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何俊芳:走近大石扒

  • 作者:黑山老妖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12-01 00:05:58
  • 被阅读0
  •   清朗的冬日,当你俯下身子徒步沿着长长的斜坡慢慢地向高处行走时,别以为你脚下踩的只是一条被水泥硬化的路面,其实,这里的路是完全不用硬化的,因为它就是一条天然形成的石头路,水泥只是人为地为它披上了一层青灰色的外衣。

      一抬头,蓦然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树干和枝桠全是黑褐色的粗大壮实的古树,虬枝盘旋苍劲。一轮红日刚刚升起,就像一个巨大的橙子被镶嵌在古树的枝桠间,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副只涂了一点色彩的水墨画一样,朴素中充满着激情,静美中饱含着力量。

      当你的目光从远处收回,忽然看见旁边有一两个年迈的老人正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墩上,一边聊天一边晒着太阳,不经意间,她们看见了陌生的你,然后,就操着浓重的山乡口音热情地向你打招呼说:“你回来了!过来坐坐吧!”那么亲切,那么慈祥。

      我知道,这就是大石扒村了。

      大石扒是一座石头山,从周边延伸出来的裸露部分就可以看出,她名字的由来真的是名副其实。她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东、西面两均临大山沟,大山沟对面都是山。大石扒村就建在这座石山上,她像是一个半躺在扶手椅上的老人,俯瞰着脚下的花草树木,观赏着周边的远山近谷,浏览着清晨的山岚雾霭,品味着天际的白云出岫,数日月穿梭,任岁月更替,看人来人往,听鸡鸣狗叫,沉浸在人间的烟火味儿里,悠然自得地晒着太阳,或者享受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舒适而悠闲,安详而恬淡。

      大石扒村盖房子,建筑方式与众不同。只要选好了位置,测好了房子、院子及大门外面的地基面积,匠人们就用上锤子、凿子和钢钎,开始按照自己想要的尺寸和形状来开凿石块儿,凿到一定程度的深度时,就开始建房了。

      被起过石头的地面平平展展,地面以下还是清一色的石头,瓷瓷实实、牢牢靠靠,没有必要再打地基,所以起出来的石头就直接垒墙了,就地取材,一石到顶,用不完的石头还可以盖厢房,砌院子。

      别看大石扒村到处是石头,但大石扒人却惜石如金从不浪费,如果砌了院子还用不完,他们就会把剩下的石头派上别的用场,比如,大的可以放在院中当桌子,放在大门口当石墩儿,小一点的边角料还可以当磨刀石、花盆架、或者观赏石。总之,以石头的大小、形状、颜色和材质而定,绝对地物尽其用,地利其才。

      虽然不打地基,但坚固的石质地面足以支撑起地面以上的建筑物,而且稳稳妥妥,就像这座石头山支撑起整个村子一样,任凭风吹雨打,千锤百凿,始终是负重前行,才有了世世代代的岁月静好。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伟大的付出,爱的奉献往往来自于沉默的力量。

      人们常用“三天不挨打,上房子揭瓦”来形容小孩子缺乏管教,胆大包天。但在大石扒村,上房揭瓦却算不得难事。村里的建筑都是以山势而建,从南到北高低错落,甚至一家一户的建筑构造,从上房、院子、到大门外及路面也是分层次,错落有致的。谁家的后房坡需要修葺的话,只要站在后面邻居家门口的路上,修缮自家的房子就可以唾手而得。

      在大石扒村子周边,你会看到一小片儿一小片儿用石头圈起来的形状不规则的土地,这么小的几块儿土地怎么能养活全村近千口人呢?

      哦,原来,真正属于这个村子的土地在村西大山沟那边山头的东坡上,面积不大,每人平均只有几分地,大石扒村还包括北沟组、上咊平、下咊平三个比较分散的小村子,分别座落在不同的山坡上。站在大石扒村看他们的土地,似乎近在眼前,但真正走过去也得有二三里的路程,倘在其它几个村里,隔山相望就更远了,很难想象一年四季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爬沟过坡地去到自家的田地上春种秋收,并把收获的庄稼弄到家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据说大石扒曾叫大栗扒,以前山上有很多大栗树,后因乱砍滥伐,加上雨水长期冲刷,没有了泥土赖以附着固持的树的根系,土壤很快也被冲刷殆尽,露出了地表以下的石头,所以只剩下了一座石头山。

