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实用范文办公文秘
文章内容页

雨霖铃的教案

  • 作者:林翠华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4-26 02:09:32
  • 被阅读0
  • 雨霖铃的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的教案 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雨霖铃的教案 2

      【课程分析】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铃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

      (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投影:词的发展史及文体特点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习,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点评: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4、鉴赏诗歌内容(读思议悟):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提。)

      (实录:学生自读作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

      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⑶赏析上阕别时情境(边朗读边进行)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

      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赏析下阕别后想象: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

      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实录:生踊跃发言,精彩者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雨霖铃的教案 3

      一、导入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四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宋代,词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 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词是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在古代是用来传唱的。现在虽然乐谱已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会并且传达词的情感——朗诵。

      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你对词的感受。

      学生读——学生评价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离别的伤感。

      用词当中的一句话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 通过讨论,具体分析。

      词人是如何来写离别情的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

      (用语言表达你的看法。)

      (一) 典型环境

      写景。

      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感。(请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景,投影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示:寒蝉——什么时候的蝉?为何不是夏天?叫声如何?

      初秋,生命将终时的寒蝉的凄凉叫声。

      长亭——是什么地方?

      分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是分手处,伤心地。

      骤雨——词人希望这样吗?

      难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启程去远方,不得不分别。

      (想象画面)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耳畔是寒蝉凄凉的叫声,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相爱的人就要离别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声音为大家演绎一下。——评价,指导。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虚实相生。

      景象——浩渺的江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

      “阔”“舒”——对比《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是空阔,使人感到惆怅忧伤。

      情——是和情人离别的久远,是前途的暗淡。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轻柔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凄切中有苍茫。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回答。

      提示:杨柳——谐音“留”。古人折柳相送表示离别难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高考之后)

      晓风——什么时候的风?感受?秋日拂晓的风是微凉的。心境更凉。

      残月——

      酒醒——因愁而喝酒,酒醒却更添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粗壮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似乎有体会)

      4、小结:柳永通过选取典型的景物——寒蝉、长亭……,无一不在烘托、渲染离别的伤感之情。没有一个字写情,却又无处不再写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情景交融。

      5、拓展延伸——柳永《蝶恋花》(投影);杜甫《旅夜抒怀》

      问题:描绘了什么图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典型细节

      提示:如果我要用一幅画来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你觉得给这幅画旁配上哪两句诗最好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甚妙,妙在何处?(讨论)

      提示:执手——为什么不是拥抱?手连着心。爱情的美不是“我爱你”,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泪眼——有泪,但又没有哭出来?

      竟——说明想不想哭?为什么想哭却没有哭出来?

      伤心到极处,没有办法哭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离别悲痛心情的再现。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是婉约。

      总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典型的细节——执手、泪眼、饮酒……来展现离别的伤感。

      谁朗诵?要求:效果要好。

      (三) 齐读。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已经真正报我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你感动了没有?(感动了)

      一起朗诵,用声音来传达感受。

      理解后的朗诵真的不一样啊。

      四、比较不同。

      柳永和苏轼开辟了词的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如果我请你从他们的词中各选一句来表现他们各自的风格,选哪两句?

      “大江东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的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通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提示学生抓住有效信息,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解说为什么要这样来定基调的原因,防止学生架空泛泛而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学生皆动情朗诵,课堂气氛热烈。

      尾声:学生此时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都已入佳境,趁此熟机,教师放背景音乐,提示学生全体诵读。在幽怨的配乐声中,学生忘我投入,齐声诵唱。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受益匪浅。

        雨霖铃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 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 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三)整体感知

      1、词在古代是配乐来演唱的,我认为在音乐的伴奏下来吟唱最能表达词作者的情感。可惜,原曲失传了,值得庆欣的'是今人重新谱曲演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请欣赏《雨霖铃》MTV,请同学们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2、请学生概括这首词的内容——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这首词的主题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别离

      C、这句话中那几个字点明了它的主旨?(伤别离)

      4、作者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将伤别离的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我们来读课文。

      (四)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本词中的韵脚有:切、歇、噎、节、月)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一字一顿,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学生听录音朗读(好,我们在独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

      5、跟读(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一起轻声跟读)

        雨霖铃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掌握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掌握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赏析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这一首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四、合作探究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五、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雨霖铃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体会本词的感情

