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王晓光:皖江“弄潮”

  • 作者:大嫂高叶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25 22:48:55
  • 被阅读0
  •   2002年10月25日,随着5000吨油压机下横梁的装车外运,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机械设备制造公司(简称“马钢机制公司”,后升级更名为马钢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马鞍山钢铁公司一钢厂联手承制的“二板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铸造”这一曾被外界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站在胜利之巅,面对肯定、赞誉与成功,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知势动念:“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有言道: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之人。我常常跟同事们忽悠“118理论”,大意是人之成功要有10%的天赋,要有10%的努力,还要有80%的机遇。我把机遇看得非常重,这是因为在我眼中机遇无时不有。而在我执掌马钢机制公司的第三个年头,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机遇。

      2001年初,马钢决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上马热轧、冷轧薄板生产线(简称两板生产线),改造车轮生产线,而主角——轧机牌坊和5000吨油压机横梁是这三条生产线中的关键部件。此类装备制造长期沿用国外设计、国内制造模式,国内的制造商也仅有中国“一重”和“二重”两家。由于是垄断产品,价格昂贵不说,交货期根本无法保证,技改项目建设周期的控制权旁落他家。在薄板轧机就是印钞机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钢铁联合企业的老总们感受到巨大的威胁与无奈。

      面对压力,能否另辟蹊径,弃旧出新,掌握项目建设的主动权?时任马钢公司总经理的朱昌逑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基于对过往“马钢制造”的了解,加之马钢有能力为轧机牌坊铸造提供优质钢水、铸造场地等资源,他提议马钢自制两板轧机牌坊。让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机修承担如此重任,究竟有几分胜算?“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一时间,马钢公司内外沸沸扬扬,对此事颇多质疑与非议。是循规蹈矩、安稳求全?还是兵出奇招、化险为夷?马钢与机制公司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乘势志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言而喻,自制两板轧机机架铸钢件是机修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但是时间的紧迫性和技术的复杂性,尤其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不可逆选择,决定了兹事责任重大。这对于机制公司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一次突破自我极限的挑战。然观古揽今,从来都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机制公司能够抓住机遇,一飞冲天,我与团队决意选择响应朱总提议,在荆棘密布的险路上开拓前行。

      完成这样的壮举,仅有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气魄远远不够。职业思维告诉我,首先要在技术上谋取更多的胜算。为此,我们与清华大学签约,以引入计算机技术模拟铸件的凝固模型,在型砂,涂料、大件铸造缺陷的预防等方面听取专家意见,完善技术方案。

      在技术上获得必要支撑后,2001年6月我们主动请缨。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和论证,马钢领导团队做出了由机制公司自制18片“两板轧机牌坊”的决断。

      车轮压机改造是此次技改项目的另一重点工程,其中,油压机横梁是关键部件。2002年7月,先期中标马钢5000吨油压机上下横梁制造项目的中国“一重”浇注时未能成功,工程搁浅。马钢公司在等一重、委托国外制造还是自己干的三选一中,再度把信任票投给机制公司。

      热、冷轧线轧机牌坊毛坯单体重量为95~140吨,10米高、4米宽、0.72米厚。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要在铸造质量上达到德国西马克技术标准极具难度。尽快学习并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可靠可行的技术方案并加以实施是致胜的关键。与此同时,在钢厂的场地上需要建一条轧机牌坊铸造浇注退火生产线并快速组产,工期紧迫,涉及部门多,组织协调工作压力巨大。

      针对任务的要点难点,我们抽调全厂的精兵强将,迅速组建了承制两板轧机牌坊的工作团队,由我出任总指挥,详细设计了技术、装备、生产、质量控制各子系统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时间要求及彼此间的工作界面与关联机制,构建了专线运行的工作模式,确保了工作的规范与准确。

