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心得体会
文章内容页

马先勇: 最是“文都 ” 书香浓

  • 作者:榴莲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5-15 19:36:42
  • 被阅读0
  •   桐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们称之为“文都”。

      桐城地处大别山余脉龙眠山,起伏绵延,如巨龙盘旋,曲曲折折牵牵绕绕连连,自西向东伸展过去,渐渐消失东西岸际。美丽的桐城就座落在龙眠山山脚下。

      桐城——全国闻名的一个历史悠久、意蕴深长的文化古城,它有丰富智慧的“桐城文派”,它有长久的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有类似龙眠山那样雄厚挺拔的山脉,它也有类似龙眠水那样清澈宽广的湖泊。

      走进红色的红五月,喜逢同步悦读上线七周年,走进桐城,走进“文都”是同步悦读一年一度的线下采风笔会,是同步人的嘉年华,更是同步人的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此次同步悦读线下活动,来到桐城,得到了桐城市文联、桐城市作协和《作家天地》杂志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为期两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座谈会由孙仁寿主持,一是介绍各位嘉宾,二是桐城文联主席欧阳健子,《作家天地》主编、原马鞍市作协主席郭翠华分别致辞,三是桐城作协主席江觉迟(梅朵)讲述裁襟励子故事并分享她援藏支教的感人经历。江觉迟,藏名扎西梅朵,1974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均从事教育工作,都留有著作,受家庭影响,她从小酷爱写作。2005年开始留于藏区横断山脉一处原始草原寺庙的孤儿院工作,为藏民服务17年并开办帐篷小学校等,写作出版作品长篇小说《酥油》,由《酥油》改编电影《梅朵与月光》《西藏情歌》,长篇历史小说《最后的女权王朝》《雪莲花》,长篇少儿小说《邦金梅朵》《桐城渔歌记忆》等。四是参会部分作家座谈、交流互动,最后《同步悦读》白夜主编作总结性发言,晚上与会文友共同分享一场“同步文都共此时”文化歌舞大餐。

      走进桐城裁襟励子文化园,文庙、博物馆、左公祠、六尺巷、省级非遗“大观水碗”等人文景点参观、采风,感受千年文都的魅力和古老深厚的人文积淀。

      桐城一代黄梅戏大师严风英的故乡。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安庆黄梅戏发展的缔造者、“七仙女”的塑造严凤英(1930~1968)安徽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庆时,观看了严凤英黄梅戏表演。严风英文革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镇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严凤英黄梅戏代表作《打猪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清代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和刘大櫆都来自安徽桐城。桐城派有着悠久的文学制度历史,广泛而深刻的文学理论,丰富而诚实的作品,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海外享有盛誉。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具突出的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

      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早期三位重要作家,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桐城派为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称为桐城派“四祖”。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是安徽桐城人,他的老家与桐城当地吴姓为邻居。吴家翻修房子时,张家认为对方院墙侵占了自家的宅基地。宅基地都是世代祖传下来的,尺寸这种事可能本来规划就不是十分清晰。现在吴家翻修房子,改变了“虽然模糊,但是相安”的原状,张家觉得吃了亏,要争个明白,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张吴两家争执不已。既然张家人无法让吴家恢复原状,只好飞书京城把这件事告诉当朝宰相张英,等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出面“摆平”此事。

      张英读过家书,只是释然一笑,挥起大笔,写就一首打油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真不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张家人读完张英回书,感到很是羞愧,“总理家属”虽然是吃了亏受了委屈,但也是深明大义的,怎么也不能为朝中“总理”丢脸啊!于是立即动手将院墙拆除,退让三尺。

      张英和他家人那样豁达的态度、宽阔的胸襟和礼让的行为,感动了八方邻居。吴家也是明白人,自然心知肚明不能无动于衷被人耻笑。于是跟着起来积极响应,立即把自家已经砌好的围墙拆除,向后退让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原先紧挨的争议地区,反倒空出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条六尺(2米)宽30丈(100米)长的巷子,因此成了一段美名佳话,至今已留给了人们350多年的思考和感悟。

      毛泽东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过“六尺巷”这个故事,示意国家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贾庆林、贺国强、李克强,先后来到桐城的“六尺巷”参观考察,并告诫党员和党员干部要勤政廉政,为人民做事,不要搞腐败以触犯党纪国法,深得民心。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襟励子文化”地处嬉子湖镇珠檀村,是一个以非遗“裁襟励子”为主题的文化庭园,系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裁襟励子”代表性传承人江觉迟女士所建。援藏支教传奇作家江觉迟,曾因《酥油》《雪莲花》等作品,蜚声国内文坛。文化园2020年被授予“安庆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近年来,“裁襟励子”在全国多地创办诚信课堂,被改编成小说,小品,纳入青少年综合素质教材;并以黄梅戏,打鼓说唱等艺术形式,进入旅游景区及村居展演,成为街头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文佳话。

      桐城苏蕙华裁襟励子,发生在民国初期一个尊师重诺的感人故事。苏蕙华是桐城名士江百川夫人。一日,她的儿子兴汉从私塾回来,说,师母给孩子拼做七彩围兜,尚缺一块红布,他已答应带给师母。苏蕙华遍衣柜寻无着,便毅然剪下珍藏多年的红绸嫁衣衣襟递给儿子。此事终被塾师得知,便登门致谢。苏蕙华说:“这样做是为教育孩子,一要尊师重教,二要言而有信,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一时被传为美谈,流传至今。苏蕙华裁襟励子,身教为先的举动,为后世教育与家风养成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人们提到桐城张英家,习惯提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1777年正月,张曾敞在大梁书院去世,主持扬州梅花书院的姚鼐(桐城派代表)写了《原任少詹事张君权厝铭并序》,开头就说:“君讳曾敞,字垲似,桐城张太傅文端公之曾孙,礼部侍郎讳廷璐之孙,翰林院侍讲讳若需之子。年二十一,中乾隆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自文端至君,为翰林四世矣。”所谓“自文端至君,为翰林四世矣。”即指自张英(谥号文端)到曾孙张曾敞,桐城张家已经出了四世翰林,是实实在在的翰林世家。自张英到曾孙张曾敞,四世出了十个翰林,加上姚鼐写此文后,张家在嘉庆时又出了一个翰林,五世出了十一翰林。

      桐城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向来餐桌上无“大关水碗”不成席之说,这几乎是桐城人人皆知的美食密语。各类荤、素食材与汤水相融、碰撞,激发的正是“大关水碗”那一口难以言说的鲜美滋味。桐城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关水碗”,来到桐城,垂涎三尺,热爱美食的你一定不能错过“大关水碗”这道美食。而要真正追寻最地道的“大关水碗”,就要身临其境去位于桐城市北部的大关镇。群山环抱的大关镇,地下水资源丰富,洁净无染、清冽甘甜的泉水或井水为当地烹制水碗提供了上等的原料。

      此次《同步悦读》笔会,走进文化名城桐城,受益匪浅。桐城乃安徽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拨子》《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

      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其重要贡献。

      桐城人的灵魂就是书,是文,是雅,是实。文都桐城人以“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优良传统著名于世,铸就了桐城的文化与教育事业今天的辉煌。桐城派的传人及新时代文化人,正努力书写着桐城未来发展强劲的新篇章,让桐城人文名片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审核人:雨祺】

        标题:马先勇: 最是“文都 ” 书香浓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xuexichenggong/6258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