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工作总结
文章内容页

父母要考察儿子(《人生琐谈》六十七)

  • 作者:方舟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1-22 23:45:51
  • 被阅读0
  •   人常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养育了子女,同他们朝夕相处,较之别人对儿子理应了解得深一些。但现实生活中,并非都是如此。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平时溺爱儿子,横看竖看都觉得不错,对他的毛病却发现不了,待儿子犯了罪时,才大吃一惊,叹道:“狗崽子竟会干这种事!”可见这些做父母的,对儿子并不真正了解。

      要了解就得考察。说起老子考察儿子,也许有人觉得新鲜,这不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吗!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要做到知人善任,固然需要考察;做父母的要正确教育和对待儿子,难道不也需要考察吗!这种事并不新鲜,古代就有过这样的例子。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赵简子,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他想从中选一个接班人,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写了训诫之词于两个书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他们认真学习领会。

      过了三年,他把两个儿子叫来询问,伯鲁早把此事忘在脑后,一句也记不起来,连书简也丢得不见了;而无恤却背得滚瓜烂熟,书简也还随身带着。于是,简字以无恤为贤,立为自己的接班人。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也注意考察儿子。他从儿子赵括爱发不切实际的空谈中,知道儿子不能带兵打仗。他死后,赵国国君不听赵奢之妻的劝告,坚持用赵括为将。结果军败长平,赵兵四十万被秦国活埋,赵括也被杀害。而赵奢之妻,因事先有言才免予株连。这些历史故事,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有人说:“父母同儿子天天在一起生活,何须考察?”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一个孩子从幼年到青年,要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有家庭的,也有学校和社会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后两方面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是比较清楚的,但对他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表现并不完全清楚。要弄清楚,就得进行适当地考察。当然,这种考察并不一定像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干部那样指派专人,郑重其事地去搞,但也要认真,就是要不但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要由外入内、由表及里。

      这就不是单凭表面印象所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在考察时,除了像赵简子那样的测试,赵奢那样的观察以外,不妨去访一下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观察一下他都接触些什么人,听一听旁人对儿子的议论等等。这样,就会得到许多比较真实的材料,然后加以综合分析,就能看到儿子的思想深处,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果做父母的拘于对儿子的偏爱,守在家庭这样的圈子里,不愿到家庭以外的地方跑跑问问,不愿听到对儿子的不同议论,仅凭表象看问题,就难免作出片面的不切实际的结论。

      当然,考察的目的还是在于教育。平时对儿子多考察,有毛病发现得早,才能及时加以纠正。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如“必将其著而后救之,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谨其微而治之,则用寡而功多。”事物总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微”就是毛病刚出现,这时比较好治,花费气力小而功效大;“著”就是毛病已经发展得很大了,这时比较难治,往往用尽全力去治也难以达到目的。

      怎样才能达到治早治好的目的呢?这就需要勤于考察,考察得全面,对儿子的优缺点看得准确,才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帮助他健康成长。这是关系到培养接班人的一件大事。如果所有做父母的都能这样做,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那么青少年一代的进步会大大加快,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也必将大批涌现。

    【审核人:站长】

        标题:父母要考察儿子(《人生琐谈》六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wangluoaiqing/843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