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大观园是生命之园

  • 作者:白雪公主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1-10-09 09:31:11
  • 被阅读0
  •   1

      此为《红楼梦》第十七回笔记。我读这本小说的次数很多,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然而唯有读这一回时,总有同一种感觉:仿佛这才是本小说的开始,犹如生命之于萌动,一切皆新。

      是的,大观园对于《红楼梦》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作者似乎从此回起,站在一种对生命突然顿悟了的高度,来观看这园中的一切,——他俯看着这里面的一花一草,一池一亭,一山一石;这园中人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都在他的大观之中。

      在作者眼里,大观园是带着生命气息而存在着的,是人性自由之园,更是青春的乐园。青春是生命的另一个起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没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我想这个人一生也会少了许多的快乐,在生命的颜色里,也会有更多的灰色罢。所以林黛玉至死也没出过大观园,她永远保持了人的青春状态,——一种纯洁与坚守!

      2

      但是我整理这一回笔记时,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整部小说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这是所有读这部小说的读者共同的感受,然而这一回里却讲到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园林建筑。作者并没有具体写大观园是怎样建设的:怎么规划设计,怎么造价,怎么堆山,怎么造景……所以一切涉及到工程的具体活动,一概不提。而是直接写大观园落成后,贾政带着一干人去园中观景游览,题额拟联,才把读者正式引入到大观园里。

      作者似乎在刻意回避建筑的过程,为什么呢?莫非作者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建筑过程也有浅陋的地方?

      后来我读《中国园林艺术》和《中国园林史》才发现其中的原由:原来中国传统的画、诗词、楹联、音乐等中的写意、喻景、咏叹、明暗、距离、间歇、停顿……才是园林建筑的灵魂。园林建筑如果缺少文化的元素,就仅仅是一个建筑物,自然会少了许多的情趣,也不可能留传得更为久远。同样,一个建筑设计师如果少了艺术的造诣,他设计的建筑,也不过是一堆土木而已,没有灵魂,也没有美感。

      不仅如此,园林建筑还带着儒家和宗教的思想。有些园林讲对称、规矩、高低、排列,就像儒家讲的秩序、规则、地位一样,——它的窗与门,都有固定的模式,坐落的方位也十分明确,然而这样的建筑总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少了许多的趣味。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里写到一段话:“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道家讲自然而然的美感,建筑中追求线条的曲折,旨在体现一种“幽寂”的感觉。中国许多的园林造景,都借助于道家的思想,使建筑产生自然的美,甚至有些园林建筑直接依附于自然的山水。

      介于此考虑,所以在园林建筑里,每一个构筑物都有特别的讲究:如山石流水,取自然之韵味;巷陌,要有幽深之感;小径,要曲折宛转;台榭,应负水临山;亭,位高而纳景;墙,饰粉而洁明;窗,镂空而观外……达到人在画中,画在园中的效果。

      所以欣赏园林景点,一定要从规矩和日常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保持内心的平静,你才能体会到园林艺术的美,才能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园林建筑里的韵味。如果你怀着一颗浮躁的心,心里装着许多世俗的东西,哪怕再好的园林建筑,你见了,也会感觉索然无味,至多不过大呼一声:哇塞!哇塞!

      3

      据许多红学家考证,大观园的原型位于北京西郊的恭王府邸园。我曾去过北京很多次,居然没有闲暇去游览过,恐是那时心系名利,无心于此,所以至今遗憾呢!那么我们此时翻看小说这一回,就索性跟随贾政及一干清客,听听贾宝玉这位导游的解说,一起去游览一遍这生命之园吧!

      首先到达的是大门:

      “贾珍命人将门关上,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一面筒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虎皮石,砌成纹理,不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

      门是一个建筑物的脸面,其规模也是家庭显赫的象征。看一个家庭的情况,从门面可以看出来,所以有句俗话讲借人家东西来炫耀时叫“撑门面”。大观园的门面,正门五间。间指房子横排的数量,一般按单数计算。古时凡官家大院,房屋的间数是有规定的,皇帝九间,一般官员五间居多,不能超过皇帝。所以大观园的大门,应该是中规中矩的,这才让贾政自是欢喜。

      从上到下再看脊、窗、墙、台阶,这些建筑的构筑,有形,有色、有装点,而且建筑的模式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讲究。宋朝有一个建筑大师叫李诫写过一部书叫《营造法式》,里面讲到这些建筑构件具体的命名、制作方法、规格尺寸等。从中不难看出,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一项严谨的活动,是繁杂而且费时的工种。

