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爱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侯健康:早婚透视录

  • 作者:凝尘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5-05 07:10:01
  • 被阅读0
  •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此乃千古定律。现时不少的适龄男女却不屑谈婚论嫁,颇感茫然、焦虑或恐惧。岂不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早婚现象却司空见惯,成为当时困扰社会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题记

      H县城向北延伸五十公里,是个三县相邻的交叉地带。这里,山青水秀,鱼肥稻香,民风淳朴。然而,延续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早婚陋习,却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末期以来,旧的陋习死灰复燃,早婚现象司空见惯。按照国家男二十二、女二十的法定结婚年龄,这里实际婚配低于这个年龄段的至少达到五成以上,最低结婚年龄只有十三岁。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透视这一对对畸形于时代的婚姻,既有传统意识的层峦叠嶂,也不排斥外界客观因素的推波助澜。

      骨子里的观念

      刘本安的老婆接连生了三个女儿,夫妻俩连作梦都希望有个儿子;特别是六十多岁的老母亲,比谁都焦急。一拉子女儿,这将直接威胁着刘家的传宗接代。于是,全家人省吃俭用硬挺着,让刘本安的老婆生下了第四胎。然而,天公不作美,又是个“千金”。这下子,只好自认倒霉:老祖宗没有葬上生儿子的坟。

      三年后,刘家从邻村带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春旺。名义上作儿子,实际是为十一岁的女儿晓红早配“如意郎君”。刘家老奶奶提出,让孙儿孙女跟她睡,她说冬天帮她暖暖脚,夏天为她扇扇凉。对于这对天真无暇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大人们的用心良苦。老人也确实怪喜欢他们的,给他们好吃的,给讲动听的故事,给唱远古的山歌。他们很愿意跟奶奶睡,老人给了他们欢乐,给了他们温暖,给了他们幸福!

      两三年过去,春旺初显青春的魅力,晓红也开始长出楚楚淑女的身姿。一张床上躺着,潜意识中渐渐觉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朦朦胧胧,舒舒服服,且这种意识日趋强烈。那天晚上,两个人的嘴唇无意间碰到了一起。尝到甜头之后,一切便开始向纵深发展。

      同睡一张床上的老奶奶是深知这一切的,却佯装毫无察觉,无事一样,以致春旺晓红丝毫也不怀疑他们的一举一动被奶奶发现。老人装的不是没有道理,碍什么呀,我五十多年前与孙他爷好上的时候,才十一岁哩!

      偷偷摸摸而又大大方方,这对稚嫩的少男少女就像脱缰的野马,纵情释放。三个月后,晓红的肚子挺起来了。这一年,他十五岁;她十三岁,初中一年级学生。

      乡、村干部发现以后,动员晓红去做引产手术。可是,刘本安一家坚决不同意,那老奶奶更是一股子犟劲,声称:谁拖我孙女去作手术,我这根老骨头就跟他拚了!

      晓红退学了,七个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孩,为刘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干部们也没有就此罢休,罚了一笔款才算了结。

      名为养子,实为婚配,这种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个自然村至少三四对,而且随着独生子女户的增多,有增无减。而他们的父母常常有意无意地为他们提供同居的条件,期待早一天瓜熟蒂落。“传宗接代”,“早栽秧,早打谷,早生儿子早享福”,“男尊女卑”,这些旧的传统婚育观念,在山里人的灵魂深处是多么根深蒂固啊!

      夜深深,人朦胧

      改革开放,乡村富起来了,富裕起来的山村,文化事业亦蓬勃升起,新的思想如同清泉涌进农民那龟裂的精神田园。十六岁的晚英妹仔,觉得生活充实多了,每晚都能看电视,看电影。

