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胡汉平:寻访叶挺将军故里

  • 作者:胡汉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5-01 21:05:32
  • 被阅读0
  •   在商量如何欢度甲辰龙年新春佳节问题时,我们家已“成家立业”的两个女儿以及吾与妻“八人三方”早早达成一致“协议”:大女儿因为新冠疫情所困,自2018年以来,已经六年没回内蒙四子王旗的婆家;二女儿婆家近在武汉周边的新洲。他们都将各自回“家”,为免孤单,我和妻则远赴深圳,一则探望年迈的三哥三嫂并表姐夫妇,二则异地欢度甲辰龙年春节。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崛起的新锐之城我并不陌生。因为三哥一家早年即移居深圳,从2003年起我已多次往返,更有两次驾驶军牌凯越千里长驱,曾在深圳的多个城区街道留下车辙足迹。尤其是2008和2024相隔16年先后两次南方冰雪灾害都相继发生在我的深圳之行中,让人感觉冥冥中的种种魔幻不解。

      2008年在共和国的编年史上,也算是个不平凡的特殊年份。年初即遭百年不遇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8.8北京奥运会开幕,8.20华国锋去世。既灾难不断,亦喜事连连。我正是在那场冰雪灾害发生期间千里长驱,自驾赴深与三哥三嫂全家团聚欢度春节。那次深圳之行因冰雪之灾造成的旅途艰辛,让我至今难忘。

      此番深圳之旅,春节之前即早早成行。1月28日,在我们全家头天晚上吃过“年饭”之后,当日上午女儿将我们送至武汉站,登上武汉一一深训北的G1007次高铁一路向南,经5小时高速行驶,下午5时到达深圳终点。下车即有已在深圳扎根多年的表侄开车来接,并将我们送至另一位表侄位于福田区观澜湖高尔夫小区豪宅小住。

      1974年代武汉出生的表侄名谓熊靓,浙大毕业之后即赴深圳闯荡,凭着自己化工专业专长,以石油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将公司规模一路做大,经营触角伸向全国多个地区并有跨国合作。如今四个儿女均已入籍加国,不仅深圳购有豪宅,在加拿大亦有房产。今年春节前,熊靓表侄远赴国外与家人团聚,之前将年已80高龄的父母接至深圳过年。我们如约而至深圳,令表姐夫妇异常高兴,吃过晚饭稍作安顿,好客的表姐即领着我们楼上楼下院内院外参观豪华宅院,典雅居所。因为新近刚刚装修,整座独栋别墅,上下4层,千余平米面积,前后两个围院,其豪华程度,即使见多识广的我也不禁惊叹。身在国外的表侄,知道我已入住他家,特意叮嘱父母要好生招待我这位曾经在他年幼时接待游览京城,上大学赠送军被军大衣的“解放军叔叔”,并让其公司专门提供一台丰田牌轿车为我在深期间外出游览之用。

      表姐夫妇常居武昌三层楼,表姐原为三层楼小学小教高级教师,表姐夫为武昌车辆厂职工。虽然儿子优秀,在深圳购有豪宅,但两位老人舍不得武汉之根,总也不愿远离故土。此次去深也是儿子反复动员方才成行的。

      次日上午,辞别表姐夫妇,开着表侄提供的丰田轿车,离开观澜湖前往惠州大亚湾熊猫国际三哥三嫂家。

      三哥1949年生人,与共和国同龄。老三届高中尚未毕业即参加工作,曾在武钢、湖北长石矿和黄石大冶钢厂三地辗转,最终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大冶钢厂党委办公室秘书任上辞职下海,在广东惠州与港商合作,开办化妆品公司,曾一度风生水起。先后在深圳南山,惠州姚田、大亚湾熊猫国际和十里银滩置有多处房产。后来,除深圳南山和惠州姚田两处出售和出租外,熊猫国际和十里银滩就成为三哥三嫂的日常居住之所。时隔多年,与妻同来,兄弟团聚,欢度新年春节,令哥嫂异常开心。到达熊猫国际寓所当天下午,我开车载着三嫂去相隔不远的十里银滩看望三哥。见到我们,三哥也是亲热异常。随后,我们沿着十里银滩海滨浴场边走边聊,看着满目的繁华和湛蓝的碧波,尽情享受着这南国滨海冬日暖阳带给人们的温馨和惬意。

      大概是职业的特点和长期养成的习惯,大凡外出,每到一地,我总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情状和历史人文,一旦发现有值得一看的名胜景点,我都会力求亲临一探究竟。

