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马先勇:一个老兵“新长征”路上的传奇

  • 作者:阳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2-08 11:39:37
  • 被阅读0
  •   冯朝汉,1949年11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市一中“老三届”毕业;1968年3月入伍,原系航空兵二师四团机务大队无线电员,196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退役;安置在武汉市无线电天线厂,先后任车工、车间主任、专职教员、党委秘书、教育科长等职;198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2年获“政工师”职称,2009年11月退休;现为湖北省暨武汉市收藏家协会连环画分会资深会员。

      01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为摆脱国民党军队重重封锁、围追堵截,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中央红军共进行380余次激烈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长征途经全国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经历了一场场血战,攻克了一道道天堑,开创了一桩桩人间奇迹。当时,总兵力达二十三万多人的红军将士,抵达延安不到五万人,折损近十八万余人,折损率78%。可见,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规模之大、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红一方面军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红军的长征,被选入了美国人出版的《人类一千年》(该书选载从公元1000年—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中国仅入选三件,即火药发明、成吉思汗帝国、长征)。

      书写长征、学习长征,“重走长征路”,其意义非凡。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早在红军时期的1936年6月至10月即赴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出版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即后来的《西行漫记》);1937年,埃德加•斯诺的前妻尼姆•威尔斯继丈夫再访陕甘宁边区,续写了《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1984年3月,美国记实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以七十多岁高龄、带病与妻子走完了长征路,1985年出版了风靡全球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伟大长征精神的内涵,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二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了学习、继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冯朝汉会同武汉市一中10名师生组成的“红军革命远征队”,于1966年10月30日从该校出发,徒步经过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河北五省的五十六个县市和一个工业区,历时三个多月,行程五千多里,于同年12月28日到达延安、次年2月5日抵达伟大的首都——北京。

      “长征”中,他们用自己知识和脚步“丈量”世界,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途中翻秦岭,纵贯黄土高原;渡黄河,横跨吕梁山脉;著名的古代交通要冲、一镇倚三省的荆紫关有他们留下的足迹;革命老区——大洪山茅茨畈有他们劳动的汗水;我国第一大坝(坝高110米)——丹江口水电站全貌曾经尽收眼底;中国农业战线的旗帜——山西昔阳大寨、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为他们作报告;他们住过“延安的土窑洞”,吃过陕北的小米饭,参观了享誉世界的延安革命圣地遗址。他们访问过刘胡兰、蒋三、冯玉萍等英雄的故乡,瞻仰了张思德、白求恩等烈士的墓……学习重温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两篇经典论著。

      长时间的连续“行军”,并非件容易事,不可等闲视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鼓舞他们克服困难、坚持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长征”行军途中的艰苦,必要经过“三道关”。一是脚板关。生长在大城市的他们,多数没离开家乡,出过远门,更没走过跋山涉水的长路。才走了三五天,脚板就被磨起泡,晚上到宿营地必须得挑破,泡挑后又会重新打泡,甚至会出现泡连泡、泡摞泡。刚开始行军,每天只能行走五六十里,后来加快步伐,日行达八九十多里,如果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可创下日行一百二十多里的纪录,久而久之,他们的双脚像庄稼人一样,积上一层厚厚的茧。二是饮食关。来自于湖北的他们,平时吃惯了大米饭,进入河南境内,天天吃红薯、玉米、小麦、小米等杂粮等。到了陕北,经常吃的是玉米窝窝头加大白菜、苕粉,配少许盐、醋、蒜、辣椒等。冯朝汉在家连白面馒头都不喜欢吃的一个人,在那种特殊条件下,没有什么可讲究的。翻秦岭时,常常就着雪水啃过冻硬的窝窝头,到山西文水县北张公社,二两一个的窝窝头,他竟一顿吃了六个。三是气候关。北方的天气明显寒冷南方,阳历12月中旬之后,白天沿途的气温平均为-5°C以下。有一天晚上,他们在陕西富县道镇测室外温度低达-21°C。他们“行军”时,由于口呼热气,口罩一会儿就被冻硬,眉毛和胡子都结了冰霜。到陕西延安,晚上在一居民家院子里凉衣服,冯朝汉习惯地用湿手往铁丝上摸了一下,谁知手竟被“粘”住了。在山西文水县境内,连续多天遇上凛洌北风,把他的左手冻得像“肉包子”,一个多月后才痊愈。

      小小的“长征”队伍,一支坚强的战斗群体。从队长到每一个队员,互相关心、帮助、勉励,克服困难。行军中,经常出现体健的帮助体弱的背背包、拎东西,陪伴等候掉队的同志赶路。那时,大家唯一的信念,坚决不让一个队员掉队,不到目的地决不罢休。

