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办公文秘
文章内容页

谈“掣肘”(《人生琐谈》七十六)

  • 作者:方舟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2-16 21:10:46
  • 被阅读0
  •   “掣肘”一词,流传已久。溯其源,大约起自春秋。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时,鲁国有一位孔子的学生,叫宓子贱,很有才能。鲁国国君派他去单父当行政长官,宓子贱怕鲁君听信谗言,久后不信任他,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临行时,让鲁君派两个亲信跟他一同去,鲁君同意了。到单父后,宓子贱让这两个人担任抄写工作,暗中吩咐手下人在他们抄写时,不停地牵拉他们的手臂。他们自然就抄不好,宓子贱就训斥他们。这两个亲信无法工作,回到鲁君跟前诉苦,鲁君这才意识到宓子贱是用这种办法给自己提意见。于是他下令,单父一切事宜交给宓子贱处置,五年后再看结果。宓子贱从此大展才能,三年就把单父治理好了。

      任用一个人,又对他不放心,或者派人进行监视,或者横加干预,叫他不能放手工作。对这样一种做法,用“掣肘”一词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掣肘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少见的。比如: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说法,叫“掺沙子”,你在那里做领导,我再派另一个人进去,说是防止“铁板一块”。结果,一个班子搞成几架马车,互相制约,谁也难以搞好工作。又如:有的干部,该管的大事不管,偏要越权管一些不该管的小事,弄得基层无所措手足。就像种庄稼,什么时候该种啥,农民自己知道,有些人老不放心,今天要提前种,明天要推后收。无怪乎有些农民说:咱种了一辈子地越种越糊涂了。

      历史经验证明,“掣肘”是会误大事的。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作乱,玄宗派大臣哥舒翰镇守潼关。可他又不放心,偏听与哥舒翰有矛盾的杨国忠的谗言,责令哥舒翰出兵攻打安禄山。哥舒翰精通兵法,身经百战,上书说:“贼兵远来,利在速战。而我军利在坚守,不应轻出。”可玄宗不听,多次派人督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迫不得已带兵出关,结果兵败被俘,安禄山从此长驱而进,直捣京城。唐玄宗不得不逃往四川避难。史官在评价这一段史实的时候说:既委以带兵重任,又掣肘于军政者,失败的责任就不能归于将帅。这是值得以后的有识之士引以为戒的。

      “掣肘”之弊,一是人不得尽其才,二是事不得尽其利。所谓人不得尽其才,就是一个人老是在别人的怀疑中工作,思想压抑,感情不舒,就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又在你的身边安上“钉子”,使你动辄受阻,那你就连干事的劲头都没有了,何来发挥才能?所谓事不得尽其利,就是处于掣肘情况下的单位,工作是很难搞得好的。一个正在办的好事,让别人一句话给吹了;一个好的主意、方案,由于疑神疑鬼,在研究中难以通过;好的受不到表扬,不良倾向受不到批评,事情能搞好吗?

      掣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除了像杨国忠那样因有私怨而从中作祟者外,大多属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担心、不放心者有之;把决策层与执行层混淆在一起者有之;事无巨细,责任不清,乱点鸳鸯谱者也有之……

      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一是去私,二是有度。不要老是去怀疑别人会做出于自己不利的事。这里用得着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任用他,就要支持他的工作,让他放开手脚去干。对一些具体事,管要适度,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这里又用得着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不问耕耘,只问收获”。当然,不问耕耘不是一切不管,而是适度地去管,不能越庖代俎,以影响下层积极性地发挥。

    【审核人:站长】

        标题:谈“掣肘”(《人生琐谈》七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shangganwenzhang/1072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