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武斌:馆职考试主考官苏轼

  • 作者:武斌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3-10 10:38:53
  • 被阅读0
  •   馆职是馆阁职事的简称。北宋前期,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合称“三馆秘阁”,总名“崇文院”。“馆职”有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上为宰相所带职名)、集贤院学士、直学士、史馆修撰、集贤殿修理、判馆、判阁、直馆、直阁、集贤校理、秘阁校理、史馆编修、史馆监检讨、崇文院检讨、秘阁校勘等。馆职职事需要召试而后任命,国家的文学高选。元丰五年改制,罢“三馆秘阁”归秘书省,仍视为“馆阁馆”。

      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苏轼与邓温伯共同召试学士院,举行馆职考试。邓温伯撰写了两道策题,苏轼撰写了一道策题,经过高太皇太后审议后,苏轼所撰的“策题”被御点位考试题。苏轼所撰写的《试馆职策问》是《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问。《传》曰:“秦失之强,周失之弱。”昔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至其后世也,有浸微之忧。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夫亲亲而尊尊,举贤而上功,三代之所共也。而齐鲁行之,皆不免于衰乱。其故何哉?国家承平百年,六圣相授,为治不同,同归于仁。今朝廷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职其意,流入于刻。夫使忠厚而不偷,励精而不刻,亦必有道矣。昔汉文宽仁长者,至于朝廷之间,耻言人过,而不闻其有怠废不举之病。宣帝综核名实,至于文学理法之士,咸精其能,而不闻其有督责过甚之失。何修何营可以及此?愿深明所以然之故,而条具所当行之事,悉著于篇,以备采择。

      苏轼的“策题”引史贴切,结合现实。要求考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齐鲁三代皆行周公治鲁、太公治齐之策,“皆不免于衰乱,其故何哉”?二是如何才能做到效法仁宗皇帝的忠厚,使百官有司不至于苟且,效法神宗皇帝之励精,而是各级地方官员不犯苟刻的错误?并要求在试卷上列举该办的政事。

      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的馆职考试有九人参加,与苏轼有多年交往的毕仲游拔为第一,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亦录取,并擢馆职。“苏门四学士”中除秦观外,皆入馆职。赵挺之为集贤校理,梅灏为秘阁校理,张舜民、李昭玘亦入馆职。

      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苏轼再次主持馆职考试,他的策题为《两汉之政治》:问。古之君子,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于以论兴亡之先后。考古以证今,盖学士大夫之职,而人主与群臣之所欲闻也。请借汉而论之。西汉十二世,而有道之君六,虽成、哀失德,祸不及民,宜其立国之势,强固不拔。而王莽以斗筲穿窬之才,谈笑而取之。东汉自安、顺以降,日趋于衰乱,而桓、灵之虐,甚于三季。其势宜易动,而董、吕、二袁,皆以绝人之姿,欲取而不敢。曹操功盖天下,其才百倍王莽,尽其智力,终身莫能得。夫治乱相绝,而安危之效,相反如此。愿考其政,察其俗,悉陈其所以然者。

      苏轼的治国理念一是执政者必须以民为本;二是为政者必须强化社会道德风俗。苏轼当然想考生们以史为鉴,回答如何考察两汉政治与风俗,吸取教训,强化社会道德风俗,使国家长治久安。

      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的馆职考试有十二人参加,廖正一为第一,为翰林学士,秘书省正字。其余馆职人员无法考证。

      这两次馆职考试的策题,均遭到苏轼反对者的朔党、洛党、新党残余和朝中忌恨苏轼的官员的曲解,并弹劾苏轼。其中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的馆职考试题《师仁祖之忠厚法神考之励精》中被“偷”和“刻”被“洛党”的羽翼朱光庭(与苏轼同榜进士)曲解其意,说苏轼拿宋仁宗和宋神宗来议论,是为不敬,并说苏轼贬低二帝不足以效法,是为臣之不忠,要求高太皇太后“正考试官之罪”。朱光庭弹劾当日,御史中丞傅尧俞和“朔党”羽翼侍御史王岩叟相继上书,同样弹劾苏轼不应当拿祖宗来议论。谏官吕陶当然看不下去,他对高太皇太后说:凡弹劾都应实事求是,出于公心,如果假借权利以报私怨,或别有用心,势必导致纲纪败坏,邪正不分,给朝廷带来严重的损失。自己虽然和苏轼是老乡,不是为了一个苏轼,而是要认识到朋党的危害性。高太皇太后很清醒,她深知朱光庭等三人攻击苏轼的用心,明确回答“详览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监司守令言之,非有讥讽祖宗”。遂把朱光庭贬谪出朝廷。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苏轼主持的馆职“策题”《两汉之政治》依然成为政敌攻击的对象。监察御史杨康国、赵挺之又偷梁换柱曲解题义,上书弹劾苏轼所撰策题。他们说苏轼的“策题”借举例忠臣烈士不耻的狠毒残暴奸臣王莽、董卓、袁绍、袁术、曹操等篡汉之徒的事例,要求考生回答他们篡国的行径,目的不纯。亦说苏轼毫不畏惮地欺骗蒙蔽高太皇太后和宋哲宗皇帝,用心险恶,有负圣恩。如此不忠,罪不可赦。还说苏轼把轻薄、虚诞如同是市井小人的人招纳至门下,如王巩、黄庭坚。王巩是苏轼的至交,师生情谊深厚,求学于苏轼,工于诗,绘画也好,文章亦受苏轼推崇。苏轼谪居黄州时,与他有书信十五封,告诫其“不以流贼为戚戚”,等待命运的转机。1085年,司马光向高太皇太后举荐王巩为宗正寺丞。1086年苏轼举荐王巩参加“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的制科考试,受到台谏官攻击,说王巩奸邪,又离间宗室,谄媚苏轼。如今又拿王巩说事,苏轼当然进行了强有力辩解,1088年十一月十五日,向朝廷上《辩举王巩札子》说明了三件事:王巩是司马光选择的最优两人之一,王巩非离间之人和王巩是我的学生,也是司马光称赞的忠义之士。黄庭坚是西园雅集中顶级文艺青年之一,“苏门四学士”之首。苏轼没有举荐黄庭坚的权利,却被人构陷,全为欲加之词,事实上全都没有。

      苏轼主持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和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的两次馆职考试以及元祐三年(1088年)正月哲宗朝的首次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了许多有用之士。摒弃前嫌,馆职学士院录用自己意见相左的赵挺之。科举考试录用章援、章持、舒恒,章援和章持是章惇(刚贬出朝廷)的儿子、舒恒是舒亶的儿子,舒亶是“乌台诗案”曾想置苏轼于死地的人。苏轼不计前嫌均录用而且还是重用,可谓高风亮节。但在北宋党派纷争的政治的漩涡中,苏轼满腔热血,终是难以实现自己以民为本和强化社会道德风俗的思想,所以强烈要求离开朝廷。

      元祐四年(1089年)三月十六日,朝廷命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四月二十一日离京。杭州是苏轼实现伟大抱负的地方,杭州西湖彻彻底底记住了苏轼。

      2024年3月7日夜于成都家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武斌:馆职考试主考官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14600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