      文明,作为社会物质意识进步的综合反映,正一浪推着一浪地向前奔涌,奔向小市镇,奔向偏僻的农村。晚英头一回从屏幕上看到男女搂抱的镜头,羞得双手掩面:“这叫什么片子?”惊讶,勾起了青春的骚动,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仅凭自己较低的欣赏能力畸形地吸收精神养料,银屏留给她的思考,既不是主题思想也不是艺术技巧,而是来自于画面上的感官刺激。她的精神空间没有了昔日的纯净,渐渐涌入玉花八门的东西。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电视里播出一部美国生活片,当看到一男子扑向赤身裸体的女人时,晚英的全身燃烧起来,身子不由自主地贴近了同一张座位上的男青年张水波。倘若此刻的张水波只要表示一下犹豫,躲闪一下,哪怕只是稍微侧侧身子,姑娘的本能和理智也许会战胜情感的,毕竟姑娘家有自己的羞涩和尊严。巧合的是张永波心领神会,竟配合得是那般默契,身子竟同时向姑娘倾斜。他们走出了电视室,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向村后那片林子迈去,一切都很自然地发生了,就在这自然随便之中,悄悄地萌发了一颗种子。

      该来的例假没来,对于十六岁的她,并没有意识到一个新的生命在孕育。小心的母亲却没能疏忽女儿的变化。起初,她只以为这是偶然现象。可是,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了。她不得不在枕边跟老头子商量处理女儿的事情。要是早几年,老两口没准对女儿大动干戈,可近几年,他们也觉得没什么,女孩家谁都有那么回事。只是,得问清楚女儿肚子里的货是谁的。

      事态很顺利。张永波的父母非常庆幸儿子有本事,不用大人操心就找到了媳妇。双方父母择了良辰吉日,给这对不足二十岁的年轻人办了婚事。

      大众媒介的诱惑,父母的放纵,早婚早恋的膨胀,这能怪谁呢?过去农村闭塞,文化落后,人到青春期虽然对性爱有了自身需求,但无媒介的引发,加之严格的礼教约束,性爱受到了压抑和控制。而今农村文化活跃,影视、文艺作品、报刊宣传,把青年人朦胧的性意识引发出来,产生了对异性的兴趣和追求。然而,她们的低文化水平加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的低欣赏能力,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副作用。

      责任制我何以应对

      刘卓高中毕业,落榜不落志,有志于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他组织村里几个有志青年,办起了联合食品加工厂;同时,互订盟约:五年内不谈爱,不结婚,先立业后成家。

      一九八四年冬,村里大张旗鼓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乡里村里的干部下来,念遍文件,作个报告,写几幅标语,没事了,走了。

      长期稳定吗?早盼着这一天,我们可以甩开膀子大干啦。可是,将田亩一次分光分死,又来它个一定十年二十年不变,人口增减概不负责。这不能不说是完善中的不完善。哪个组、哪个村没有几个、十几个十八、九岁的未婚青年,以后可都得讨老婆生孩子呀,家里有老人女孩的还好办,老人走了,留下一份田;女孩嫁了,剩下一份田。没老人女孩的家庭可就惨了,僧多粥少,让老婆孩子喝西北风不成。

      完善和稳定生产责任制,正是为更好地有机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促成良好道德水准的形成。如今这么一刀切,无疑会导致劳动力的浪废或劳动力的超负荷,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刘卓把这番心思捅了出来,遭到组上农民的讥笑:“读了几句书,文拉拉,屁打打,角落里放去。我们干事图利索。刘卓又找到乡里,答复是:我们只掌握大政方针,具体怎么搞,村民有自主权,我们要充分尊重,不便多加干涉。

      于是,一些人胜利了,一些人失败了。于是,在水田合同书上规定:八月一号以前人口没迁入一律不再划分责任田。于是,也就出现了叔伯姨子表兄舅妹,所有瓜棚搭柳树亲朋戚友,全体动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单刘卓所在的这个组,呼啦啦七、八名未婚男青年,管她茄子苦瓜都抓到了老婆。

      刘卓屈服了,在父亲的强权下,在本组七、八名男青年大智大勇的驱使下,这个深知早婚给心理生理均将带来危害的高中毕业生,带着苦涩含着眼泪迎娶了新娘。

      责任制不完善而带来的突击结婚潮,在八三、八四两年的“完善”中,推向了峰巅。没有步上浪潮的,老婆孩子至今没田种,吃的是“黑市粮”。应该肯定,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它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显示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和优越性。关键是必须做好过细的工作,既保证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国家法令政策的落实,由此才能真正的做到利国利民。