      惠阳是客家人聚居地、革命老区和著名侨乡,曾孕育了铁笔御史邓承修,众将之将邓仲元等名人贤士。北伐名将、“叶挺独立团”团长叶挺将军更是名扬海内威震华夏。此番身在惠阳,叶挺将军的故地故居不能不看。为保证探访行程精准无误,我为此做了精心策划。从百度查询得知,从大亚湾驻地至叶挺将军故里秋长周田村不足20公里且有城市公交直达。虽然有车可以自驾,但我最初还是决定乘坐公交前往。公交车是普罗大众的交通工具,坐在公交车上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地百姓,听本地乡音,还可以凭窗悠闲欣赏沿途自然景色。再则凭着退休军官证的免费便利亦可省去很多麻烦。这也是我惯于乘坐城市公交的主要原因。当我将前往叶挺故里游览计划告知与妻,她根本没有兴趣,我决定独自前往。

      2月1日清晨7时,我早早起床,独自一人,徒步一公里,过大亚湾万达广场,来到“东联社区”公交站点,决定在此候车,乘坐公交前往。

      “东联社区”公交站位于大亚湾市区。公交站牌上显示此为公交3路,每日始发时间为早6时20分,末班时间为晚20时。东联社区直达叶挺将军纪念园,线路较长,距离20余公里,且要经过多达45个站点才能抵达终点。当日早晨7时我即来到东联社区站点,在此等候乘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早早到达,左等右等,直至9时也不见一辆车来。我问近旁商家和路人均不知何故。在傻傻等候了两个小时后,我只好放弃等候返回家里。三嫂知道我垂头丧气无功而返,便鼓励说:我和家荣陪你,自己开车去!虽然没能乘坐公交,但我参观叶挺将军故里的决心依然坚定。三嫂此话一出,我便精神为之一振,同妻与三嫂一道,自驾丰田直奔纪念园而去。

      叶挺将军纪念园景区在广东惠阳周田村。20余公里车程,不待一会便到。进入景区最先要从一座新建的由老一代著名画家赖少其题写的“将军故里”石牌楼下穿过。穿过牌楼即见道路两侧正在整修施工,俨然一片工地。到得纪念馆入口,只见入口处自动铁栅门紧闭。当我近前询问其详,景区工作人员告知,纪念馆外部增建设施施工,内部展馆整修,暂停开放。难怪今天长久等待公交不得,恐怕其与“暂停开放”有关。既然旅途劳顿,跋涉来访却空手而归,实在心有不甘。于是我在入口处与工作人员反复交涉,据理力争,最终还是铁将军把门,不得而入。其中一位男性员工看我遗憾至极,便加我微信,传给几张自拍的馆舍图片,聊表歉意。我又转而来到门外工作室,见有几位员工在布置展板,便请他们帮助通融争取进园一览。看我诚恳,他们便将领导电话告我,示意找领导试试。于是便用0752-3370685这个号码打去电话,很快一位姓周的中年女性下楼热情为我做了解答,表示馆内正在整修实在不能接待参观。为了弥补我的缺撼,她拿来纪念馆编印的多份介绍资料,交到我的手上,让我倍感欣慰,遗憾顿消。凭着这些资料,我即如身临其境,对叶挺将军生平故里已略知大概。于是,一幅叶挺将军波澜壮阔一行的现活画面便立体展现在我的面前。犹如面对将军,似在亲切对话。

      叶挺,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为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会水楼村人。1896年叶挺出生的年代,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侵侮,日益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叶挺的家也像千万贫苦农民一样,过着食不果腹的穷日子。幼时的叶挺聪明好学,求知欲强。从小便崇敬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常常吟诵岳飞《满江红》词句。故居近旁的“读书亭”便是当年叶挺勤奋学习的见证。

      1911年初,15岁的叶挺小学毕业后,考入了惠州府立中等蚕业学校。此时,惠阳地区的革命党人积极活动策应孙中山举行的广州起义。他们走上街头,公开宣传革命,号召人们剪去辫子,以表示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反抗。叶挺听了革命党人的宣传后,热血沸腾,毅然拿起剪刀,剪掉长辫。同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清政府下令大肆逮捕和镇压革命党人及其同情者,凡剪去辫子的人,也属株连之列。这时,剪去辫子的叶挺被惠州反动当局抓去,囚于监狱之中。

      当时叶挺年纪尚小,第一次被捕坐牢,经受了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下半年,叶挺转到惠州府中学堂念书。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胜利,辛亥革命成功,最后一个封建统治者终于被推翻,惠阳革命党人邓铿也率领民军光复了惠州。叶挺心情异常振奋,他与同学们一道,热烈欢庆惠州城的光复,积极走上街头参加宣传活动,表达他对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热忱。

      1912年,叶挺从惠州府中学堂毕业后不久即进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七期学习。翌年初,进入武昌南湖的湖北陆军第二期预备学校继续学习军事。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正掀起声讨袁世凯卖国求荣的怒潮,叶挺积极参与并使他深刻认识到:“必须打倒封建官僚和腐朽军阀,才能救中国。”同时,叶挺渴求新知,对当时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每期必读,并给《新青年》写过一封二千多字的长信,揭露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种种现象,同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于“觉悟”民众。1917年春,他又继续北上,进入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1919年,23岁的叶挺经同学推荐,到福建漳州参加一支由革命党人直接掌握的援闽粤军,任第一支队参谋,正式开启他的军事生涯。