      因为粮食总不够吃,所以,他们对土地情有独钟,特别珍视,看到哪里有一小片土壤,就赶紧用石头在周围圈起来,或者在周边种上生命力旺盛又耐旱的酸枣树或花椒树,然后在土地上撒上种子,不敢期望有多大的收获,只是希望这难得的、有限的土壤别再被雨水冲走,决不让赖以生存的土地再流失,保护好家园和大自然成了大石扒人自发觉醒的责任和担当。

      曾经,大石扒人家家户户都有用石头磊成的水窖,用来储存水。等天下雨时,把锅碗瓢盆儿都派上用场来接雨水,然后倒进水窖里封存起来,作为平时的生活用水。

      后来,有人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大石扒村与东边的北沟村隔着一个大山沟,沟底仅有一条狭窄低矮的山路相通,路南的山沟里有个小水坑,常年有积水,路北山沟里的一个小水塘便是这个小水坑的源头,然后,几个村子的人们商量,便在此处挖了一眼井。于是,这口井便成了大石扒和北沟及下咊平三个村子近千口人的生命之源。这三个村子的村民们从此告别了接雨水靠天吃饭的生活。

      每天早上,天一亮,村民们就陆陆续续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挑水,依然是爬沟过坎,上上下下。荆棘丛生、乱石堆积的路面时而平缓,时而陡峭,但挑水的人们不敢停下脚步喘口气儿,也顾不得苦和累,因为挑水的人们排着长队,况且,挑一担水往返一次的路程,最近的也有两里多地,远的要走三四里。他们匆匆忙忙却又小心翼翼,宁可流下千滴汗,生怕洒了一滴水。

      近几年,大石扒村与北沟村之间横亘的山沟里,那条蜿蜒的山路加高加宽,变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终于把大石扒村与其它三个小村连接起来,方便了村民去田间劳作及出入的往来,保障了孩子们上下学途中的安全;为全村人家安装了自来水设施,把挑水的劳力们解放出来了。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年轻人们纷纷走出了山村,有的出去做生意,有的靠技术吃饭,有的外出务工;政府还根据这里的环境和气候,因地制宜为村里建起了蘑菇大棚,定期请专业技术人员传授蘑菇种植技术,传授科学种田知识,那些年纪稍大或身体状况欠佳的劳力们便在家里种植蘑菇或者侍弄庄稼,既方便照顾家人又能赚钱养家。大石扒村终于甩掉了贫穷的帽子,如今正扬眉吐气地奔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致富路上。

      但是,大石扒人没有忘记过去的贫困生活,更不会忘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他们的水窖依然存在着,他们仍然保持着接雨水的习惯,只把自来水作为饮用水,而水窖里的雨水却用来淘菜、洗衣、刷锅洗碗用。他们说,能吃上健康干净的水真是太不容易了,所以,他们舍不得浪费,而且还要把水窖留着,一来可以节约用水,二来可以留作纪念,用来警示后代子孙吃水不忘挖井人。

      突然发现大石扒村真美!她的美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随便转转,或者浮光掠影式的匆匆一瞥就能发现的。你需要慢慢地走近她,并慢慢地观察、慢慢地品味,然后,感受她细微之处的变化、聆听她古往今来的传说。你会发现,她的美不只是因为特殊的地形地貌,也不仅是因为新鲜的空气、幽静的环境、苍老的古树、和蔼的笑脸。她的美是大石扒人凝结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特有的秉性:那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深情向往;那就是,在苦难的岁月里,从不怨天尤人,在幸福的日子里懂得感恩;那就是,对于失去的,吸取教训铭记在心,对于拥有的,合理利用,决不暴殄天物,对于得到的懂得节约,倍加珍惜,前有李禄、李海水兄弟抛家离舍植树护林风风雨雨坚守数十载,今有全村人抚今追昔垒石拦土集腋成裘荒山变良田。

      一帧图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我似乎又看到了初升的阳光映照在一棵古树上的那个画面。那苍老的古树就是大石扒村厚重的历史和曾经的过往,那泛着金光的红日就像是古树上盛开的一朵绚丽的花,更像是多少年来蕴藏在大石扒村人们心中的希望和梦想的喷薄而出。

    【审核人:雨祺】

        标题:何俊芳:走近大石扒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5133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