      各子系统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准时推进。那些日子,研发团队的同事们干脆不回家了,就住在办公室里。实在困极了,几张凳子一拼,凑合着躺一会,醒了接着干。在工程推进的每一个节点,参战各团队均全力以赴,不敢懈怠。没有周六周日,每个人都知道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半,可是都不知道下班时间是几点,都只会说:干完活算了事。

      常规不断被打破,纪录不断被刷新。铸钢车间仅用了20天完成平时两个月的工作量。铸铁车间半个月的活儿5天干完——素以效率著称的德国人原计划工期为10天。自行设计的热处理炉拔地而起,从设计到烘炉仅用了月余时间,让所有参观的领导和专家拍手称奇!

      胜势观念:“会当凌绝顶”

      经过5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我们终于迎来了最终浇注轧机牌坊的时刻。2001年12月12日上午两包精炼钢水出站,缓缓驶向轧机牌坊的硕大模型,片刻后钢水开浇。四条火龙犹如金蛇狂舞,190吨钢水倾泻而下,场面非常壮观。由于轧机牌坊呈扁平造型,钢水需要从四个方向同时注入模型。遗撼的是,四个水口未能在一分钟内同时打开,当时我在现场急得不禁叫出声来。好在我们的铸造型腔经受住了考验。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一周的冷却,140吨大牌坊横空出世,我们成功了!

      在这之后至次年9月上旬,我们对工艺进行了微调,连续生产了18片热冷轧机牌坊。除一片自检报废,其余均满足德国西马克及日本三菱公司的标准,在总体质量与生产速度上达到了与国内一流重型机械制造厂相当的水平。

      5000吨油压机横梁毛坯制造,无论在技术还是交货期上,难度都远远大于轧机牌坊。主要表现为:泥芯浮力大,排气困难,清砂困难,泥芯固定困难,裂纹倾向大,探伤要求高,合箱操作要求高。为此我们在技术质量保证上注意吸取“一重”的教训,采取了“逆浮与排气”工艺保护措施。重点抓了型砂选用、泥芯固定、外冷铁设置、冒口设置、排气通道设置几个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精确操作,同时在温度场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再度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了应力场的计算机模拟并以此修正工艺方案,最大限度地抑制裂纹和缩孔的产生。所有参战职工精雕细作,日夜奋战。清砂的同志甚至顶着高温钻入常人难以进去的狭小孔洞连续作业。正是这样的苦干加巧干换来了丰厚的回报:2002年9月“上横梁”一次浇注成功。

      轧机牌坊的制造在马钢公司内外引起了轰动,新闻媒体峰涌而至,聚焦于此,先后加以报道。为避免刺激同行,机制公司成功铸造5000吨油压机横梁一事,马钢“封杀”了所有相关媒体新闻。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一重”。有趣的是我竟因此而被马钢公司内外的同仁们戏称为“牌坊王”。

      两板轧机牌坊与横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短时间一次铸造成功,非但书写了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特大型铸钢件制作的崭新记录,更在冶金与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刮起了一股旋风。马钢公司因求实创新、雄才大略而倍受业内外人士赞许。机制公司不仅写下了公司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而且也因之广泛受到重型机械制造业同行的关注与尊重,掀开了机修发展的新篇章。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为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原本“两分天下”的中国重机市场,也开始向群雄割据裂变。

      认势信念:“好风凭借力”

      回顾两板轧机牌坊及5000吨压机横梁制作历程,我认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得益于马钢公司领导的果敢决策,高度关注与全程指导;得益于马钢团队整体合力的发挥,兄弟单位的鼎力支持;得益于机制公司有一批“梁山好汉”,其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以及英雄气质为降龙伏虎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业绩与贡献必将永载公司史册;得益于在工作的全过程落实“三精方针”,精心设计使得我们的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生产组织方案更具合理性、可行性与可靠性。精细管理确保了方案、计划的实施到位率,使过程始终处于控制状态,精确操作则为计划和管理的落实提供了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保证;得益于建立了一个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全厂参战、专线运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系统协同、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起到了充分的保障。