      1920年9月初,桂军林虎部在惠阳淡水黄皮径埋设伏兵,企图利用险要地形阻挡粤军前进。叶挺奉邓铿之命,率领一支精干的部队担任前锋,乘敌不备,率部向据守之敌发起突袭,以一二百人的队伍击溃了数倍于己的敌人,迅速攻克淡水,并于10月22日接连攻下惠州。10月28日,粤军收复广州。叶挺从军后战绩卓著,得到了参谋长邓铿的嘉奖。

      1921年8月,孙中山决定在广西桂林设大本营,重申出师北伐。邓铿奉命组建大本营警卫团,调叶挺为二营营长。邓铿将叶挺介绍给孙中山,受到孙中山夸赞。

      1922年,时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发动叛乱,6月16日晨,叛军分三路包围并对总统府发起猛烈攻击,叶挺率领二营誓死保卫总统府,英勇抗击叛军。在孙中山安全离开总统府并登上永丰舰后,孙夫人宋庆龄却滞留在粤秀楼仍处在危险中。在此关键时刻,叶挺带领机枪连护送孙夫人突围,几经周折,第二天晚上方才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叶挺如此不顾个人安危,旗帜鲜明地反对陈炯明的叛乱阴谋并英勇抗击叛军,保卫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英勇行为,受到了大总统孙中山的表彰。

      1924年秋,叶挺向孙中山提出去苏联留学请求,在廖仲恺、邓演达的支持帮助下,并经中共中央的介绍,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成为第一个以国民党员身份进入该校学习的学员。正是在该校学习期间,于1924年12月,由王若飞、王一飞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叶挺开始由一个民主革命斗士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和培养下,更加自觉地为着共产主义理想进行了毕生的奋斗。

      1925年8月,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中国班的叶挺、王一飞、聂荣臻等26人,奉命回国。9月中旬叶挺到达广州。在周恩来任广东区委书记的领导下,叶挺在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战役后受党的派遣即赴肇庆,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部设在肇庆市北门处景福围局。1926年1月,该团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这就是后来威震海内的“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支由我党直接掌握的新型军队。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便在内部正式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一一党支部,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支部直接由中共广东区委领导。

      1925年下半年,鉴于军阀混战的严重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叶挺独立团首当北伐先锋开赴前线。1926年5月1日,叶挺独立团由肇庆出发。行前,周恩来代表中共广东区委亲自召集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干部开会,用“饮马长江,武汉见面”的铿锵誓言勉励大家。叶挺一再表示:“请同志们放心,我绝不会给党丢脸!”

      北伐战争中,尤以汀泗桥一役名震中外。汀泗桥是武昌的南大门。军阀吴佩孚为了垂死挣扎,下令死守汀泗桥。叶挺用奇袭的办法,在农民向导的带领下,率队从东面大山上利用樵夫险道从侧后攻击敌人。叶挺亲率一队与友军配合前后夹击,将汀泗桥守敌打得抱头鼠窜,除少数逃脱外,全部缴械投降,留下了汀泗桥大捷的北伐佳话。1926年10月,叶挺因战功卓著,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北伐之后,叶挺独立团享有“铁军”美誉,叶挺个人则名誉“北伐名将”。

      继北伐之后,南昌起义是叶挺军事生涯的又一座高峰。

      当北伐取得辉煌胜利,孙中山倡导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大好局面之时,蒋介石却举起屠刀,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迅速陷入白色恐怖中。为了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排除陈独秀的错误领导,成立了周恩来、张太雷等人组成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并决定叶挺、贺龙的部队在九江、南昌一带举行武装起义。

      7月26日,叶挺和贺龙先后率领部队抵达南昌,周恩来主持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在前委的直接领导下,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成立,贺龙为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有叶挺率领的二十四师,贺龙率领的二十军,朱德领导的军官教育团,共约三万人。其中二十四师是在叶挺独立团的基础上扩编而成,也是参加武装起义的主力。

      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叶挺的名字,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永远记载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

      为了挽救中国革命,继南昌起义之后,叶挺和张太雷一道又领导了广州起义。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广州起义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起点,叶挺的英名,永远为中国革命所铭记。

      广州起义失败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者对起义横加指责,叶挺遭到无情打击,加上共产国际压制他的申辩,一气之下,他愤于脱党,1928年6月从莫斯科辗转德国、法国,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活。十年中,叶挺始终惦记着祖国的革命事业,一直争取与党组织及进步人士联系,主动与当时在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交往而断然拒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利诱,不与国民党反动派为伍。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离开德国,返回澳门居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南方八省游击队统一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华中敌后战场的建议。此时,叶挺从澳门回到上海,在与周恩来的会见中表达了重返抗日战场的强烈愿望。周恩来期望他出任这支南方抗日武装的军事领导工作,叶挺欣然接受党的委托,并提议将这支抗日部队的番号定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国民政府采纳了叶挺的意见,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

