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英语作文
文章内容页

【书香生活】秋夜谈琴

  • 作者:吟湄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1-19 20:48:58
  • 被阅读0
  •   梅瓶木案暗香生,独理丝桐试一鸣。

      秋水三声隐蝶梦,关山万里度云程。

      弦新未必弹新曲,路远偏宜写远情。

      忽忆琴台携手处,今宵有月不零丁。

      ----七律 秋夜抚琴

      学琴大半载,琴未学成,装模做样的诗词倒是作了好几个,当然也会去淘与古琴相关的书籍。《民国古琴随笔集》就是本古琴随笔集子,写的是民国几位老先生与古琴相关的一些随笔。文章不多,总共十七篇,字数三万余,以极短篇居多。书中对古琴这种最古老的中国乐器,各家说法毁誉参半。真正的琴家当然是肯定,但不曾操缦的比如陈西滢则是完全地否定,说古琴的声音不比苍蝇扑纸窗高明多少,琴声得靠了环境的烘托才有一点点意思,但大家都说好,如果你不说,就显得你没学问。周二先生可谓中国旧式文人里学问集大成者,他比陈西滢自信,敢讲老实话,所以他对古琴的描述直接是“只远远地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算盘”,描述精准且动感十足,令人喷饭。

      中国文人有一习气就是自谦,好像不自谦就不能彰显自己的学问与修养一般。如陈公与周公,他们越是自谦“不懂”,旁人就越觉得他们是真懂,所以说出来的话,是“真懂”之后的定论。但在我看来,这二人还真不是自谦,他们是真不懂,不懂而讲老实话,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态度。盖古琴向来是自娱之器而非娱人之器,二公均以古琴音小为出发点去介绍这一乐器,失之偏颇在所难免。古琴音小,所以操琴之人需要静心屏气,自己去体察音中各种虚实转换的奥妙。古琴音小到什么程度呢,还是借用周二原文来说明,“在他办公室内,只有主客三人,琴声是听得清了,只是丁一声东一声的,不敢说不好,也总不知道它是怎么好。”这也是古琴之所以成为文人“修身之器”而非表演之器的最大原因,古琴向来不是弹给旁人听的,所谓的琴弹知音听,终归还是文人们寂寞的宿命。由此可见,诸葛亮城头一曲吓退司马懿,还真是一对政治上的惺惺相惜。

      但懂琴的人说起琴理来言过其实,让不懂的人如听天书也是让人不敢涉足的原因之一。红楼梦里黛玉向宝玉讲琴理,吓得宝玉直说“我们学着玩。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真如黛玉所言,每操一曲必要进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连宝玉都吓退了,现代社会谁又肯去耐烦它?我倒觉得黛玉这样讲,有点像跟心爱的人故意扯淡的意思,是一种小女儿的娇憨之态,当然也可能是曹公借了黛玉的嘴,来普及一下琴理也未未可知。其实操缦前的一系列焚香净手静坐之类的名堂,并不是故弄玄虚地好像非要进行一场宗教式的仪式,而是一种极实用的需要。古琴是一种弹弦擦弦相结合的乐器,特别是左手,需要在琴弦上素手大幅度地磨动,若手不净,则走弦不畅,影响音色。若心不静,则手汗涔下,导致手与弦之间摩擦力加大,影响音色不说,更是连弦都可能走不动了。

      其实古琴沉寂不止是从清末战乱后开始,《石头记》出自清初,以曹公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架构,不会不知琴,但他却安排宝玉不懂琴。宝玉是曹公笔下浪荡公子的典范,颇有明张岱遗风式的人物,如果假以时日,让宝玉破落之后写一本小品集,未必输于《陶庵梦忆》。因为学问,见识,经历,眼界都摆在那里,所缺的只是一场大梦初醒而已。惜红楼半部,托以小说后,曹公似乎才力全张,无睱其他。张宗子也是明末人物,但他却懂琴,不但懂,还是古琴的天才。他半年习曲二十首,创办“丝社”,极大地推进了当时琴学的发展,也让后来民国第一琴社“今虞琴社”创办人之一庄剑丞极为追慕。从张宗子到曹公,不过百十年,却让古琴成了个墙上的装饰,让黛玉逮着机会对宝玉大大地上了一堂琴学启蒙课,宝玉的辩解也颇可玩味:老爷墙上也挂了几张琴,只是都不得用,想要听曲,还得琴手自携琴再来请教。在如此“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里,并不是贾府顶了“诗书”的虚名招摇撞骗,真这样也出不了这一干风流人物,别的不说,就连从不做诗的贾母也知临水听琴是最好的选择。但就算这样的诗礼大家,墙上的琴却一张不得用,想听一曲还得琴家自备。古琴之式微,由此可见一斑,最起码在曹公时代,古琴已被排除在当时的主流素质教育之外。

      现代琴学渐兴,有人说古琴是古人的素质教育之首,这话并不准确。所谓“琴棋书画”琴排首位,不过是这样的排列音律和协而已,并没有什么谁主谁次的分别,若论排列,“诗书礼乐”四字更能体现古人学习的先后顺序的,在这里,“乐”却是排在末位。排在末位并不是说“乐”不重要,而是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起前三位来,“乐”更虚无更抽象更形而上更难学。毕竟比起读书人每日里离不开的笔墨纸砚来,“琴棋”二字是可以放一放的。张宗子在《陶庵梦忆/丝社》里开篇便写道:“越中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缦,琴安得佳?”可见当时他创办“丝社”,并不是因为琴学勃兴,而是对当时凋蔽的古琴技艺进行了一项抢救性的工作,这种抢救与几百年后“今虞琴社”的成立动机如出一辙。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声音,在它快被湮灭时还会被人记起,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也许,这才是古琴的真正意义所在。

      吟湄于鄂东沁雪斋西窗下

      2021年10月23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书香生活】秋夜谈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xiaoyuanaiqingwenzhang/830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