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节日散文
文章内容页

吴晓珍散文选:036故乡腊月

  • 作者:陈红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2-12 00:06:07
  • 被阅读0
  •   伫立于江南潇湘朔风里,我遥望腊月的故乡,仿佛闻到了家家户户柴火熏腊肉腊鱼的香味了。我的老家在湖北天门市,自古天(天门)潜(潜江)沔(仙桃)的风俗习惯一样。腊月是乡下人休憩的闲日,也是农家人备年货的忙碌日子。在老家江汉平原,有一句这样的俗语:夏好做,冬好吃。还一句话就是:辛苦换来快活吃。是的,夏天挥汗耕作收获,腊月开心享受冬趣。

      进入腊月,几乎家家都开始炖火锅了。六、七十年代,人们通常把炖火锅叫作“攻碉堡”。在村子里,若你遇到几个相好的,总是很热情地说:“走,到我家攻碉堡去!”因为那个年代不烧煤,更不要说有液化气了。有人串门来了,就在桌上架一个生铁炉子,把卷茄(大米用水磨磨成浆而搓成条再用蒸笼蒸熟的一种食料)、粉条、大白菜等倒入铁锅炖了起来。家里条件好些的,还切上几两猪肉。小劈柴在铁炉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主任客人边喝酒脸边被炉火烤得通红。在一起夸耀今年丰收并细议来年打算,就这样,浓浓的乡情全盛容在这双双筷子抢捞的火锅里了。

      我忽然记起杜甫一首写腊月的诗----腊月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真的,我好佩服杜甫巧用典故,语句优美。寒冬腊月里,诗人心中提前萌发了浓浓的春意。而此时围于一桌“攻碉堡”的乡亲,酒酣语热,尽管隆冬寒风肆虐,雪色茫茫,但冰雪终会逐渐消融啊。想起在一起拟定春耕计划,的确像这首诗中所言:竟显露出了嫩嫩的萱草,以及嫩绿绿的柳条。意境犹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让人们提前沐浴到了无限春色。

      故乡腊月初八,习惯一家人一起吃“腊八粥”。这种粥有点儿像清代王季珠一首小诗《腊八粥》所写的差不多: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粉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家乡的腊八粥,就是用多种蔬菜和碎谷米之类清盐煮制而成的。找个向阳的地方一起喝腊八粥,喝了这种粥,岂不正热了心肠?

      江南腊月二十三为小年,而江汉平原与北方一样,腊月二十四称为过小年。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鹅,腌制腊鸡腊鸭,或用柴火熏制腊肉。大户人家,会宰杀一头猪,称为“杀年猪”。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去村东头看一户人家杀年猪时,两个大男人将一头大肥猪使劲按在门板上,一把尖刀刺进入肥猪喉咙,猪挣扎着尖叫着,我赶紧抓住哥哥的衣角躲到他身后,深怕那头猪挣脱了跑过来咬我。一头猪一家人吃不完,湾里人就上这家割上一、两斤。不过,大多数家庭,只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上集镇买几斤新鲜肉准备三十吃团年饭用。湾前有一口长方形的堰塘,大年三十早上,有人会在堰塘网起几条鲫鱼或鲢鱼。堰塘是公共的,鱼也是野生的。若网起十几条二十几条,捕鱼者就会一家送一条。团年饭桌上,总得有一碗鱼,这预示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过了小年,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就忙乎着备年货了。江汉平原农家所备的年货主要有下面这些。

      一是做饼子(也称小酥饼)。一般按5 斤小麦粉1斤油1 斤糖的比例来做。先用熬锅将酥烘熟,将揉匀的面粉揪成一个个小面团,面团要揪得大小一样。再用杆筒将小面团与小块酥反复杆匀,将糖放入面团里。然后,将放了糖做好了的生饼子(一般放60个左右)用熬锅烘熟就可以了。最后用红色纸或绿色纸按每10个一筒进行包装,两筒称为一盒饼子。包饼子是个技术活,一般由老师傅操作。那个年代,糖是要靠票供应的,所以,农户人家正月往往就是提一盒饼子走亲串户去拜年的。