      进大门就是一屏嶂。这里就涉及到浓厚的文化和建筑美学的思想。许多的园林或者深宅大院,进大门有一种屏阻挡着,不让来人直接看到里面院子里的内容。一是可以起一种隐避的作用,二是让来人产生联想。曾经去过云南的大理,许多白族人家的大院门口叫“三房一照壁”,其中这个“壁”,相当于大门的屏嶂。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大观园里的壁是一座翠嶂,——由绿植附在其上的一座小山组成,人一眼看见的是一片绿意。

      穿过这座翠嶂向上,便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堆砌的小山,山中有供人行走的小路:“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这条小径,是进入大观园观景的第一条路,所以这也是题额的第一处。于是贾政就命众人题字,有人题“叠翠”;有人题:“锦嶂”;有人题:“赛香炉”、“小终南”等等,然而贾政都不满意,便叫宝玉题出来。题的什么呢?

      ——“曲径通幽”。突然想起一联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多么具有禅意:曲径,不是城市里宽阔的大道,也不是高速公路,而是弯弯曲曲的一条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路修得弯曲,让距离变长,使人繁忙的脚步缓下来,让时间像平缓的小溪一样,慢慢地前行。通幽,到达一种幽静的地方,意为达到灵魂的深处,产生对生命的思考,——一个人只有在缓慢的时间里,才会静下来,才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这个命名的妙处就在于:它带着一种动态的美,把人对景物的心境和体会全包含其中。小径是弯曲的,景色是清幽的,所以一进大观园,心情自然就得到了放松和舒缓。

      当他们一行到达山石的最高处时,便有一亭。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凡有亭处,便有景色可观:

      “再行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沼,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站在高处,从南向北看,有房屋,有流水,有竹树,有山石。我每次读到这里,头脑里总会想到当年自己的孩子在耳边背诵的一诗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远处有疏密相间的房屋和竹树,近处有小桥流水,环绕亭榭,其间香草鲜花,一定会留人驻足远眺。

      从贾宝玉对这一处景色的题字来看,此时节应该是春末夏初。落花在水里,随水漂流,水也带着花的香气。所以宝玉称这为“沁芳”。——柔顺的水,带着花香去了哪里呢?

      4

      “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门便是曲折小游廊,阶下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面房间里,又有一个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读过红楼梦的人一看此处,便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对了,这就是后来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粉墙外一带竹子,绿与白的颜色对比,突出一种立体的画面感,在加上后园的芭蕉,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

      所以贾宝玉在给这里题联的时候,也许被这种感觉所触动,题下了: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这样幽深的绿,不仅把整个房间的环境都染成了绿色,就连熏香的烟,也变成绿雾了。竹林下四季不见阳光,清冷而微寒,久坐其下对弈,恐怕手指也会变凉罢。多么富于想象!——有一种冷静和孤傲的情境,这不正是林黛玉的生命特征吗?

      “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盈茅舍,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引起我归农之意。’”

      此一处就是后来李纨居住的稻香村。里面的景色无不带着象征意义。李纨年轻守寡,生命虽有杏花的娇美,也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的机会。然而却因为大家族的规矩和封建礼教,不得不竖起寡妇的贞节牌子,所以她的生命从此简单而灰暗,生命里的红绿紫白即将消失,像秋后的庄稼,走向枯萎。

      然而贾政却说自己看到此处有归农之思。久居官场,每天被政治的力量推来搡去,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所以身心有一种疲惫和紧张。而当他游览大观园的时候,看到这些生命的美好,自己突然放松了身心,所以有归田隐居的想法,这也正是千百年来读书人的理想归宿。——像陶潜一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之下;诵山野之歌,醉饮五柳之荫。

      在这一处景致之中,贾宝玉还有一段对“天然”的精彩评说。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前数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生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贾宝玉说的“天然”应该是自然而然,生命的自然形成,不能强加以人力的加工。这是道家追求的生命观念和治世哲学。并且他还指出,田庄山村应该有它应有的特征,像“小桥流水人家”,或者像杜牧诗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样的自然景象。这里讲到一个制园的宗旨:园林应该尽最大可能接近于真实的自然。

      当然贾政不会理解,那些清客更不会理解,因为他们的生命里少了对自然物的关注。

      5

      所以他们也不会用太多的心思去思考和体会贾宝玉的一番见解。于是一伙人,“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到蔷薇院,傍芭蕉坞,盘旋曲折。”

      这一段文字,借“转、穿、度、抚、过、入、越、到、傍”几个动作,像放电影一样,突然把游览的速度拉快,让空间迅速转换。也许有喜欢写游记的朋友,不妨读读这些文字,若要忽略某些景点,这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让场景的转换自然过度,顺理成章。

      接着他们来到另一处重要的景点。这就是后来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此处没有竹树,只有一些奇花异草:

