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工作总结
文章内容页

梓门桥红色革命老区采风记

  • 作者:野菊梦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1-18 15:40:14
  • 被阅读0
  •   梓门桥红色革命老区采风记

      2021年11月30日,带着虔诚的敬意,我随《娄底湘潭红网网走进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记忆》采风团一行前往双峰县梓门桥镇参观采访。车子在一片平坦的水泥地面停了下来。刚一迈下车子,我就被眼前的青山绿树惊呆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山!群山环抱之中,梓门桥若隐若现,给人以些许神秘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设了自己的美好家园,成为了湘中娄底的全国文明村镇。

      从一块牌匾中转进去的“铃山村”开始,参观了冯子振纪念馆, 冯子振是元代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家,堪称一代文豪。我们沿着三二零国道穿村的侧水河边走了一圈,视野所及,水清溪远,草绿花红,非常惬意,是美丽的街埠头村,走进街埠头村,整洁、干净的沿河公路旁,新建的村部魏然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红色文化广场上党旗褶褶生辉,一群身着红装的漂亮少妇在舞台上踏着激越的旋律,擂响了红色大鼓,用她们特有的方式、优美的身段迎接着远来的采风客人,网友们情不自禁地与演员互动,扭起了秧歌,衷心感谢摄影师定格美好瞬间,让我们在镜头中留下了美好的影像。梓门桥镇获得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的确名副其实,舞台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展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你看,那些舞者矫健的舞步,就可以证明这里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如此的丰富。今年七月,双峰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万人同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红色景区场”,这里就是三场的其中之一。

      再看到,1940年春,省委机关迁至湘潭。但因那里的地下党组织已遭到破坏,省委机关无法立脚,同年10月,就选择迁驻湘乡中里(现双峰县全境)永丰等地。街埠头村睦邻塘的胡氏三元堂就是当年省委机关的驻点之一。机关旧址前追寻了当年省委迁驻双峰的足迹,在大码头处聆听了曾国藩湘军与蔡和森一家长沙求学俊宇街埠头码头有关的故事,还了解了街埠头村的美好发展前景,个个为之振奋,为之高兴。

      往前走,一块碑上刻有中共大村地下党支部陈列室”几个字,皆为红色,清晰有力。转过身来,一座新建不久的古建筑,灰墙黑瓦,外墙左有忠诚求实,右有坦当奉献,八个红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格外灿烂。正中堂前有铁锤镰刀组成的党微,扦着的国旗,迎风招展,后面还是高大的山峰,与前方的建筑物相互映衬,极为壮观。真是个风水宝地!大革命时期,湘乡县境内第一个农村地下大村党支部在这里建立,从而这里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誉满三湘,博得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湖南省(工)委迁驻这里,东湾支部在省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运动,又保护了党的有生力量,指导了全省的全民抗战;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初地下党领导的湘乡地方武装兵团在这里建立,与国民党白崇禧部英勇作战,为湖南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沿着小路往前,进入山路。不是很陡,但几个月来的干旱,又是深冬,落叶铺满路面,一不小心就打滑,只能小心翼翼地走着。山间就是纯粹的森林氧吧,山高林密,虫鸟鸣叫。阳光从树木缝隙间伸过手来,轻轻抚摸着我们,从头到脚,暖和却不闷热。意外地,我竟在此看到在长来这块红色故土上,红色精神孕育出一个博士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长来村已走出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二百多人,“博士村”的名号由此而来。红色文化孕育学子成才,学子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成为长来村的美丽风景。

      走出村部,走进了“长来人家风馆”。这家风馆与新建的村部一样,造型独特,其设计就出自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设计专家之手。在家风馆的墙上,图文并茂地讲述着一个个家风家教故事。其中通过良好家风家教培养出来乡贤榜格外醒目。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深有几十桩亊例可与专业制造相媲比美,尤其是“回屋里”中一段语言让我感叹,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我有两个家,一个是在这里的老家,一个是在城里的小家,和很多人一样,往返于两个家之间是我生活的常态。......”更为动情,本村在外热心人士,组织一群群各式各样的人材,正是凭借这里的地理环境,他们支持村里经济产业发展,捐款助学,扶贫济困,为建设新农村的家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十分钟后,我们已站在长来村党总支、村委会的门前,支部带领全村人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认真搞好精准扶贫工作,集中发展建设好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吴萸基地和红橙基地,带来了村民富裕幸福的生活。走近一道瀑布前,旁边有石碑、犀牛造型、风车、石硚,构成了黄马州坝瀑布群的旅游风景线,水流并不大,所以并无“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气势,而是潺潺流下,底下竟是一潭清水,几可见底。一丫不知名的小树枝斜长在河边,叶子呈深红色,在这样的苍绿中格外引人注目。文友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留下美好的记忆。咔嚓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采风团队沿着320国道穿过梓门桥镇区,径直来到侧水河畔的笔架山下赏菊,这菊花基地是本村有识之士彭孝华打造的农庄,为了响应“精准扶贫”的号召,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新犀村,组织农民朋友成立“双峰县少哥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大胆投资,引进婺源黄菊、金丝菊、皇菊、陶菊、乒乓球菊等多个菊花品种,并办起“加工厂”。他们的口号是:“用心打造五百亩菊花基地,务实建设富厚美力新农村”。深冬一时节,新犀村的菊花基地,金黄色菊花开得正艳,远远望去,宛如一幅金色的画卷。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赏花购花“。菊花真正成为了村民们的“脱贫致富花”。当采风团来到基地时,二十多位中老年女性正在采花,拉花车穿梭于采花现场与菊花加工厂之间,一切是那样的繁忙,又是那样的有条不紊,也让我们听到了一个个美丽的创业故事。

      回想过去的梓门桥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生活牛马不如。现在则富裕强大,人民生活日愈幸福。我久久沉浸在对老红军的无限敬仰之中……

      梓门桥的山峰为何如此巍耸?梓门桥的胸膛为何如此壮阔?因为有革命老区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千金水库如此之壮观,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龙山下活龙王”聂炳发,摸索出一套“合作用水”、“长藤结瓜”的科学管水经验,成了北有红旗渠,南有梅龙山的说法,这不正是对梅龙山千金水库的肯定吗!

      梓门桥的草木为何如此茂盛?梓门桥的茶果为何如此香甜?因为血沃劲草肥,芳魂缕缕香!梓门桥的父老为何如此憨厚?梓门桥的乡亲为何如此朴实?因为他们的茅草屋曾住过红军战士,叫一声乡亲犹在耳边,喊一声同志分外亲切!

      梓门桥之美,美在毫无造作的纯粹、朴实。绿野小村,你来与不来,它就在那儿岁月静好;泉涧山花,你见与不见,它自顾自地盈然盛开。梓门桥之美,美在穿行其间的温润、温馨。林海邀风,繁花引蝶,看群山俊秀,享天然氧吧。梓门桥之美,美在遍布期间的红色基因。无论何时,都一颗红亮的心永远跟着共产党!

      梓门桥镇,在镇党委以谢书记为首一班人的带领下,实践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红色传奇!

      2021.12.10

    【审核人:站长】

        标题:梓门桥红色革命老区采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wangluoaiqing/816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