      二是炒腊锅。就是将事先用温水泡发涨的蚕豆、蒸熟且晒干的糯米或黄豆等用细黄沙炒熟。炒腊锅时要在灶边放一个簸箕和葫芦瓢(瓢倒放在簸箕里),铁沙撮将炒熟的炒米、蚕豆或黄豆倒在葫芦瓢上,以免刚出锅的热炒米烤坏簸箕的细蔑。炒腊锅的关键是手抓料的技术:抓蚕豆或糯米下锅要做到不多不少,预计到炒熟的糯米刚好够一沙撮。这是因为,如果糯米丢多了,一沙撮盛不尽,多余的熟炒米就会在锅里烧黑,浪费了糯米。簸箕里的熟炒米要用筛子将少许细沙筛掉,然后将炒米装入坛子。且坛子口要用棉絮或棉衣盖实,以免炒米变软,不利于做麻叶子。有的农家也用细沙炒花生、红薯片或蛾米豆(即扁豆),也有炒甜豆的,江汉平原称为沙炒麦丸子。腊月里,小孩们的衣袋总是鼓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麦草垛间玩耍,相互交换随身带来的泡豌豆、麦丸子、花生等腊锅美味。

      三是“打年豆腐”。一般的农户要用上十斤或二十斤黄豆,几乎家家都有手磨,将预先用清水泡发涨的黄豆磨出豆浆。用纱布袋将豆渣过滤出来,留在浆盆里的就是生豆浆了。然后,将豆浆倒进一口大锅里将豆浆烧开,豆浆沸腾等快要破口子时,是舀浆的最佳火候。如果手不敏捷,慢吞吞地舀,开了锅的豆浆就会漫到灶沿上而浪费了豆浆。舀入浆盆里的豆浆,要按黄豆的比例放入生石膏粉,这称之为“点浆”。然后,用水瓢将点浆后的豆浆充分搅匀,并迅速用簸箕盖好。大约半个钟头后,揭开簸箕,豆浆就有膏子水了,年豆腐就做成功了。此时,你就可以舀碗新鲜豆浆,放一汤勺糖,那新鲜豆浆美滋滋的又甜又香。然后将豆浆舀入放在桌上的纱布包袱里,在包袱上放块木板,用石头等重物压在木板上。第二天,就可以将压好的豆腐切成小方块,晒年豆腐了。

      四是熬麻糖。这项腊货稍微麻烦一些。先要生麦芽子,一般用大麦,也有用小麦的。用半碗大麦洗干净,放入小烧箕,用湿布盖在麦子上,将小烧箕放置较暖和的地方,并一天喷上几次清水。大约一周后,就长出了鲜嫩的麦芽。将麦芽剁细,或者将剁细的麦芽放置阳光下晒一晒。将大米或小米或玉米放在一口大锅里将其煮熟,再将细麦芽倒入煮熟的粥里。用慢火温一温,等到粥有清汤了,就说明粥里的糖分已经被分解出来了。接着用纱布袋过滤糖渣,将过滤塘后的糖浆水放在锅里煎熬,这就叫熬麻糖。起糖时至关重要,要用筷子挑起糖浆看看,若挑起来的糖浆呈鸭子脚板形状时,就可以将糖稀子起锅了。熬好的糖稀子是用来拌炒米切麻叶子或裹豆裹罗用的。

      五是切麻叶子。就是用熬好的糖稀子和炒米在大锅里温热,糖稀子放少了,炒米粘不拢,就切不成麻叶子;倘若糖稀子放多了,麻叶子用刀就很难切开。所以,糖稀子和炒米的比例要放得恰到好处。将用糖稀子混合后的炒米倒在木盆里,用杵浆棍(上细下方)趁热使劲杵紧,然后到入门板上,做成长方形麻叶。等快要冷了之时,赶紧用刀切成一片一片的,这就叫麻叶子。将切好的麻叶子装入坛子,上面放些炒米,以免麻叶子走了风而变软。也有人将糖稀子混合后的炒米倒在门板上,用小木片反复敲打做成长方形的麻叶子。如果将糖稀子与炒熟的黄豆搓裹一起,捏成一个个小球形,这便叫捏豆裹罗。豆裹罗有香又甜,是小孩子的最爱。

      六是蒸卷茄(亦称卷切,荆门人称为盘龙菜)。农户一般用三升大米,在锅里撩一撩,千万不能将大米煮熟。即用手指能捻碎大米时,就可以将大米起锅了,随即迅速将大米用清水淘洗干净。用石磨拌适量的清水将大米磨成米浆,再用纱布吊袋将米浆的水汁过滤。剁一些生姜,或切碎一些大蒜香葱等与过滤后的米浆混合,用湿布做成细长条,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就做成卷茄了,也可在上面染上食用颜料(水红或浅绿)。这是江汉平原特有的待客食材,将卷茄切成细薄片,将其有序地在碗里摆成圆形,用蒸笼蒸热,上桌时,再淋一汤勺滚烫猪油,那味道的确美极了。现在生活富裕了,也有的家庭用肉泥与米浆混合一起做卷茄,还有用红苕浆交生姜做卷茄的。这些卷茄都可以切成小片,与白菜粉条一起下火锅,是江汉平原人冬天不可缺少的火锅食材。

