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张克庚:话说土地

  • 作者:雨谖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1-16 18:33:24
  • 被阅读0
  •   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沿着乡间曲曲折折的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地步行五华里到雍南,再坐上小划子在莺飞草长的河道里蚁行一小时,从二坝登上绿皮火车,轰轰隆隆地向北疾驰,低矮的房屋、青葱的树林和散着鳞光的河流从窗口倏忽而过,我正读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孤独的小鸟,不无惆怅地飞离生养自己多年的土地。那一刻的心里既有对远方的无限憧憬,更有对故土的眷念和不舍,怀土之情由此萌发。此后,家乡的土地就构筑起我枝繁叶茂的精神家园。

      人类是离不开土地的,未来会不会移居太空的另一个星球,我不敢想象。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是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他力大无比,而且只要他保持与大地的接触,他就是不可战胜的,他会从大地母亲那里持续汲取无穷的力量。当赫拉克勒斯发现这个秘密后,在两人的战斗中,赫拉克勒斯将安泰举到空中,最后把他扼死。过去青弋江边的西河镇上,有个绰号脓鼻呆子的人,游手好闲,逞强斗勇,好打不平,有一年县防疫站两个工作人员去西河公干,因为穿着墨绿色制服,戴着有徽标的大盖帽,脓鼻呆子看不惯两个陌生人的这种派头,在渡船口,将他们拦腰抱着,摔到河里。就是这个脓鼻呆子无数次被人打得奄奄一息,每一次被家人拖回家,扔在里屋潮湿的地上,虽不管不问,但他都能起死回生。老百姓说,他就像一条狗,只要沾着地气就不会死。看来接地气对各种生命来说都是重要的,做事情也要脚踏实地才行。现在网上流行“吊打”一词,吊起来打脚不沾土是很要命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诗经•小雅》里的诗句。没有了土地,就不存在王权,也没有了王侯公卿士,土地是国与家的支撑和根本。上中学时,老师课堂上讲“中国两千年是封建社会”,我一知半解,将信将疑,什么是“封建”呢?“封”从字面上看就是一寸寸的土,就是分裂的土,“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就是王把土地分封给诸多的侯,诸侯再把土地分封给众卿,一级一级地分下去,所谓裂土封疆。得到分封的诸侯卿相,要率土归心,臣服于王,向王朝贡,这样的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始于周朝,但到了秦朝,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分封设郡县。汉以后虽有分封,但和秦之前已大不相同,中央集权逐步强大,君主专制了。这时只能算是半封建社会。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真正属于封建社会的只有从周到秦这一段,充其量不过800年,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中国古人世界观里有“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的物质世界是由木、火、水、金、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土、宽厚温和,博大沉稳,它滋养承载着万物,而又不言不语,无私奉献。《周易》里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当有土地一样的胸怀和品质。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演讲,就以《周易》上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为题,来激励和塑造清华学子,这也成了这座名校的校训并沿用至今。中医从五行学说中汲取养分,把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五行(火、木、土、金、水)对应联系起来,取类比象。人体的脾(胃)就如同土(地)。消化吸收水谷精华,是人的后天之本,气血精髓的生化之源,如果一个人脾胃功能不好,就会面黄饥瘦,气血不足,面如土色。过去乡下常有用单方治病的,对胃口不好、疼胀泛酸之症,即以灶心黄土煎水服用,时有效验。

      城,是由土夯筑起来的,筑土成城,但是人一旦进了城,和土的联系就少了,对土地的感情就淡了。城里多的是钢筋混凝土,我始终认为,没有一段乡土生活经历的人生是有遗憾的。在乡下,赤着脚走在松软湿润或滚烫灼热的泥土上,躬耕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的田园里,亲近着土地上下的动物植物,听它们拔节抽穗的声音,看它们爬行蠕动的身影,在泥土里撒尿,在土堆里打滚,怎么想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在泥土里摔打的孩子,长得皮实,能耐风雨,土生土长成年之后的人,他们的精神家园就多一份绚丽与厚重。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同志发起的上山下乡运动,一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从锻炼人塑造人的角度看是无可厚非的。

      木生火,土生金,土地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富,就是家里有一口田,地位,离不开一个“地”字。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有地就有位,有地才是主人(地主),如果一个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或是死无葬身之地,不能“入土为安”,那就是穷愁潦倒之极的赤贫,如果一方统治者横征暴敛,我们就说是“刮地三尺”,如果一个人不知深浅,贸然行事,那就是“太岁头上动土”。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围着“一亩三分地”在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过去在农村,土地庙随处可见,供奉土地神(灵),祈求庇护保佑,这就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正是从土地革命切入的,打土豪,分田地,牵一发而动全身,据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在阳明山昼思夜想,才悟到了这一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土地属性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北方苦寒,南方瘴疠,北方有草原,南方有桑田,北方有大漠孤烟直,南方有小桥流水人家,北方人善骑射游牧,粗犷直率,南方人善耕种攀越,细腻灵动。不同的风土人情,也会让人产生水土不服,中国疆域广阔,地域文化纷呈,特色鲜明迥异,一边是白雪皑皑,一边是繁花似锦,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社会因此才多姿多彩,趣味盎然。

      土地是战争的根源,远古至今,围绕土地的攻伐兼战,此起彼伏,从部落氏族,到诸侯邦国,开疆拓土,你争我夺,寸土必争,败了,卷土重来,胜了,改土归流,残忍血腥,苦难辉煌,最终成就了今天大一统的中华版图。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古书上讲,夏有万国,商有千国,后来周公兼列天下,立七十一国,到最后秦灭六国。无言的土地之上金戈铁马,风雷激荡。我们作为汉人,往源头追溯,保不准身上有胡虏的血,有鲜卑的肉,最初的祖国又在哪里?已无从考究了。

      去年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有台湾省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提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1949年以前还在中国版图的海参崴、库页岛,外兴安岭,贝尔加湖,江东六十四屯,云南老山,广西法卡山……它们是可以分割的一部分吗?”这确实是个沉重的话题,问题出在“自古”两字上,自古是何年何月,猴年马月?不讲清楚,自然缺少说服力,要讲清楚,一连串的问题又多如牛毛,难分难解。百度资料显示,唐朝时,我们的国土面积是1251.9万平方公里,宋朝时是280万平方公里,元朝时1372万平方公里,明朝时是997万平方公里,清朝在鼎盛时期是1316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是960万平方公里,这些数据有的也未必准确可信,但数据背后,有太多令人掩卷沉思的东西,不是一两句外交辞令能绕得过去的。我的几位朋友,前些日子去蒙古国旅游,回来说蒙古国民对中国游客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热情和认同,他们独立出去虽不足百年,但他们中的一些人想得更多的恐怕还是近千年前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呢。

      地球只有一个,生活其上的人类命运是共同共通的,这是文明的共识。我们要保护脚下的每寸土地,免遭蹂躏和污染,更不能让莫言担心的地球早迟一天被凿穿的事情发生,这看起来有点像杞人忧天,但这些年来,城市无限扩张、土地无限开发是不争的事实,地方上的土地财政终将枯竭不可持续。人民要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永远享受岁月静好,就要远离刀光剑影,不再留恋冰河铁马……让一寸河山一寸血真正成为历史。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张克庚:话说土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1325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