      “长征”途中,虽然大部份时间用于行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过一次次参观、访问、学习的机会……

      那次“长征”距今已过去50多年,尽管发生在特殊时期,然而,他们大胆地走出校门,走向火热的社会实践,甘当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熟悉了解社会,学到许多在城市、学校、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长征“不但磨炼了他们的毅力和意志,更深深地影响激励他们满怀激情地走未来……

      02

      “长征”归校不久,在那“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运动的感召下,1968年3月,冯朝汉光荣应征入伍,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空军战士。他先在安徽蚌埠原空四军教导团培训三个多月,结业分配到上海江湾机场(空二师四团机务大队二中队无线电分队),9月随部队与原26师调防湛江雷州半岛机场。他热爱机务工作,善于学习、肯钻研,机务维护作风好,专业技术过硬,曾先后带过上海、浙江、山西籍新兵。那时,部队新老交替,青黄不接,取得中队领导的信任,让他代理无线电师、分队长探亲或出差代理分队长履职,为部队确保飞行训练、战斗警戒值班安全作出了贡献。平日里,他言语不多,平易近人;他酷爱学习,经常为中队出板报写通讯报道,当年,他参加师报道组采写的《浪花飞溅架银线》一文,发表在地方《湛江日报》第二版。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1971年11月24日,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北京卫戍区千里野营拉炼”的重要批示,全军各部队开展“野营拉炼”,以磨练干部战士意志,培养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加强团结的奋斗精神,以实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冯朝汉,一名优秀机务老兵,1971年元月,参加了部队组织的二十多天的“野营拉炼”,时任班长,途中不怕苦,不怕累,表现突出,获得部队首长的“口头嘉奖”。

      我与冯朝汉虽同在原机务二中队,但不曾相识,直至离开军营20多年,两次相遇回老部队参加战友聚会,从相识相知,彼此之间结下深厚的战友情。冯朝汉2018年5月,参加机务三中队战友“湛江”聚会、今年“八一”建军节机务二中队战友“珠海”联谊会,分别赠送一首由书法名家书写的短詩,其一是藏头诗:“战友万岁”——“战士英名铿锵,友谊地久天长;万般无与伦比,岁岁年年难忘”;其二为“喜相逢”——“铁打营盘流水兵,天南地北一家亲;相逢何必皆相识,难得同戎战友情”,展现了一个老战士对战友的一片眷念与赤诚之心!

      “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冯朝汉人生两次走过“长征”路,经受了一场锻炼和生命的挑战。然而,正是他对“长征”精神的亲身体验情有独钟,敦促他不倦学习、了解长征那段历史,汲取无尽的营养,传承红色基因的长征精神,教育好下一代,不断用长征精神鞭策、鼓舞自己,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03

      1999年,冯朝汉介入收藏行列,开始留意红军长征题材连环画及文献资料的收集。20多年来,他收藏整理的这类连环画两百六十余本,文字、插图书五六十余本,各种图片二百余张,家庭成了他的“收藏馆”。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21年,在红军长征精神的鼓舞,收藏家协会、所在街道及社区领导与同志们的鼎力支持、帮助下,他挑灯夜战,伏案两个多月,殚精竭虑完成了《“长征”系列收藏展》系统“工程”,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奉献出一位老兵的红色文化饕餮盛宴。

      展览共设置了26个展板,“永远的丰碑”和“长征在路上”两个主题,其内容鲜明丰富,通俗易懂,现场展出的百余册珍贵连环画诞生的年代各不尽相同,最早发行的连环画距今已有65年的历史,不乏多本珍藏版连环画。其中连环画《红军智取遵义城》已被武汉市中共中央旧址纪念馆征收。

      展览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他们倾听讲解员讲述一本本连环画背后的长征故事,细述长征途中的重要人物、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带领大家感悟那段非凡历史,烽火连天岁月的震撼回声、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忆往昔,看今朝。老一辈人可以回忆过去,而年轻人则可以通过观看展览,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代代相传。

      那次展览,受到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各级关工委领导的关注,并莅临现场观看指导。《湖北日报》《长江云》《武汉广播电视台》e民生频道《金银湖畔》等新闻媒体分别作了专题报道。今年年初,冯朝汉被金银湖街关工委授予“优秀五老骨干”奖。

      这是一位老兵两次重走“长征”路的传奇,精心整理收藏20多年连环画并策划展览的初心与使命!

      这是野火春风,将染绿更多的希望……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马先勇:一个老兵“新长征”路上的传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12020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