      值得一提的是,小年后,几乎每家都会打糍粑和蒸粑子。五、六十年代打糍粑,是将蒸熟的糯米饭放用石碓里冲。八十年代起,人们习惯将糯米饭装入蛇皮袋后用木榔头打碎,这是因为糯米饭不粘蛇皮袋,而用石碓冲糯米饭时,石碓会粘上不少糯米饭,而且,还要有个帮手不断地从石碓窝底将糯米饭揪出来,很是麻烦。做好的糍粑要赶在变硬之前切成一片片,将十多片糍粑用细麻绳扎成一扎,然后将一扎扎糍粑放入缸里用清水泡起来,以免糍粑遇风炸裂。江汉平原农家蒸粑子,不是像城里人那样蒸馒头。而是将发酵面坨与面粉充分揉匀,用棉絮将揉好的大面团盖好保温,过几个钟头后,大面团也充分发酵了。这样就可以将发酵后的大面团做成像枕头一样的粑子,一格蒸笼一般放三条长粑子,一架蒸笼一般有五格。蒸熟后的粑子里面有无数个蜂窝眼,这就叫蒸笼粑子。是农家人春节招待客人过早时,蒸笼粑子和糍粑是必上的主食。

      另外,“开油锅”和“开卤锅”同样是江汉平原农家小年后必忙的活路。“开油锅”,主要是用油来炸玉拉片,就是将糯米蒸熟揉碎,撮成细条,染上红绿食用颜料,切成薄片晒干的那种糯食品。也炸 “翻饺子”,就是用面粉加少许盐(也有加糖的)混合而杆成面皮,将面皮划成一个个菱形,再将中间划=出一个小口,然后,将菱形面皮两端从小口翻过来,就做成了生“翻饺子”。玉拉片在油锅里炸成白色,而翻饺子则被炸成金黄色,玉拉片既松又甜,而翻饺子却既脆又香,各具特色。谁见了,都想吃上几片,一饱口福。“开油锅”也炸肉圆子和夹肉藕片。这也是农家春节待客的常用食材。“开卤锅”时,卤的东西可多啦------猪肉、猪肝、肥肠、牛肉、鸡肉、猪心、猪肺、鸡爪、豆皮、豆筋、海带等等都可在配有陈皮和五香粉的卤锅开卤。这些食材,一般作为农户人家招待客人的过早佳肴,即将这些卤菜切好分别装入十个小碟,用蒸笼蒸热,,再端出一碗油煎糖糍粑和一盘蒸笼粑子,这就说明这家主人是在热情带客了。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称为“打扬尘日”。人们将一把细竹枝系牢在一根长竿子上,将堂屋、房间及牛棚猪舍的蜘蛛网清扫干净。同时,将院子及厕所内外的杂草也清除干净。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得准备春联,赶在吃团年饭前贴好新对联。我们小村会写毛笔字的人很少,我记得爸爸曾叫我提上两盒饼子,到村西请那位私塾先生写对联,由于请他写的人太多,等了几个时辰,才将鲜红对联拿回家。两张大红纸,写了十几副对联,连猪舍鸡棚也贴上了写有“六畜兴旺”的红纸条。这真有点儿像宋代王安石先生的七律《元日》所云: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喜帖春联中,故乡人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

      中午,一家人都得洗个大澡,换上新衣服。母亲格外忙,她先要烧好一盆热水给奶奶洗脚,说我视力好,叫我给奶奶剪脚指甲手指甲。然后,母亲便在厨房忙乎起来,切肉剖鱼洗藕卤菜,准备为一家人做顿丰盛的年夜饭。那个时候的我,无忧无虑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父母的溺爱和家的无限温馨!

      光阴荏苒,岁月从指尖滑过。如今,我们姐弟俩也成爷爷奶奶了,父母早去了另一个世界。老屋已是藤蔓满墙,椽朽檩断,不过那把生锈的铁锁,依旧锁不住孩提时代的欢愉。只是那间茅草厨房,再也飘不出夕阳下母亲呼唤我们晚餐的袅袅炊烟了。啊啊,命运多舛人生路,莫言黄昏万事休。不悔日志细装订,封面泼墨满乡愁。。。。。。

      2023-12-12书于湘潭市湘北桐梓坡村

      (我的这篇拙作授权给《神州文艺》朱主编)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吴晓珍散文选:036故乡腊月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eri/12141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