      回顾这场硬仗我更愿意说,这一仗赢在一势一念。所谓势,乃知势、造势、任势;所谓念,则是观念、信念。

      马钢主要领导为马钢重点技改项目的运行方式运筹定策、谋篇布局,尽显境界之高,观念之新。基于对当时内外部资源与环境的深度觉察以及未来变化可能性的客观分析,才有了自制毛坯,外部协作加工装配的大观念大思路大境界大方向,可谓是目光敏锐,洞若观火,由势生念。

      机制公司团队知势而起,顺势而为,与领导之“敢想”一拍即合,用自己的“敢为”为决战决胜赢得先机。当然,知势也包括知难点所在,行应对之策。

      战略路径确定之后需造势得度。造势是手段,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条线上集中资源,时间上切合时度。借助宣传鼓动、资源优化、行动计划、组织管理营造舍我其谁、背水一战、战则必胜的信念与气势。因之才有了上下同欲、其利断金;才有了周全缜密行之有效的方案策划;才有了马钢团队整体发力;才有了扁平管理特事特办的效率。

      任势而为必不可少。任势是境界,调配资源,因势施谋,借势成事。因之才有了借清华柳院士团队之智,才有了借“上重”铸造轧机牌坊之历,才有了借“一重”失败之鉴,才有了身怀绝技、特色迥异、同心协力、荣辱与共的精干团队,才有了合理可靠可行的技术方案及落实,才有了专线运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且又紧密合作的高效高能机制。

      谋势生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势造英雄,江山代有人才出。在21世纪初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是一个英雄团队创造了马钢两板轧机及车轮5000吨油压机横梁特大铸钢件制作的奇迹,他们想世人之不敢想,做世人之不敢做,挑战权威与垄断,把不可能变成现实,开创并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重机制造业的走势,书写了一段惊天的历史传奇。这个英雄团队值得尊敬值得铭记。

      马钢总经理朱昌逑是这件事的倡导者,策化者和促成者,其雄才大略、立意高远、视微知著、坚持不渝在事件的全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用海建副总的一句话比较生动,贴切,“他是最大的涉案要犯,是主谋”。

      当时分管马钢基建技改的副总经理高海建无疑是二号人物。他多次主持,撮合了我们与“一重”,“二重”,“上重”,“清华大学”,“西马克”等的交流,并协调解决进程中重大问题。

      这里不能不提到以下几个人物,他们是朱云龙、施雄梁,杨永和、高海潮,季怀忠,侯超众,唐希伦,张建平。不同的时期,尔等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机制公司承制“两板轧机”工作团队

      总指挥:王晓光

      技术组:组长:潘宁副组长:程世文

      生产组:组长:夏会明副组长:王自远、包清明

      综合组:组长:崔继泽副组长:吴芳敏

      核心技术管理骨干:边敦亭、程世文、孙兴华、江国祥、章善功、张有飞、刘鸣岐、桑曙光、潘爱胜、孟凡民、宫乐平、魏廷智

      轧机架制做现场总负责:王自远

      核心技术生产骨干:孙兴华,江国祥,章善功,李朝辉、徐国政、刁俊胜等。

      第一片轧机浇注现场指挥:夏会明,程世文,桑曙光,章善功,江国祥,孙兴华,潘爱胜,侯超众。

      有道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现今回想起这段峥嵘岁月,仍然不免激动。于我个人以及所有事件的当事人而言,这是一段光辉的旅程,于马钢而言,是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若是放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这是中国工业腾飞的一个闪光点,它展现了中国工业人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决心和能力。在这个大家都在讨论“内卷”的时代,我们为自己曾经做到过用内生的力量打破外部垄断而感到自豪。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是要审时度势,坚定信念,焕发内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由此推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的不断发展。

    【审核人:雨祺】

        标题:王晓光:皖江“弄潮”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6557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