      寡年,让我忧伤让我疼

      上古时代,人们依据斗转星移,也就是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立二十四节气,它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起意在于启示人们根据不同的节气来安排生产生活。然而,现实中却赋予二十四节气太多的社会意义,影响和干扰着人们的生活。

      每逢年末岁首,一股关于“寡年”的传说总要风靡民间社会,特别是偏远山区,传说得更神更玄更令人瞠目结舌。去年底,笔者所陈述的这个山区,就有过龙年属“寡年”的谣传,其依据就是说先年立春,第二年就是寡年。这些谣传,打着科学的幌子,说得有根有据,有鼻子有眼。一些迷信职业者,迎合那些愚昧无知者的心理,非法印制成批的五花八门的小册子,大加渲染。

      于是,一个新的早婚潮又掀起来了,他们实在害怕,“寡年”结了婚,生不了孩子。本来打算下年办婚事的,也提前一年办了。

      寡年,真的是让我忧伤让我疼。新闻单位出于对此现象的忧虑,公开揭露过这些谣传的荒谬,这对于大多数稍有点科学头脑而又被迷惑的人来说,无疑打了一针清醒剂。而对于那些执迷不悟者,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深蒂固的迷信毒菌,已经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揭露,他信得越是虔诚。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登记证,商品乎?

      刘福华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副乡长。有段时期,民政助理不在家,办理结婚登记证的代理权落到了他的手里。请看他在代办登记证的两个多月里干了些什么:办理三十五对结婚登记证,其中不到法定结婚年龄的三十一对,受贿二十一次,勒索结婚登记手续费四百二十多元。有个村干部的儿子结婚,不到法定年龄,刘福华上门吃喜酒祝贺,捧送的贺礼是:一对崭新的结婚登记证。

      刘福华只不过是被清查出来的一个,没有查出来的呢?他们不看成这是一种违法的行径,相反,觉得自己办了一件行善积德的大好事:成全一对姻缘,胜造七级浮屠。结婚登记证,在这些少数的干部手中,也变成了一种“商品”。

      随着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手中特殊的商品也在看涨。笔者曾了解过一些办了结婚登记证的新婚夫妇,他们列举了如下附加收费:证件费四元,手续费十五元,计划生育保险金八十元,上交提留四十元,教育附加二十元,购买国库卷五十元。有的地方办理结婚登记证的搭车收费还远远不止这些。

      农民达到了何等的富裕程度,山区人民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们一些农村干部心中是有数的。办个结婚证也要上交这么多款项,他们承担得起吗?办了,趁早把婚事办了,物价在涨,说不定这些五花八门的附加收费也会涨。有的青年干脆不理会那么多,非法同居,你说你的,我干我的,说得再难听我也不在乎,我拿不出钱,我打心眼里也不愿意出这些冤枉钱。

      结婚登记证,简直成了个别登记部门销售的商品。由此引起的早婚现象,统计一下,该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早婚潮涌,人心涣散,计划生育,如火如荼。面对严峻形势,当地党委政府如坐针毯,警钟长鸣。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婚姻法》的普及教育,严罚早婚对象,严禁办证搭车收费,严查违规办证干部。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年陋习岂一朝可除。只有推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全面提升,思想意识的彻底觉醒,长效机制的健全完善,才是根除早婚陋习的上乘良策。

      后记:此文发表于1988年11月19日的《农名日报周末版》头版头条和1989年1月18日的《海口晚报周末版》。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历史向前迈过了三十多年的光景,没成想,世界却是这般的灿烂多姿、错落无常,时事来了一个历史性的逆转,当年的早婚现象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晚婚”“丁克族”的比比皆是,多少人为此迷茫,多少家庭为此忧伤!无疑,这是一个更加庞杂的社会问题,它牵涉到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情感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危害可能不仅止于家庭社会的稳定,更可能影响到人类的繁衍生息和民族的源远流长,这比当年的早婚问题或许更让人揪心和不安。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社会学家、教育家、生理学家来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的国家层面能有更多的制度安排来破解这一难题。唯如此,人们才能生生不息幸福安康,国家民族才能乾坤不老繁荣昌盛。

    【审核人:雨祺】

        标题:侯健康:早婚透视录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aiqingsanwen/6129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