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杂文精选
文章内容页

聚焦平流雾

  • 作者:黄皮人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0-09 09:19:32
  • 被阅读0
  •   驾车从北京城区出发,一直朝北行驶,出怀柔、过丰宁、穿塞罕坝,进入内蒙界内;继续朝北,最终抵达位于克什克腾旗的军马场驻地。

      这里是乌兰布统大草原,每年秋天,大自然挥洒神来之笔将草原涂抹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如果不是亲历现场,是决然想象不到那种令人震撼、令人窒息的自然风光,那是经过冬的蛰伏、春的萌生、夏的滋润后,孕育出成熟的秋色之景--既有江南水墨丹青的柔美,又有草原浓墨重彩的苍莽,大有几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况。于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尤其是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享受一年一度的视觉盛宴。

      当然,绝大多数人是冲着一道奇特的自然景观而来,它诞生在黎明前后,伴随着东方地平线的日出而闪亮登场。它的出现,草原上的所有静物都只能充当陪衬,因为它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灵性的主角。它虽然出现在许多地方,但唯有在这里却更能展示其卓而不群的芳姿。它,是一种雾,学名平流雾,我也是在来这里后才得知其芳名的。

      搜索百度得知: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多发生在冬春两季,秋季绝少;更何况是在草原,难得一见。

      我跟随的是北京摄影协会的几位老师,他们大多人来过数次,非常执著敬业,决意要拍大片。是的,摄影人追逐的是光与影的快感,而对于像我这类门外汉,却醉心于新与奇的刺激。于是,大家怀着共同的期盼,相约来这里欣赏和拍摄平流雾,收藏乌兰布统大草原的最美好时光。

      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活动,得每天凌晨4点由宾馆出发,驱车行驶20分钟的路程才能到达摄影基地。到达现场后还要登山,这里平均海拔1600米,山顶大约海拔2000米,从山脚到山顶建有木质栈道,有3000多级台阶,爬上去确实有点困难。同行的摄影师年龄大,背负10多公斤的摄影包和相架攀爬非常吃力,于是我充当了司机兼搬运工,专门为70岁的带队张老师背包上下山。草原的天气异常寒冷,凌晨温度在6摄氏度左右,穿上毛线裤、羽绒衣,并戴着棉帽都感觉冷。山上秋风嗖嗖,寒气袭人,裸露在外面的脸和手被冻得生疼。

      这些困难对我来说都不是事,因为我素来喜欢旅游,对旅途中的无限风光始终充满激奋和期待。我曾欣赏过高山之巅风卷浓雾的雄浑,也曾领略过旷野之间轻纱氤氲的宁静,即便是大江大海之上雾锁烟波也偶也所见。然而,平流雾不仅没有看过,也是来这里后才第一次听说,强烈的愿望吸引着我。

      第一天凌晨,夜色漆黑,没有星光,所有人都奋力往上攀爬,都想早点上去抢占一个好位置,只听得身边的随行人气喘吁吁。山顶有一个很大的长方形木亭,是最佳观赏点,也是最理想的拍摄地。然而,当我们好不容易攀爬上去后才发现,这里早已挤满了人,长枪短炮占据了有利地形。一打听得知,许多人都是3点前捷足先登,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好在同行的张老师非常内行,指挥大家就在栈道旁的山坡处抢占了一处平地,利索地架好了相架、相机。伫立山顶,近观: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从山下至山上排着影影绰绰的攀爬队伍,手电、头灯形成了一条长龙;远眺:周边的马路车灯明亮,刺破了草原黑色的夜空,正陆陆续续朝这里行进。随着黎明的即将到来,我们身边也站满了人,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张望,希冀冉冉而生的朝阳照亮地平线,辉映平流雾。

      然而,天突然下起了毛毛细雨,不紧不慢,在前方形成了一片雨幕。于是,张老师要求我们赶紧收拾照相器材,打道回府。第一天无功而返,我从希望的峰巅跌落到失望的谷底,心情好不爽。

      第二天凌晨我们准时从宾馆出发,一路上白雾不断朝车窗扑来,我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一个好兆头,今天一定有平流雾。”

      坐在一旁的张老师却忧心忡忡地说:“雾大未必是好事?”

      到了山上,眼前白雾弥漫,架好相机后,张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就看黎明时分大雾能否减弱?”

