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高大新:前辈高一涵

  • 作者:猪八戒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0-21 21:47:37
  • 被阅读0
  •   小时候,祖父常说高一涵,说他有文采,字写的好,在京城作大官。还说我家悬挂的中堂就是他书写的,他属我辈曾祖。那时年幼,总觉得他离我们太远....

      近年,常在报刊杂志和电视上看到高一涵的文章和影像,特别是家乡成立“高一涵研究会”,邀我作为高一涵后人忝列,才开始知道高一涵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启蒙家、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之一,陈独秀、李大钊的挚友和同事。

      高一涵(1885-1968)原名高永浩,别号函庐、梦弼等,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茶叶冲人。高一涵7岁入本村私塾,天资聪颖,13岁便能诗善文,14岁考中秀才,写得一手好字,是当地有名的少年才子。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高一涵考入安庆安徽高等学堂,于1910年毕业。1911年至1916年高一涵随当时去日本留学热潮,自费去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政治学的理论。

      在日本期间他是留日学生总会的评议员、文事委员会委员长。与李大钊合作,创办学生总会的刊物《民彝》,并成立了“神州学会”。“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士钊被迫流亡日本,在黄兴的支持下,创办了《甲寅》杂志,章士钊邀请高一涵任编辑工作。

      1916年7月,高一涵回国,与李大钊合作办《晨报》。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一起参与了《苏报》《民主报》《独立周报》等进步刊物的编辑工作。

      1917年与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杨端六、周鲠生一道成为《甲寅日刊》的六编辑,该报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奠定了高一涵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的基础。后人称高一涵、李大钊为“甲寅”派作家。当时有“高李齐名”之说,又称高一涵、章士钊、李大钊、李剑农为“逻辑文学”派,后又与胡适合办《努力月刊》。另外,还与李四光、丁西林创办了《现代评论》。同年,胡适与高一涵同室四年后,另租同巷七号,与胡适毗邻而居。

      1918年,高一涵进入北京大学编译委员会工作,同时兼任中国大学政法专门学校教授。在此期间,高一涵成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办《新青年》第一想到就是邀请高一涵为其担纲助阵。高一涵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最多,成为《新青年》的二把手,奠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知识领袖的核心地位。当代青年对他的文章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高一涵对西方政治学说的研究不仅超过了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这一代知识分子,也超过了同时代的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同年,又与李大钊合办《每周评论》。同年底,高一涵与李大钊、杨匏安、李德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者之一。

      1919年6月11日高一涵与陈独秀一起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1925年高一涵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6年高一涵在赴武昌途中经李大钊、高语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李大钊推荐去武昌任中山大学教授、法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委员会主任。又兼任国民党安徽省委党部执行委员、宣传部长等职。

      “四一二”后,高一涵与中共党组织失联,避居上海,任政法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

      1931年2月,高一涵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首批监察委员。

      1932年高一涵、杭立武等45位政治学者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史上“中国政治学会”。

      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监察院湖南湖北监察区监察史。

      1940年8月-1947年3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甘肃、宁夏、青海监察区监察史、国民大会代表。

      1947年3月又重新被任命为两湖监察史。

      1949年,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蒋介石委任高一涵为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差于右任、胡适等邀请,高一涵坚辞未就并隐居起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同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与朱子帆等民主人士一道,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过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高一涵在宦海生涯中清正廉洁,办了不少大案要案。他利用其特殊身份多次掩护董必武、高语罕、周新民等共产党人,也保护过高晓初等一批进步青年。

      高一涵一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政治学钢要》《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以及译著《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著作,还有诗集《金城集》等。他有的文章被选进民国时期的中、小学课本。

      新中国成立后,高一涵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南京市监察委员、第一任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50年经周新民、陈敏之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苏省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参与过《宪法》的编写,是中国监察史的开创者。同时,他的书法、诗歌水准都很高,闲暇之余他常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切磋书画创作。族人于1968年4月在北京逝世,葬于南京雨花台公墓。

      高一涵先生直至近年才被文史界引起重视,以至很多人不了解高一涵?最近《高一涵传》《高一涵文选》等著的出版和央视《觉醒年代》等的播出,对研究高一涵是一大幸事,作为高一涵先生晚辈,把他人生履历按顺序整理,以便于阅读。因为他是中国近代革命史和政治学界绕不过去的重量级人物。

      获悉家乡“高一涵纪念馆”即将竣工,里面展示有与高一涵有直接关联的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孙中山的红色文物30余件,还有近百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展示。甚感欣慰,这对进一步了解高一涵会起到有益作用。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高大新:前辈高一涵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eren/10818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