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王维红:城市的气味

  • 作者:王维红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5-22 16:26:02
  • 被阅读0
  •   读过苏北先生《城市的气味》一书。内容记不真切,但很认同他的观点:每一个城市大抵是有气味的。

      就如我现在,寄居北京一寓。出门,看人流街景,听京腔京韵,闻到空气中忽而飘过的麻酱面杏仁豆腐味,显然,这些都有别于我所熟悉的城市味道。

      8点许下楼,推小车遛娃。楼下过道两边停放的车辆,比晚上扎堆归来时,稍显疏朗。小区大门正对学院路,这条路因云集闻名中外的“八大学院”而得名。

      宽直的街道两边是清一色的白蜡树。看来此树也是城市绿化的主力军。而我的城市街道两侧,以梧桐或香樟居多。白蜡树能防风固沙,耐瘠薄干旱,应该更适合北方城市。记得去岁秋初识此树,当时整条路都是耀眼的金黄,凝成最美的街景。斯时,值春夏之交,绿树成荫,枝繁叶茂,又是另一番景象。

      马路中间及两边的隔离带,开满各色月季,花朵硕大,鲜艳无比。每次经过,眼睛如扫描般,在每一朵花上流连。应该是香水月季吧,花气袭人。心下常感叹:将月季种于车来车往的路边,这帝都,可真奢侈啊。我是喜欢月季的,去花市,常花25元买两小盆回家,放进草编花蓝,就有说不出韵致。不过半月花枯,去花市复又搬回两盆,想这也是一种奢侈吧。

      出门向北,路过两家水果店,三家超市,两家理发店,再就是相邻的两家房产中介公司——这个城市的房价已高得离谱。每次经过,见店员大都对着电脑或闲散地聊天,想他们每月只需促成几单买卖,收入自然不低。

      右转,上过街天桥。稠密的白蜡树上悬着一簇蔟豆绿色的小豆荚。小宝扶栏杆,总伸手去够,摘几串玩儿。

      步行五、六分钟可直抵对面某高校西门。儿子超哥在这里任职。居住地周边都是老旧小区,环境实不敢恭维。带孙子出门,只好去学校的家属大院。那边有运动场地,也有小孩滑梯之类。当然,最为吸引脚步的,是这里得高校学府气息,古树参天,环境清幽。

      踏入大院,右转便是一大片高大的森树林。其间还有几棵挂牌为二、三百树龄的珍贵的白皮松。置身阴翳蔽日的林下,脚步不由就放慢下来,花草树木的气息令人欣喜。林间有那几个练太极的老者,一袭白衣。一招一式,淡定气闲。绿树环绕的椭圆形小广场上,那群跳佳木斯操的大妈们也开始了新一天的功课。如果不是牵着小宝,自己也想融进去,扭几圈。

      目的地休闲广场到了。这里云集着运动打牌的闲人,更多的则是老人小孩以及遛娃或推轮椅的人。这其中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政保姆。曾与一些阿姨闲聊,她们大都愿意伺候老人而不愿带娃,毕竟带孩子责任太大。可别小看他们,工资收入可不比我这个有着高级教师职称的人差多少。

      广场西侧停放着好几台轮椅。椅子上坐着更为气闲淡定的老人。推车而来的几位阿姨,每天将老人一放,就拉开阵势,在一边欢天喜地地踢毽子或学跳舞。轮椅上的老人,俨然是她们最忠实的观众。这群人中,一位身穿大红衣裤的女子尤为突出。她三十来岁,发髻高挽,清瘦精神。当《我的祖国》《南泥湾》等音乐响起,她便手执彩扇,翩然起舞。广场上人来人往,她也毫不拘束忸怩,旁若无人般,一首接一首忘情地舞。

      她应该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的。看神情顾盼流转,举手投足也干净利落,满含自信。那位她推来又推回的老人,挺拔地坐在轮椅上,一副长者的威仪。每当她舞得尽兴,我常习惯性地看一眼老人。他无喜亦无忧。淡然的神情里,写着包容与慈爱。

      小娃们在广场上滑梯,荡秋千,骑木马,跷跷板。也有三五成群或追逐嬉闹,或蹲在树荫下挖土。身后总有如我一般奶奶阿姨之类的人,移步紧跟。

      西南角是成人的活动场所。几台象棋桌几乎都被打扑克的人占领。刚开始以为是在掼蛋呢。伸头一看,居然还都在玩一副牌的八十分,真太小儿科了。窃笑,北京人这游戏智商,也太落后了吧。

      云梯下,总固定一群站着聊天的人(也有两三台轮椅例外)。每天多则十一、二个,少则八、九个。这群人文质彬彬,气宇轩昂。见他们国际国内话题丰富,常把“我们院”挂在嘴上。不用说,他们是高校的教授元老们。虽退居多年,依然不改职业情怀。每天在这里互相交流新鲜资讯,或娓娓道来,或慷慨陈词,或群情激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意思的是,上午十点,他们便各自散去。有如当年听见下课铃响,毅然走下讲台一般自觉。

      在这里,我还常被一对耄耋老人莫名地感动。那天忽听《看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解放》。彭丽媛的演唱,荡气回肠。有年代感的老歌,总能引发共鸣。听歌寻人,对面长椅上那位戴白色毡帽的老先生,手机正一首接一首播放经典老歌。那些歌如清亮亮的流水,漫漶流淌。

      他一旁的老太太,白净清爽。上身着一件月白色的香云纱短褂,脖子上系一条素色碎花真丝小方巾。头上戴一顶用麻线勾织的浅白色镂空凉帽,整个人神态安详,文静优雅。

      他俩一直枯坐着,默不作声。

      此后,在这个休闲广场,总能在一首首熟悉的旋律里,感受到两位老人的存在。他们每次来,也只是静静地坐一坐,听听音乐,发发呆。再后来,起身,彼此搀扶着,步履蹒跚地离去。

      那天目送他们的背影,心不由得一紧。忽忽地感喟:六十多年前,这老人该是怎样的朝气蓬勃?而他夫人,又是怎样靓丽美好,玉立亭亭?

      自西南的林荫小道回家。小宝边走边玩,一会去松下捡一堆松果,一会又跑去桑果树下,看挂在旁逸树枝上的两只鸟笼。是画眉吧,小小巧巧的,羽毛黄中夹绿。在笼里跳来跳去。那位遛鸟的大爷声音宏亮,只要他在,桑树下总围着一群人,大伙儿一聊半天。北京人特爱聊,能侃。任一话题,总能“顺口拾音”。他们身上那种自得其乐的市井文化气息,无处不在。

      在电梯、小区遇邻居,他们也主动招呼:核酸做了吗您?瞧,这小孩长得,精神!去过几次美国,尤其忘不掉那标准的“美式微笑”带来的愉悦。而在北京,微笑,问好,热情,真是司空见惯。如苏北所说,一个城市的气息,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一个城市的气味是多元的。在北京的大半年时光里,我活动的轨迹基本就在学院路方圆不足十公里的范围以内,尚不能去到这个城市的不同角落留下自己的凝视,依旧不熟悉这个文化大都的风貌。所谓大隐隐于市,透过城市隐蔽的一角,林木深深的校园,感受其间亦有岁月烘焙出的烟火气息,平淡,真实,却回味悠长。

    【审核人:雨祺】

        标题:王维红:城市的气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196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