      上山的人仍然很多,由于能见度低,在等待的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用家乡话大声交谈。从南腔北调的口音中我能够判断他们来自何方?有的来自白山黑水,有的来自南国之滨,有的来自江南水乡,有的来自天府之国,这一刻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我身旁的一对老年夫妇告诉我们,他俩专程从上海驾车而来,今天是连续第6个凌晨,还未见到平流雾。说完话,两人摇摇头,一脸的无奈。

      张老师安慰道:“摄影是个辛苦活,要想拍摄好的片子,需要有七分的耐心,三分的运气,才有十分的满意。”

      果然,今天的运气不佳,雾太大了,遮挡了阳光,不能形成平流雾。第二天又是一无所获,我们悻悻然地离开了,心情更加不爽。

      第三天出门时,抬头一看,天空一片湛蓝,无一丝云彩,星斗满天,月洒清辉。我心想:今天一定有好结果。然而,当我们将车开到山脚下正准备搬照相器材上山时,张老师挥挥手,说:“回去睡觉。”

      我们看着不断涌来的人流,看着奋力爬山的队伍,大惑不解地看着张老师。

      张老师解释道:“我是第5次来乌兰布统,无数次拍摄平流雾,经验告诉我平流雾的出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面有足够的水分;二是暖冷温差要大。今天天气干燥,地面没有水分形成雾气。”

      我们说:“今天有日出,干脆拍摄日出吧。”

      张老师说:“拍摄日出需要有云彩搭配,否则光线太硬,太单调。今天没有云彩,不适合拍摄日出。”

      张老师是我们圈子里资深摄影权威,其作品散见于许多报刊,他说不行肯定不行,我们只得垂头丧气地原路返回。

      一连几天晚睡早起,不仅使我们感到身体疲惫,更重要的是情绪倍受打击。虽然,每日白天的好风景能够给我们带来些许安慰,但毕竟没有见到主角内心有一种失落感。吃晚饭时大家闷闷不乐,突然外面又下起了大雨,把我们内心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浇灭。因为明天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天,后天清晨就要驾车返回北京了,看来此行与平流雾无缘相见,心情极为沮丧。

      前半夜下雨,后半夜天晴。第四天凌晨出门时,星灿月朗,蓝天白云,一丝风都没有,天气还是那么寒冷。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今天情况如何?”

      张老师满脸含笑,非常坚定地说:“今天有好戏。”

      我们将信将疑地上路了,张老师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去一个新地方,保准让大家满意。”

      新地方是一座无名的野山,偏僻而隐蔽,没有上山的道路,完全是原始状态。我们踩着泥,踏着草,步履艰难地往山上攀爬,沿途都有早已到达的人群,山顶的灯光显示,上面有许多人抢占了先机,我们只得在半山腰安顿下来。

      前方灰蒙蒙的,只能看到山下明亮的车灯和不断朝山上涌来的灯光,遥远的天边透出白色的微光。这是黎明前的黑夜,草原还在沉睡,不安分的我们打破了周边的岑静,正在登高远眺,翘首以盼。

      随着黎明的到来,晨曦越来越亮,山下隐隐约约浮现一层灰白的颜色。“那就是平流雾”,张老师指着前方兴奋地告诉我们。不一会儿,霞光从天平线射了出来,烧红了云朵,照亮了大地,我们瞪大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平流雾。平流雾,不是一块一块的,而是成片成片的,或淡或浓,或薄或厚,笼罩于天地之间,气势磅礴、云蒸霞蔚。这情形倒有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境。

      太阳跃上了对面遥远的山尖,阳光铺满了金色的大地,前方的景物清晰可见。抬眼望去,草原、森林、河流、平原和丘陵次第排开,呈现出立体的、丰富的地貌特征。金黄,黄得透亮是整个原野的底色,草旬、树木和岩石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衬托平流雾的出现。它在山腰间缭绕,丛林中徘徊、旷野上舒展,河水里升腾,渲染了一种灵秀之美,仿佛天上人间。

      山丘邂逅了平流雾,便有了生命的活力。那此起彼伏的山体,在平流雾的簇拥中,像劈波斩浪的航船朝着胜利的彼岸前行。

      树木邂逅了平流雾,便有了浪漫的情怀。那五颜六色的树叶,在平流雾的抚摸下,似展翅欲飞的蝴蝶向着无边的原野轻舞。

      我身边的老师们,手持相机,神情专注,屏声静气,食指在不停地按动快门,咔嚓之声不绝于耳。环顾四周,漫山遍野都是观赏和摄影的人们,成千上万双眼睛都聚焦在平流雾上。难以想象,如此多的人们,没有发出一点儿声响,完全沉浸在绝美的晨雾里。

      看到眼前这一切,我的内心在大声呐喊:值了!值了!多天的辛劳之苦和等待之忧在这一刻化为乌有,凝为享受。

    【审核人:站长】

        标题:聚焦平流雾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rwj/zw/371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