      1937年10月下旬,叶挺赴延安,受到党中央、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的亲切接待,党中央在延安党校举行欢迎叶挺大会。在会上,叶挺表示“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并庄重声明:“自己完全服从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正式宣告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并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1938年初,军部迁至南昌,1938年7月,在叶挺的率领下,新四军军部迁至皖南泾县云岭。在叶挺的指挥下,新四军粉碎了日冦一次又一次“扫荡”。1940年4月间,日寇数万人,在飞机的掩护下,分三路向我围攻,企图占领南陵、泾县、繁昌等地。新四军皖南所部奋勇迎击,激战两昼夜,歼敌千余人,取得了第一次反“扫荡”的重大胜利。10月间,日军纠集万余兵力,分两路强攻,企图一举剿灭新四军军部。叶挺以大无畏的勇气亲率部队,迎击进犯之敌,取得了第二次反“扫荡”的胜利。新四军坚持抗战一年间,与敌军作战500余次,共打死打伤伪军近7000名,俘虏900多名,缴获枪枝2000余支,击毁汽车190辆,汽船9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饮誉大江南北,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然而,新四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使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同时也令国民党顽固派坐立不安。从1940年下半年起,国民党顽固派两次掀起企图以武力消灭新四军的反共磨擦。为了顾全大局,党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撤到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黄昏,新四军军部和北移部队9000余人,在叶挺、项英等的率领下,唱着悲壮的《新四军东征歌》,告别皖南,踏上征程。部队计划绕道茂林、丕岭等地向北转移。这时,蒋介石已歼集7个师的兵力,在新四军转移的沿线设下了重重埋伏,对我军形成包围之势。1月6日黄昏,部队一达茂林,即遭国民党顽军阻击,蒋介石蓄意制造的“皖南事变”就此爆发。在我军终因寡不敌众,制高点失守,部队完全处于敌火力控制的危急时刻,1月14日叶挺奉命下山与顽军谈判,随即被国民党顽军无理扣押,并由此被囚。

      叶挺从1941年1月被扣,至1946年重庆谈判被释放,叶挺度过长达5年牢狱生活,先后被多处辗转囚禁,江西上饶、四川重庆、湖北恩施、广西桂林和柳州,叶挺始终像傲雪的青松,巍然挺立,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的气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42年11月21日,叶挺在重庆红炉厂囚室中,用自己的生命和血,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的《囚歌》一直成为他不屈精神的写照,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诵的慷慨正气之浩歌。

      1946年3月4日,作为重庆谈判一项重要条件,遭受长达五年非人待遇的叶挺光荣出狱。他在出狱后第二天,即刻致电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电文如是:

      毛泽东同志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叶挺 1946年3月5日于重庆。

      党中央立即决定接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3月7日,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定稿的党中央复电,很快发往重庆。电文如下:

      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人欢腾。你为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中共中央三月七日。

      4月初,叶挺接到中共中央通知,到延安参加整军工作会议。4月8日上午,叶挺与王若飞、博古、邓发、黄齐生等人从重庆同机起飞,途经西安,稍作逗留后,飞往延安。在飞抵延安上空后,因云浓雾大,无法降落,被迫返航。在返回途中,飞机迷失方向,误向晋绥边区方向飞去,在山西吕梁的黑茶山撞山坠毁,机上人员包括叶挺夫人和女儿全部遇难。此时的叶挺,刚刚出狱并五十年华。

      噩耗传来,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都十分悲痛。当时的延安和各根据地各解放区,一连多日,都分别举行了一系列悼念活动。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以及陈毅、聂荣臻等都相继撰写了悼念文章和唁函。叶挺与同机遇难的人员都被安葬在延安凤凰山上。史称“四、八”烈士。随着“四、八”烈士被隆重安葬,叶挺的辉煌人生就此落幕,但他的英名却永远在神州大地传扬,他的不朽精神也将不断传承光大。

      1989年,叶挺故居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9月10日,叶挺纪念馆建成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馆题词。江泽民所题:“北伐名将,抗日英雄;铁骨铮铮,浩气长存”概括了叶挺将军非凡的一生。

      虽然我对将军故里寻访留有“未能入园”的些许遗憾,但有园内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仍然让我有“不虚此行”的获得感。尤其对叶挺将军故里纯朴的人文风情以及将军波澜壮阔的军旅人生有了较为直观更为深刻的了解。

    【审核人:站长】

        标题:胡汉平:寻访叶挺将军故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6612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