      “或才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红柱,萦砌盘阶,或者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可比。贾政不禁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那得有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那一种是金䔲草,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些草:有叫作什么霍纳姜汇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什么石帆、清松、扶留等样的,见于左太冲《吴都赋》。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地唤差了,也是有的……’”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此处,不免自叹一声:“我的神啊!”谁说贾宝玉不爱读书!这里不仅引用了屈原的《离骚》,还引用了左思的《三都赋》。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居然曾读过那么多难读懂的诗赋!这不得不让我感叹我们的教育:

      教育如果全带着功利化、程序化,可能所有接受教育的孩子出来都是一样模式。他们的文化修养里,不可能有香草兰蕙、杜若蘅芜,也不会有诗词歌赋里的意境。许多年以前,我的父亲告诉我说:“你是农村的孩子,应该熟悉农业生产和认识家乡所有的庄稼及一些野草山花,千万不要读了书以后,就记不得二十四节气了,把麦子认作了韭菜,那样读书有什么用?人家会笑话你的无知!”

      当然贾宝玉读的那些书,其实是作者所读过的书。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化修养里,一定涉入了三教九流、天文地理、占卜星相,包括了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丰富知识。所以读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你读的不仅仅是小说,你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海洋里遨游,你享受着深厚文化之泉的滋养。你读得多了,你的身体里就会有异草鲜花的香气,——那种独特的、天然的气息,蕴藏在你的血液里。

      也许薛宝钗住在这里,她的血液里同样有这样的气息。但她却沉浸于那种香气里无法自拔,——异草的低矮,藤萝的牵攀,却藏不住鲜艳的颜色,诱人的异香。

      就像贾宝玉给这处景致作的联一样:“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青春年华,如诗如梦。希望自己的生命像花一样艳丽;那样我就酣睡在荼蘼花下,把那个青春的梦做得更加香甜。

      6

      大观园游览到这里,大概也有一半的区域了。

      “说着,大家出来,走不多远,则见崇阁巍峨,层楼高起,四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兰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

      这是大观园的中心位置,贾元春将在这里完成她的省亲仪式,所以修得富丽堂皇。然而贾宝玉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一般。——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而这省亲别院,正如那幻境一样,似乎在讲那富贵荣华之事,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贾府在元春死后,立即走向衰落——富贵不过是瞬间的虚无,幻灭才是永久的存在。

      当富贵繁华经历得久了,就疲倦了。正如贾政游览这大观园一样,走了半天,也腿酸脚软的,兴致不高了。正好贾雨村来相见,所以他便立生退意。他退到了贾宝玉后来居住的地方:

      “忽见前面露出一所院落来,贾政道:‘到此可要歇息歇息了。’说着一径引人,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的月洞门,俄见粉垣环护,绿柳周垂。贾政与众人进了门,两边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缀几块山石,一边种几本芭蕉,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

      海棠红色,芭蕉深绿,这红与绿,是生命最灿烂的颜色,也是令人充满幻想的色彩,所以后来称这处为怡红院。每次读描写这里的句子时,总会想到李清照的“绿肥红瘦”,——诗人看到生命的不完美:一种生命的强盛,另一种生命就会渐渐衰败下去。而贾宝玉却称为“红香绿玉”,——他希望所有一切的美好生命留存下来,所以他喜欢热闹,喜欢相聚,却不喜欢离散。然而世间之事,哪有如此圆满呢。

      人所拥有的一切,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能够留存下来的是自己的思想与灵魂。

      就像怡红院里的那面镜子,能照见所有的一切,从它里面你能看到比实物多一倍的景象,然而那只是一种幻象。镜子,不过是一种观照,佛家借镜子告诉世人:时时提醒自己要觉悟,以人生智慧照见事理。《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你所看见的,是无所有的,是空相。

      所以后来,作者借刘姥姥进大观园,醉酒后跑到省亲别院差点拉了一堆大便,然后在这面镜子前迷糊了,又在宝玉房间里酣睡、放屁、打鼾。你似乎听到这个乡下老太婆在破口大骂:我呸!什么东西!让人找不到方向!那场景除了讽刺,更是作者对富贵虚无的一种领悟。

      7

      列位,大观园一日游到此处应该有个结局。大观,观的是生命的形态,观的是自在之心。赏景,是一种心境的修炼,可以使心灵得到净化。游园,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当你每天穿梭在人群之中,当你在纷繁的社会中奔忙,不妨停下脚步,回首看看来时的路,静下心去想一想,或许你会生另一种领悟:

      大观世间,自在由心。

    【审核人:雨祺】

        标题:大观园是生命之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1/371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