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 作者:贺志辉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4-24 11:16:41
  • 被阅读0
  •   □贺志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需要讲究方法,养成好习惯。

      坚持读原著。“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先生主张读“原典”。原典原汁原味,鲜活灵动,尽显骨肉和风韵。现在所谓青少年版、简略版、精编版书籍,普遍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原书的风韵已荡然无存。

      多读经典。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说过:“历经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因为一代一代的人们都无法舍弃它,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紧紧地拽住它,从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经典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无限的可读性。《易经》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读经典是最“功省效宏”的方式,可以成为阅读的“捷径”。我们应该多读经典名著,与大师对话,少走学习和人生弯路。

      重视读序跋。书前为序, 书后为跋。序和跋主要向读者说明或介绍与该书有关的一些情况。在读书之前阅读序和跋, 有助于读者知著之由起、明书之大概、估书之优劣,提高阅读效益和质量。

      读诗词要吟诵。吟诵是读诗词的最佳途径,能够“由声入情”,通过旋律和声音长短、高低、强弱的导引,有助于深刻体会诗词的精神内涵以及作者的情绪、意境,形成良好语感,内化语言材料,提高记忆效率。曾国藩提出:“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思想集中。读书,朱熹提出应一心在书上,心无旁骛,雷打不动,且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贵在持之以恒,不可急功近利。明代学者胡胥仁联曰:“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朱熹说:“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读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主张“尽信书不如无书”。朱熹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明代学者薛瑄在《读书录》中谈道:“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浅阅读只提供信息,深阅读才接近智慧。读书要熟读精思,方能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读书要下足“寻思”功夫,不可呆看,力争读出“问题”,推敲立论,斟酌证据,悟求通达。学会“品书”,既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是什么事实、什么知识、什么思想感情等,又要反复咀嚼品味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行文的表现力,得其“弦外音,味外味”“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

      善于探讨交流。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读书既要学而不厌,又要不耻下问。《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自己阅读后产生了想法,应大胆地跟别人分享、交流,在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多元的见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郑板桥指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知行合一。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西汉哲学家扬雄提出“读而能行为之上”,他在《法言》中谈道:“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将读书和思考所得积极用于实践,读写结合,写作是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是一种主动表达,也是对读书的促进和升华。

      编辑:李玉朗

    【审核人:站长】

        标题: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eyan/1735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