凉受冻,就连忙送来了棉大衣和安全头盔,并一再叮嘱:“车要开慢些,路上注意安全”。

      雷氏菌业公司生产基地外景

      为了保障上游花凉亭水库泄洪和安全渡讯需要,太湖县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将老城区各机关事业单位,分批逐步迁往地势较高的新城区。如今的老城区,无论在交通,还是其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都远远落后于新县城。但令人不解的是,老城的人气和商业氛围却一点不逊色于新城。前几年,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在新城区临近高速公路路口处,新建了一座大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园,政府动用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想让老城菜市场的批发商们整体搬迁过去,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老城菜市场的一条街上,早市批发生意一直很红火。本县山里山外的以及邻县周边乡镇的很多零售商家,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人和环境,每天都会按时赶这里的早市,来采购自家所需的蔬菜及农副土特产品。有批发回去自家门店零售的,也有部分是饭店、食堂以及农村人家办红白喜事宴席来采购的。

      早在40年前,当年的小雷成功试种出全县第一颗食用菌菇的时候,他曾只身一人用竹篮子装着不到5斤重的新鲜平菇,来回步行20多公里,从金湾大队走到如今的这条街道上叫卖。面对众人好奇的目光,他费尽口舌,终于将手中一篮子的菌菇换回了1.5元的钞票,这让他是无比地兴奋和激动,因为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通过自己勒劳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财富。在这之后40年里,他几乎是每天不间断地来和这个市场打交道。如今这里的路沿街边,甚至具体到哪个角落有多少片砖瓦、多少个坑和洼,他都能眯着眼睛数出来。

      公司总部和主要的生产基地,距太湖新、老县城两个菜市场大约都在5、6公里的路程。正常情况下,在早上5点钟之前,老雷从老城市场交易结束返回基地,回家匆匆吃过早饭后,他又驾着他的电动三轮车赶往新城菜市场,和普通市民当面零售菌菇,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即返程,几乎每天如此,风雨无阻。曾经有人好奇地问过老雷,现在你是大老板了,何必还每天如此辛苦地跑那些小菜市场?老雷笑而不语,但这也许正是他的精明所在。他希望通过菜市场这个睛雨表,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地市场行情动态。这也是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成功秘诀所在。

      雷氏菌业二代传人雷驰(左四)在省农产品交易会上向省政府主要领导介绍公司情况

      02

      老雷的名字全称叫雷焰华,一个自称自己的一生只为食用菌菇而生的人。从青年时代,走出校门便入“菌”门;到花曱之年,还誓言将为此奋斗终生。老雷平时言语不多,除非有非常熟悉的人或者提起食用菌种植方面的事,否则他都会一刻不离地和他的菌菇们在一起。公司内的客户接待或者是对外宣传和沟通上的事,完全交由妻子王姿娥全权负责。

      1981年,19岁的雷焰华毕业于太湖县地方名校“江大“(实为太湖县江亭高中,因县内不少部门领导毕业于此而戏称)。然而命运不济,他首度参加高考仅以9分之差而名落孙山。但由于他的高考地理科成绩名列当年全校第一,而当时的“江大”领导们,正苦于学校在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于是,在报经县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同意后,就动员雷焰华留校担任助教一职,月薪36元。这在当时,己经是相当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学生的工资待遇。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处于“破”和“立”的关键时期。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己经开始允许各地个体工商户经商办企业。与此同时,各地“万元户”“暴发户”不断涌现的消息,也搅动了雷焰华这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有一天,雷焰华从当地的《安徽日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蚌埠市怀远县一知识青年,研究试种食用菌取得成功,并且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雷焰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连忙向校领导请求辞去助教工作,并鼓动两位高中同学一起,远赴怀远县考察学习。短短的一个月考察学习归来,他便回到自己的家乡江塘公社金湾大队,租用大队林场三间旧瓦屋,开始试种香菇,结果竟然出人意料地长出鲜菇来了。此消息经大队和公社干部传到县里有关部门后,一时在全县引起轰动。时任太湖县科委主任曹友道立马赶到金湾大队林场,在实地考察了解真实情况后,返回县里立即制定政策,很快便安排雷焰华等3名青年生产骨干,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县里安排补助每人100元,其余费用70元由个人自筹,生活费自理。三个月学成归来后,县科委领导又组织全县供销系统干部职工召开培训班,由他们3人传授食用菌知识和栽培技术,并在当时的小池区供销社,为雷焰华腾出专门场地,让他专心种植,并将此地作为全县先行示范基地,逐步面向全县全面推广。