      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

      3、学会比较鉴别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二、简介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词调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四、阐析全词

      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2、讲解上阕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

      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

      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点拨:此句未叹一声,未见一人,却正应了“一切景语皆情语”。问:你从此句中看到了什么?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度,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达到了顶点。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疏落有致,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创造出“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而“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关于第三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你不在,这座城市便空了。”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痛彻肺腑。

      4、本词特色

      善用点染,点,直抒胸臆(明朗精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齐诵相关诗句。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且把“晓风残月”一句写成一段字数不少于字的想象短文。

        雨霖铃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雨霖铃的教案 9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雨霖铃的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讨论法 问答法 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 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

      3、 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 感受离别

      第一步: 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 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 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 情景交合

      情语 实写:寒蝉 骤雨 长亭 兰舟 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 虚写:烟波 暮霭 杨柳岸 晓风残月

      2、 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 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 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 体会意境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 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雨霖铃的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 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

      (3) 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诵读法:强调音读、意读、情读,对词作意境和作者思想情感有总体印象

      (2)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 讨论法:对词作中疑难点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重视感情并正确对待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

      (2) 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3) 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别离的痛苦,可这种痛苦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描写别情的诗(大家齐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孟郊

      离情别绪已成为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透过这些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眉愁,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体会以下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作者及背景(学案提前下发已让学生预习,采取提问方式)

      1导入:诗歌鉴赏中有一个重要方法叫“知人论世”法,为了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我们先了解作者与背景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2)对北宋词坛的贡献:大力发展了慢词;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3)《雨霖铃》词牌的来历: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预习)

      (4)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 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导入:让我们先来整体把握一下诗歌的情感,体会这份离情别意

      (2)诵读:

      ①教师范读(配乐)

      ②学生读:音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意读(弄清诗节中关键的的诗句,整首诗的意义核心)。

      情读: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这里的情指作者在词中寄寓的情和读者对词领悟后散发的情)要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理解的《雨霖铃》。

      ③齐读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案第1题)

      上片:一个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情景。

      (4)这首词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大家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发挥想象在脑中形成两幅画面,把画面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① 大家描述的非常好,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上片的场景?长亭送别

      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意境的?

      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这些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是什么景? 对,是实景。

      ②谁来描述一下下片的情景?描述的也非常好,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下片的场景?

      羁旅长愁 这幅画面中又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

      杨柳、晓风、残月。 这些景和上片所描写的景相同吗?不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景。

      ③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而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助这些景物表达了伤离别之情,是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我们就从重点的词句中体会这种艺术手法(学案第3题)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江面上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如我们刚学完的《虞美人》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

      (1)“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时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

      (2)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情。

      五、小结:

      (1)生用一句话概括你今天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感想、发现

      (2)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画面,给认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3)学生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齐背《雨霖铃》。

        雨霖铃的教案 12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的教学内容依然是宋词,在本单元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就知道,宋词从风格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哪两类?

      生(异口同声):婉约词和豪放词

      师: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具阳刚之美的豪放词,下面,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归纳一下豪放词的特点:

      (生归纳,幻灯片总结归纳)

      1、题材广泛:上至民族兴亡、历史更替、人生悲喜、宇宙奥妙、下至功名之志、家国之念、朋友之情、心中之思“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既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又关注人生百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情感表达上以铺陈、直抒为主;气魄雄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多抒襟怀抱负、爱国壮志;多发时代感慨、怀古伤今。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多以自然山水、惊涛骇浪、金戈铁马、景象宏大,意境恢弘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是词的另一类即婉约词,如果把豪放词比作一位东北大汉的话,那么,婉约词就是江南女子;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长江黄河,那么婉约词就是小桥流水。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高山大海,那么婉约词就是山涧小溪。如果把豪放词比作《黄河大合唱》,那么婉约词就是《夜半小夜曲》。可以说,与豪放词相比,婉约词在题材的选择上、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与豪放词大相径庭:

      1、题材狭窄: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喟春愁秋恨

      2、情感表达上:宛转含蓄,缠绵悱恻,用典雅委婉的笔触,浓丽富赡的词藻,状相思,抒离情,伤春悲秋。

      体现在诗歌的意象选择上,喜欢描写纤细柔美的景物,如:杨柳、晓风、细雨、落花等

      师:这些意象其实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果我们在鉴赏婉约词之前,对这些意象的古代蕴意和内涵十分熟悉,那么我们解读婉约词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婉约词,走进婉约词中的这些优美意象。

