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陈全喜:一首合乎文学评论标准的美丽诗篇 ——张雅丽《梧桐树》鉴赏

  • 作者:汤逊夫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08-20 21:53:34
  • 被阅读0
  •   一首合乎文学

      评论标准的美丽诗篇

      ——张雅丽《梧桐树》鉴赏

      •文/陈全喜

      历来的文学评论都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标准的评论是不存在的,问题是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究竟有哪些呢?

      首先,是从艺术整体上评论文学作品。应看到一部文学作品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的艺术整体,从文艺的特点,文艺的内部规律去评论作品。

      其次,是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标准

      一是从反映生活真实的深度和高度来评论文学作品。

      二是从作品反映的政治倾向来进行评论 。

      三是看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然后,是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标准

      一是看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二是看真实而又真挚的思想感情。

      三是看完美而独创的艺术形式。

      总之,文学评论的标准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把握。评价一部作品的高低虽说是一桩复杂细致的工作,但是也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可供遵循,有一定的尺度加以衡量。

      本文以群内文友张雅丽的诗《梧桐树》为例 ,侧重从艺术方面鉴赏其作品。

      《梧桐树》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你挺着高傲的胸膛,伸展着健壮的四肢,扬起蒲扇般的叶片,屹立在沟渠、丘陵、平原。”

      起首四句,借物喻人,给艺术形象定位 。

      “像一尊千手大佛,护佑红尘里的万物生灵”。

      点明诗眼:“护佑红尘里的万物生灵。”

      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浪漫的创作方法融合运用,使人心旷神怡,一个美好的艺术形象傲然矗立。

      “脚下没有任何供品,无需人们叩首跪拜,”品格高洁,寓意深刻,已见端倪!

      “你是炎暑下人们乘凉的伞,引来凤凰与你投缘入怀,”凤凰,高贵的鸟中之王也来投缘入怀,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赞美梧桐树正直伟岸的形象和宽阔豁达的胸怀,高尚的美丽的巨大的动物能和谐相融;“鸟儿栖身的港湾,松鼠蚂蚁玩耍的公园”,这细小的动物也能愉悦包容。

      这一段外貌描写,多种修辞手法和创作方法交替运用,塑造了一个高大美好的艺术形象,符合文学理论艺术标准。

      全段思想精深,立意高远,善于从表面的事物进行开拓、提炼、比喻。特别是善于抓住意境焦点来创造意境(即抓住“诗眼”)。

      如果说第一段是用广角镜头,给人扫视的是梧桐树的整体形象,那么第二段则是用特写镜头给人云卷云舒的是清晰亮丽的画面。

      “蹒跚学步时依赖过你,懵懵懂懂时很崇拜你;喜欢你的绿色锦缎,风儿摆动你的光鲜,潇洒浪漫;喜欢你的金色袈裟,光芒璀璨,夺目耀眼;喜欢你迎风傲雪的姿态,不惧寒冷,正义凛然的气质!”

      这一组特写镜头深层次地透视了梧桐树的内涵;渲染了梧桐树的本质和不屈的精神。

      一组排比句式“喜欢你”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妙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增强了语言感情的温馨美,拓展了诗的意境。全段诗辞,时而勾勒描绘;时而抒情言志;既有欲扬先抑,又有洪波涌起;用辞精美,诗意盎然。

      第三段,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尽情赞美梧桐的精神风貌。

      巧妙地将拟人与反复的修辞手法融合运用。

      “你有儿时的天真稚嫩,聪颖可爱;你有青春的蓬勃朝气,追逐梦想,起航扬帆”;你有成年人的成熟稳重,时尚而高贵”;你有耄耋老人的鹤发童颜,精神饱满,神采飞扬”。

      这是着力地尽情渲染意境的画面。

      诗人构思新颖,寓意深刻,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有情而抒;清新、绚丽、凝练的语言,使诗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给读者带来了视觉盛宴和情感享受。

      第四段,揭示了诗的主题。古人说的“文以载道”、“诗言志”,今人必须创造性的学习与继承。本诗达到了“符合美学理论”的要求。

      第一、二句“你是大山中的神,保红尘平安”!照应首段中的诗眼:“护佑红尘里的万物生灵”!

      红尘”象征什么?有多重理解,留给读者去思考。

      以下“你是万树中的塔,高耸云端”。“你是大地的风骨村庄的魂,顶天立地!”“不肯折节的民族精神,深受世人爱戴和敬仰”,“你是大自然里的擎天脊梁,多少人因你而汗颜……”

      言未尽,意无穷!留给读者去深思。“诗言志”的“志”的含义,点到为止 ,恰到好处,真可谓妙笔生花。

      总之 ,诗人的《梧桐树》这首新诗创作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既然是鉴赏,我们不妨与名人的诗词或文章简单比较一下 ,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或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先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赞扬《梧桐》之美。探析梧桐的几种意象。

      第一种,是引得凤凰来的高贵树种,是高洁的象征。(举例略)

      第二种,是坚贞不渝爱情的象征。(举例略)

      第三种,是文人悲秋情绪的载体。(详细说说 )

      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把梧桐看作是秋天的象征。而封建文人大多数在秋天来临时,总有一种伤感的悲秋心态。

      比如苏轼的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残月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梧桐树枝上,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断”当然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俱寂。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的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

      今天的诗人赞美梧桐完全是另一种心境和姿态 。张雅丽写的《梧桐树》是“高傲的胸膛”、“健壮的四肢”;是“引来凤凰投缘”;是“不惧寒冷”、“正义凛然;”是“精神饱满”、“神采飞扬”;是“保红尘平安”、“高耸云端”;是“顶天立地”、“擎天脊梁”!全诗给人的印象是:取材博大,视野开阔;色彩绚丽,格调高昂;穿插描述,波澜壮阔;语言凝炼,极力铺排;信笔挥洒,用墨如泼。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的阳光灿烂春光明媚的风采!的确值得为其点赞!

      古人还有故园之恋,离国之悲。古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树,因此,梧桐就有了故园的意义。由此,就赋予了梧桐的离愁之类的意蕴。例如李煜的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这都是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再看一下现代作家他们是如何借物喻人的。

      如《松树的风格》这篇抒情散文,并未全方位的赞美松树的三大特点,而是集中笔墨突出一个重点———风格!松树的风格就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我们写梧桐树是否可以着重突出一点,赞美“梧桐精神”(《梧桐的精神》)?再把诗中的几处排比句精炼、规范一下,可能更能增加感染力,增强气势。

      还有茅盾的《白杨礼赞》,它告诉我们白杨树的“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当时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就是全文的文眼。它不仅赞美了北方农民朴质、坚强不屈,更为重要的是歌颂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

      作为创作者,以文艺理论为纲,以文学艺术评论标准为鉴,对照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艺术风格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应该有所裨益。

    【审核人:雨祺】

        标题:陈全喜:一首合乎文学评论标准的美丽诗篇 ——张雅丽《梧桐树》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9048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