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李林:行走于“慈恵桥”边

  • 作者:李林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11-03 00:03:34
  • 被阅读0
  •   慈恵桥,位于枧田街乡牌楼下村边的溪流之上,由时任南雄通判的宋代王室赵若惠修建,历经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坚固硬朗。桥体采用石拱结构,桥孔圆润。桥宽约三米,长约十二米; 触目桥体青石的青黛之色,我心中觉得有一种舒适而安美。

      桥头两岸的溪崁上,一对俗称“鬼柳”的枫杨树屹立桥边,相拥于溪流之上,让桥身静静地躺于它们蔽空的浓荫之下。虽然无法考证“鬼柳”们的年轮,但那刻满了沧桑的下半截躯干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上半截的新干上,枝繁叶茂,似乎向人们讲述着生命轮回的故事,讲述着慈恵桥悠远的历史。

      枧田街古村落里有许多古树,最大的要数牌楼下村中的千年古樟,树干粗硕,村民说,要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大源村头的四棵老樟树与慈惠桥年岁相当,特别是那棵树干已空心丈许的古樟,仍然绿叶满枝,参天蔽日。在这里,我似乎看到关于“空”的另一种理解。

      有人说,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每一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佛。大源村里,残存祠堂的两个门楼上,木雕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丰田村的百年古屋中,花窗、影壁等手工木雕也甚是精致。“哲匠熙百工”,自然中简单的木石,经古时匠人之手,似乎就立刻有了生命,让科技时代的我们也叹为观止。或许,正是因为人——这思维着的苇草——这纯净的思维,给世界赋予了灵动和精神。

      可惜的是,古屋内那花窗上的佛像的佛首竟被凿掉了;幸好,慈恵桥依然完好如初!

      慈惠桥西桥头的“望阙亭”,那是南宋词人赵彦端对复兴赵宋的永远的仰望!这里,也曾群贤毕至,少长贤集;这里,也曾畅叙幽情,俯察品类;这里,也曾“往来有街坊、十里一茶亭” !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孝友乡”。

      “柳岸晚来船集,波底斜阳红湿”,《介庵词》中,多少婉情哀叹,尽在千年古韵中。历史的时空,没有了人情温暖将了无生机。在这个古老的山村,我知道,美不在外,而在心间。

      立于慈蕙桥上,放眼眺望;群山苍黛,稻谷金黄。浅浅秋水从溪中潺潺流淌。走田野,闻稻谷,看蓝天,我重温着早已走进生命深处的记忆。干旱自夏至秋,村落中,有农家正在用机器打井汲水;田地间,村民往来稀少,村边几棵枯树、几丛干草隐约映写着一丝萧索和空寂。

      桥头处,我和同伴们或坐或立,闲聊着为何柴火灶烧的饭菜更合口味?现在城里人为何向往山里?山里为何更多长寿老者?是清新的空气,是泉水,还是大山?有曰是桃源里,“闻多素心人,乐数晨与夕” ;南山下,“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人类最珍贵的,永远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理解,理解生命、理解自然。也许,向往是简单的,真正的理解却很难!

      都市生活,行走匆匆。我们似乎都是那一片尘烟里的微尘,却又在努力演绎自己的生命故事。当身感疲惫,只想找一份安静,一处歇息,呼吸一丝清新的空气。天地之间,生命倏怱,“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其实,人过中年,都在有意无意的寻觅肉身归栖、灵魂皈依之地。

      行走在慈惠桥边,这大山、溪水与古树,还有这千年石桥给予了我一屡遐想!

      穿行于枧田街丰田村的天井老屋、古村弄道,村里老屋鹅卵石外墙、还有黄氏宗祠前那硕大的旗鼓石,我们仿佛穿越了那遥远的年代。大源古村的古砖黛瓦青石街,有若“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沿老街青石路前行,随处可见石碾、石坵、石盘……他们源于生活的本来,所以千年不老,总是那么自然而亲切。

      山腰处,那几片灿烂的红叶引领着我们走进了深秋……

      秋天的山野间五彩斑斓,这是对缤纷色彩的最好诠释吧?自然的,才是最好的;本来的,才是长远的。在这里,我想到父亲常说的话:“人,还是守点本色好。”

      走在枧田街慈惠桥边,走在山水中的古老村落,炊烟飘拂着暖意,晚霞笼罩着静谧。

      在这里,我只想再找找属于本来的自己!

      2022年10月

    【审核人:雨祺】

        标题:李林:行走于“慈恵桥”边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4552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