      二、听录音朗诵《雨霖铃》、《声声慢》,体会婉约词中的韵律美,整体感知两首词哀婉缠绵的情感基调。

      提示:

      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三、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并同学生一起分析它们在两词中的作用。

      (一)《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提示1:寒蝉

      寒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自己就一再用过这个意象,如

      《引驾行》“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明确:蝉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是热闹嘈杂的,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关键在一个“寒”字含义丰富,首先,一个寒字直接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说明已是寒气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二,这一寒字,说明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寒”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寒”字,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

      提示2、长亭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因此,它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兰舟

      2、提示:“舟”就是小船的意思,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骤雨初歇”是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要开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而船夫却不解诗人此时的心情。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泪眼

      2、提示: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临别挥泪,在他们,恰如临别饮酒、临别折柳一样经常、一样普遍。如:第一单元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虽不是独为别离而流,感时忧国等亦可以使古代诗人词人涕泪纵横,但在别离的场合,泪却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正如,词中深爱的情人即将分离,两两相对,泪眼相看,满腹的哀伤,一腔的柔情,尽在这一双“泪眼”朦胧中,表情很是真挚感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烟波、暮霭、楚天

      2、提示:“烟雾”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的蕴意和内涵主要在于象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是一种愁人的景象。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明确:本诗句中“烟波”这个意象的特征是“千里”,暮霭(傍晚的云气)这个意象的特征是“沉沉”,“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沉沉”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加上时值黄昏,眼前的景色越来越模糊了,离别的情绪也随之黯淡。楚天“阔”,一个“阔”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这个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可是加上“千里烟波”和“沉沉的暮霭”却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反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与柳永“伤别离”主要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意象

      明确:清秋

      2、提示: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秦观《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残更与恨长。”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是哪三个意象?请从诗句中找出。

      明确:杨柳、晓风、残月

      2、提示:柳是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例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送别”,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吴文英《唐多令》“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3、提示:风,在古人的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尤其是秋风,更是离愁、忧怨、感伤的“愁种子”。晓风,指清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了“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微带寒意的风,“自古逢秋悲寂寥”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提示: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明确:月缺难圆,人别难聚,再加上凉风习习,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

      (二)《声声慢》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风

      2、提示: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雁

      2、提示: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因此,诗人词者,看到雁之后,往往会引发思乡的愁情。如,柳永《曲玉管》“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自从分手以来,再也没有她的音信,令我思念悠悠。我望断南飞的大雁,也未等到来任何的凭据,只能使我的愁思更长。)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请找出本句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黄花

      2、提示: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这里人与菊有一种应合。“满地堆积”“无人摘”写的是花的凋谢,而“憔悴”的不只是花还有人,作者在这里把外界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打成一片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而在婉约词中,落花意象由于它的柔美纤细而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此外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而又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愁”还不足以概括个人处境,推进一层,愁情之重,实无法估量。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雨霖铃的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 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 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⑷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 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⑹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习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2、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⑴ 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⑵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六、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七、作业

      背诵、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

      别前 景语(实):寒蝉、骤雨

      长亭、兰舟

      融 虚

      雨 情 实

      霖 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入 相

      铃 景 济

      别后 景语(虚):烟波、暮霭

      酒、柳、风、月

        雨霖铃的教案 14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线索)(重点)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线索)

      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情景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雨霖铃的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

      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

      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

      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5、研读、鉴赏手法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

      鉴赏诗词要点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

      赏析思路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雨霖铃的教案 16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具:

      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小组讨论,斟酌词句,派代表回答。

      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2、写离别诗,一般写到离别之时便会戛然而止,比如[唐]岑参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雨霖铃》有何不同之处?

      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有虚有实,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衬托,交织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作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内容丰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五)延伸拓展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绘出怎样的图画?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同时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巩固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学习了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

      七、作业(任选一题)

      1、背诵《雨霖铃》全词;

      2、选择《雨霖铃》中你所欣赏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作简要赏析。

      八、板书设计:

      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审核人:站长】

        标题:雨霖铃的教案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aiqing/shangganwenzhang/16443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