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邓小平对人民的深情大爱

  • 作者:陈杰据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4-17 11:40:57
  • 被阅读0
  •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在大庆受到干部工人的热烈欢迎。

      邓小平将他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用他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忠诚和热爱谱写壮丽的人生篇章。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投身革命洪流以救民

      邓小平出生在20世纪初,正逢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生死存亡关头。在列强欺辱、战争侵扰和封建军阀黑暗统治下,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西南腹地的四川也难逃磨难,田园荒芜、饥民成群。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邓小平怀着朴素的“实业救国”思想到法国勤工俭学,找寻救国救民的方法。但是“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生活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的或间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略有感觉。”这些为邓小平后来快速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打下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及社会革命思想迅速传播,为此时“工业救国”终成泡影的留法爱国青年开启了新的救国思路。1926年1月,邓小平来到莫斯科,被安排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继而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系统地学习马列理论,提高了理论素养,为以后一生的革命斗争事业做了前期理论准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孕育了邓小平同志救国救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6岁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并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

      1929年,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派,以中央代表的身份赴广西,抓住有利时机,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8月,邓小平来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经过之前的锻炼和磨砺,此时的他已经成长成为一名经验丰富、成熟能干的革命家。到达瑞金后,他担任瑞金县委书记,一上任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抗日战争时期是邓小平人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在华北战场带领军队奋勇杀敌,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同刘伯承一起率领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在战略决战阶段,邓小平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领导了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领导了渡江战役,然后又率部进军大西南,参加领导了和平解放西藏。邓小平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赫赫战功。

      学习和弘扬邓小平革命救民的伟大情怀和崇高精神,就是要学习邓小平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国家和人民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邓小平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推动国家建设以利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政大西南的邓小平面临严峻形势。在政治上,西南地区还残留有大量国民党武装,以及长期盘踞的大股匪特势力;在经济上,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业待兴的残局;在民族关系上,民族隔阂长期存在,民族矛盾十分严重和复杂;在民生上,教育荒废、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等,严重制约西南的社会发展。在这种局面下,建设大西南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任务和挑战。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紧密团结西南各族人民,承担起建设大西南重任的邓小平紧抓西南剿匪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开展财经、卫生防疫、铁路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问题,认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巩固了新生政权,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全面建设,开创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了修改党章的报告。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书记处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十年总书记时期,邓小平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上思考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针对“共产风”“大跃进”等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十分注意和强调从人民意愿出发,尊重人民选择,展现了突出的治国才干和厚重的人民情怀。

      “文革”后期,再次复出的邓小平面对人民过上安定有序生活的强烈渴望,顶住压力,同“四人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全面整顿,短暂的整顿时间使中国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习和弘扬邓小平建设利民的伟大情怀,就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注重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

      坚定改革开放以富民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他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他打破了传统的僵化观念,对农村和城市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1978年9月13日—20日,邓小平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后来被学界称为邓小平“北方谈话”。他在北方谈话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精炼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这个人类千年理想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梦想,而是一个逐步可以实现的进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邓小平的改革富民情怀、共同富裕思想,对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学习和弘扬邓小平改革富民的伟大情怀,就要坚定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把这条富国之路、富民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重视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反复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是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邓小平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两个文明建设缺一不可,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要通过社会成员的进步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之后,更要重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新时代继承和弘扬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始终以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敢于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战略思维,真正做到坦荡无私、信念坚定。人民至上情怀既是邓小平光辉一生的真实反映,又是我们学习、弘扬其精神风范的着重点。

      1981年,邓小平在英文版《邓小平文集》的序言中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这句话展现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平实朴素的语言所凝聚的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满腔炽热的感情,这也是他一生追求和奋斗的根本动力。邓小平再次复出后,面对“文革”后国家发展的严峻形势,他深情地指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作为“人民之子”,他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把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生。

      无论是在邓小平推行的大政方针中,还是发生在工作和生活的琐碎小事中,都能体现出邓小平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他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他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摆脱贫穷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用爱国主义的凝聚力,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这些都是爱国爱民的充分体现。邓小平将毕生的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鞠躬尽瘁,他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陈杰据 《邓小平研究》2020年6月)编辑:郭梦涵

    【审核人:站长】

        标题:邓小平对人民的深情大爱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eyan/1421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