      年轻时的雷焰华、王姿娥夫妇

      03

      自从回乡青年雷焰华在江塘公社金湾大队林场试种食用菌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开后,当地政府曾一度将其树为创业青年典型,其先进事迹在全公社上下广泛传颂。同样,在同一个公社相隔不远的江塘大队,有一位女子青年突击队队长叫王姿娥,不仅勤劳苦干,而且勇当先锋,其先进事迹早已上了当地的《安徽青年报》,当地团县委还发出号召,要求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向王姿娥同志学习”。当然,两位励志热血青年也相互仰慕,并免不了要经常在一起开会或者学习交流。这也就促成了他们二人的一段因“菌”结缘、“菌”定一生的美好爱情故事,并共同演绎出一首戮力同心、艰苦创业的”菌“彩人生乐章。

      两位励志青年通过相见相识,很快便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在两年后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夫妻二人从十几平方米的旧房屋养菇起步,在一次次失败中不言放弃,在反反复复摸索中培育新品种。从最初单一的一个品种平菇开始起步,逐渐研究掌握了香菇、茶树菇、榆黄菇、猴头菇、羊肚菌等十几个食用菌品种和类型的种植技术。2008年初,他们注册了太湖县雷氏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作坊式生产快速企业化生产过渡;并投资800余万元,分别在晋熙镇芭蕉村、江塘乡龙山村等地建起三个产业扶贫基地,对农户实行食用菌育种、生产、回收、加工一条龙服务,带动周边的群众创业和就业。在销售鲜菇的同时,还引进了烘干设备生产干菇;并尝试鲜菇脱水技术,生产的‘香菇脆’可以作为即食食品。2019年10月,太湖县雷氏菌业公司参展的“猴头菇”产品,荣获安徽省第十一届合肥农交会参展产品金奖。说到食用菌菇就不能不提起枞树菇。它主要生长在山中树林里,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类。一般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和九月份前后才会出现,故当地人又称其为“三九菇”。其味道鲜美清爽、香气扑鼻,是真正难得的上品美食,被称为“菌中王子”。但枞树菇属于共生类食用菌品种,即需要有独特的外部生长和生态环境,才能共生共养。老雷为此苦心钻研了5年多时间,并模拟设计了几十种不同的环境因子配置,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期待他能实现新的技术突破,早日试种成功。

      04

      老雷夫妇二人如今均己年过花甲。随着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菌种培育到菌棒生产,从建设基地到产品深加工,从推车到菜市场卖鲜菇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从纯农业生产到采摘观光农旅一体化体验,需要不断引进新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他们的一双儿女,前几年均陆续从省内一流大学毕业,而且在省城都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工作,但他们既不忍心看到父母整日奔波操劳,更是为了助力“雷氏菌业”转型新的生产和营销模式。于是兄妹二人带着各自的对象或伴侣,于2019年,纷纷辞职回到父母的公司帮忙料理业务。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考证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有菌类遗存物,这说明我国食用菌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以上。元代宋阳诗人程望南,曾与僧信道元一起同斋食蕈(音xùn,菌菇的一种)时作诗戏称:“头子光光脚似丁,祇宜豆腐与波棱。释伽见了呵呵笑,煮杀许多行脚僧”,对菌菇的美味赞不绝口。

      有营养学家曾把食用菌菇称作为“蔬菜牛排”,其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菌子曰:一荦一素一菌,健康幸福一生。

    【审核人:雨祺】

        标题:都昌华:“菌爷”老雷创业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ren/11706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