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文章内容页

张守福:大礼堂的歌声

  • 作者:张守福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4-04 18:29:44
  • 被阅读0
  •   听说省军区大礼堂重新修缮后投入使用了,作为从这里走出来的一名老兵,立马前去欣赏一番。这座大礼堂建造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两层观众席位,能够容积一千余人,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岁月里,大礼堂这座建筑在安徽省的历史进程上,承载着太多的事件,流传有动人的故事,做出过无数的贡献,可以说,这是一座挂满军功章的建筑,每块瓦都可以唱一首歌,每块砖都可以写一本书。

      由于年代久远,到了近几年,大礼堂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屋顶漏雨了,外墙斑驳了,墙柱开裂了,地板凸凹了,座椅散动了,台阶残缺了,基本上处于危房的状态了。这样的建筑,是与省军区大单位的地位声誉,以及合肥大都市的格调形象,明显是不够般配了。而修缮后的大礼堂,外观看仍和原貌一样,既看不出“穿靴戴帽”,也看不出“搽脂抹粉”,据省军区的战友介绍,这是一次加固式维修,当然也是升级式维修,老式的大礼堂没有声光电,没有电子大屏,没有空调设备……这次维修,该添置的都添置了,虽说不能与地方上的现代化剧场相媲美,但基本能够满足大会及活动的技术需求了。

      观之,我是非常欣慰的。因为,部队的老传统、老作风没有变。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座大礼堂确实不起眼,四周都是巍巍高楼,甚至说,大礼堂的高度还没有周边的水杉树高。然而,这种绿荫环抱之中的建筑,确实风雅别致,静谧而威严,给人以说不出的美。

      可是,这在当时,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合肥市来说,那可是体量最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一个大礼堂了,在合肥市民乃至安徽人民心中,充满了崇敬和神秘。因为,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人们群众,对军事机关及革命军人的崇敬,是发自于灵魂深处的。当时的省军区是由原淮南军区、淮北军区合并成立的,是省级最高军事指挥机关,不仅省军区内部的大会在此召开,省里的大活动也常常在这里举行。我看过那个时候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的一些档案资料,有的会议活动的地点,明确写的是“军区大礼堂”。所以,以至于到了现在,合肥市民还是习惯于叫省军区为“军区”,省军区首长为“军区首长”,省军区大院为“军区大院”,我们这些转业干部常常被地方的同事们称之为“军区转过来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五十年代在省军区选址定点时,这里是国民党时期合肥的“法场”,枪毙人的地方,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有不少人枪毙了没有人收尸,于是就就地掩埋了,日长天久,这一带就变成了“乱坟岗子”,白天野狗乱窜,夜晚野猫乱叫,阴森森的,尤其是到了梅雨季节,有的地方像沼泽一般。可以想象,当年省军区机关建在这个地方,可不是什么风水宝地啊!

      据一些老军人介绍,省军区机关建设时,在地方上的能工巧匠指导下,官兵们自己动手,军地配合建造了平房宿舍、办公楼和大礼堂。当年建设开挖地基时,司令部办公楼地基下面挖出了很多白骨,政治部办公楼地基下面还挖出了一个日本鬼子秘密建造的“地堡”,不知道“小日本”在这座“地堡”里干了些什么坏事。据说,大礼堂建设竣工时,省党政军领导都来观看,省报和广播电台还发布了新闻报道。

      我不厌其烦的阐述这些,看似与我写作的题目跑题了,实际上我要表达的,还是想突出这座大礼堂,一个充满歌声、充满欢笑、充满兵味,留下一代又一代省军区军人及全省民兵预备役人员记忆的地方。

      记得我八十年代从军校毕业,分配到省军区机关直属连队工作的当天,连队组织到大礼堂看电影,全连排着三路纵队,喊着“一二三四”的队列口号行进。到大礼堂门口停下来后,连队值班员向军务处的值班参谋报告,军务参谋整队并提出一些纪律要求,之后进入大礼堂指定位置坐下。各连队按指定位置坐下来后,就是“拉歌”的时间。“拉歌”就是连队之间相互邀请唱歌,有点比赛的意思,意在提高士气。往往是几个连队同时唱歌,且唱得不是同一首歌曲,此起彼伏,威武雄壮。战士们唱得都是部队歌曲,也叫革命歌曲,革命歌曲节奏性强,是有战斗性的,能鼓舞部队的斗志,生发出一股磅礴力量。所以,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部队都把教唱革命歌曲当作一种训练任务,行军时唱,操练时唱,集会时唱,开饭前也唱,没有不会唱歌的兵。

      当然,在大礼堂看电影,连队“拉歌”比赛,热闹的不仅是唱歌本身,还有机关干部和家属这些“看热闹”的群体。那个时候文化娱乐活动不太多,看电影是大家的保留节目了,都是一家一家的结伴前来。我记得好像大礼堂里的位子是划区域的,有部队区,有首长区,有机关干部区,有家属区,各坐各的区域,一点儿也不乱。家属区域不够坐,大家都站在四周的走道上,很随意的。到了放映散场时,一般是家属区先走,尔后是首长区退场,之后是机关干部,最后是连队依次离开。

      那时候的军区大院,可以说是以大礼堂为中心点,大礼堂就是一个俱乐部,每周一次的放电影,节假日战士演出队的文艺表演,八一建军节的军地书画联谊活动,周末的舞会,丰富多彩,整个军区机关宛如一个大家庭,亲密无间,其乐融融。我至今记得,大礼堂的东耳房是舞厅,周末经常举办舞会,机关干部来跳舞,家属们也来跳舞,跳的是相对严肃的交际舞,有点“国标”的味道。大礼堂的西耳房是会议室,经常有书画家在此挥毫,作品是服务军营的,艺术家们义务培训战士书画,只要喜欢,谁要给谁,有不少战士以及大院里的家属小孩,都拿到了自己喜爱的书画作品。在我们省内,有不少书画家是从省军区机关走出来的,根源都起于那个时候的书画家进军营活动。

      放映电影是部队的传统文化项目,省军区有专门的电影站,日常供应各部队电影胶带,每周不重样,以战争大片居多。春冬季节,晚上放电影一般是在大礼堂放映,大礼堂虽说没有暖气,但氛围是暖意洋洋的;夏秋之时,大多是在大礼堂外面的大操场上露天放映,因为礼堂里闷热,观众太多,几排吊风扇摇摇晃晃的,根本不管用。露天放映电影,就是军区大院的“狂欢节”,连队战士在“拉歌”,歌声此起彼伏,呼喊声响彻震天;周边的小孩子们在玩耍打闹,也是大呼小叫的,热闹非凡。

      可以说,露天放映电影是省军区一景,一到放电影时,有些小孩子就邀请外面的同学一同来看,也有些家属邀请闺蜜发小同事前来,还有的把住在市区的亲戚请来,在外面的人看来,那个时候的军区大院,不仅是军号声声,还能免费看上电影,真是羡慕的不得了。

      前些年,有部小说叫《军区大院》,后来还改编成了同名电影,我看了之后,与战友评论说,这部电影太文学化了,我在军区大院住了二十来年,我觉得更应该表现出来的,是大院里的烟火气息,这里有铿锵雄壮的队列口号,更多的还是歌声、欢笑声……

      大礼堂的片片记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温馨回忆。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守福:大礼堂的歌声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renshengganwu/1333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