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晴雯之死(随笔)

  • 作者:秋水翁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11-06 12:22:33
  • 被阅读0
  •   一

      此为《红楼梦》七十七回笔记。

      这一回先从一味药丸讲起。话说王熙凤已经病了很久,近来渐有康复之相,王夫人很关心她的病情,命人赶制“调经养荣丸。”然而翻拣了家里各处,居然找不到一只像样的人参。

      王夫人焦躁道:“用不着偏有,但用着了,再找不着!成日家我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拢一处,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撂。”

      按理说,王夫人那里是不缺少人参的。从小说整个情节来看,贾府根本不缺少这些,然而现在急需用时,却没有了,这说明贾府的确出现了很严重的经济问题。没有法子,王夫人只得去向贾母讨要,贾母倒是很多,但经过医生鉴定,都是些过期而失去功效的了。

      周瑞家的又拿进来,说:“这几样都各包号上名字了。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只是年代太陈。这东西比别的却不同,凭是怎么好的,只过一百年后,就自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糟朽烂木,也没有力量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倒不拘粗细,多少再换些新的才好。”

      这里的人参,喻为人生。从林黛玉进贾府时,就讲到一味药丸,叫“人参养荣丸”,好似在说,荣国府里一直需要有一些生命力强劲的人来支持着它的发展。而到现在贾府的大管家凤姐已经病了很久,贾府的现状更像一个生病的人一样:气血阻凝,更显衰弱之态。

      但是贾母却收藏了很多人参。贾母是这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她所经历的人生历程,是贾府一部鲜活的历史,她的社会阅历与人生智慧曾经使贾府一度繁荣昌盛,然而现在贾母老了,已经无力再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所以她的人生智慧,历经百年,已经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人世沧桑,早已物是人非。所以一切的东西都经不住时间的洗磨,百年之后的贾府,必将尘埃落定,烟云尽去。

      恰恰此时薛宝钗来了,她向王夫人说可以从她们薛家的商铺里取一些货真价实的人参来,这倒解决了王夫人的燃眉之急。在贾府出现困境的时候,薛家主动承诺送人参前来,这人参到底是救人,还是救助贾府,也许值得大家去思考。

      然而薛宝钗最后给没有给贾府人参?给了多少?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此时,人参的问题因为薛宝钗的出现,使王夫人焦躁的心略略平静了些。其实她所焦虑的并不是人参,而是大观园的抄捡结果。所以转过头来,她便询问周瑞家的:“前日园中搜检的事情,可得下落?”

      那周瑞家的怎样回复呢?

      周瑞家的是已和凤姐商议停妥,一字不隐,遂回明王夫人。王夫人吃了一惊。想到司棋系迎春丫头,乃系那边的人,只得令人去回邢氏。周瑞家的回道:“前日那边太太嗔着王善保家的多事,打了几个嘴巴子,如今他也装病在家,不肯出头了。况且又是他外孙女儿,自己打了嘴,他只好装个忘了,日久平服了再说。如今我们过去回时,恐怕又多心,倒像咱们多事似的。不如直把司棋带过去,一并连赃证与那边太太瞧了,不过打一顿配了人,再指个丫头来,岂不省事?如今白告诉去,那边太太再推三阻四的,又说:‘既这样,你太太就该料理,又来说什么呢?’岂不倒耽搁了?倘或那丫头瞅空儿寻了死,反不好了。如今看了两三天,都有些偷懒,倘一时不到,岂不倒弄出事来?”

      这一段话表面看好像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然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瑞家的心机。一方面,她懂王夫人的心思,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借司棋之事,让邢夫人出丑,而且这事还不能让邢夫人有还手的机会,所以她建议把事情做得干脆一点:直接把司棋逐出大观园,交给邢夫人那边处理。这主意实在是缺德而可恶!另一方面,虽然此事使邢夫人难堪,然而真正受到伤害的人却是司棋。在这一场家庭的政治斗争之中,司棋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在王夫人和周瑞家的看来,只要邢夫人受到了打压,司棋的死活似乎根本不重要了!这一群经历世故的老婆子拿起伦理道德的皮鞭,像衙役一样,抽打喝斥着大观园里一班年轻的生命。

      司棋离开大观园时,做了三件事,每一件都令人伤感痛心。

      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作主的。司棋见了这般,知不能免,因跪着哭道:“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有?”

      有时候想想现实中,如果要跟一个老大混江湖或者跟一个老板混职场,得看好这老板的能力和气魄,跟错一个老大,自己除了没有发展前途,反而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所以司棋的那句:“姑娘好狠心!”是对多年来服侍迎春,落得如此下场的一种悔恨,更是一种绝望。

      司棋无法,只得含泪给迎春磕头,和众人告别。又向迎春耳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这里体现了司棋的教养和人性的温暖,尽管自己马上要离开大观园了,尽管知道迎春如此冷漠和无情,但是临走时,她没有忘记主仆之间的感情,她仍然对迎春寄予一种期望。

      司棋因又哭告道:“婶子大娘们,好歹略徇个情儿:如今且歇一歇,让我到相好姊妹跟前辞一辞,也是这几年我们相好一场。”

      司棋在被驱逐时,向老婆子们求情,说希望给院子里的姐妹们告别,以报多年来相好一场的缘分。这说明司棋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丫环。

      司棋被逐的场景是令人悲伤的。在大观园第一场生死离别之中,可以让我们看到各种人性之间的对比。迎春的冷漠和无情;绣橘的深情与不舍;周瑞家的这一群老婆子的无情与卑微。

      看世间众生,似周瑞家的何其之多。从本质上看,他们的表面是一种冷漠和自私。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像她们一样,为了生存,为了利益,随着生命渐渐变老,就会关闭青春所拥有的那颗纯洁和善良的心,而代之以人性的扭曲,心灵将越来越暗淡,也越来越远离当时的初心。

      所以贾宝玉见司棋被驱逐后,说了一段经典的话:“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贾宝玉的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他指出了人随着生命的成长,心性发生了变化,年轻时心灵纯洁,天真无邪,所以是美好的。但当女人出嫁后,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时,就变得灰暗了,世俗了。其实看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社会是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像一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难免不被社会各种世俗的气息所左右,从而变得势利、庸俗、自私、贪婪、嫉妒……怎样在滚滚的红尘中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留住一些美好的生命元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二

      也许青春的生命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本身是矛盾和冲突的。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中国》里讲到一句话:“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

      所以当王夫人在驱逐晴雯、四儿、芳官的时候,尽管无情,但在成人的认知世界里,这是符合情理的。因为王夫人是站在伦理道德的所谓高度。她恐惧青春的变化,对大观园里一群年轻貌美女孩子产生了嫉恨,她在驱逐晴雯后说道:“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

      什么是人性的干净?王夫人表面上天天念佛,追求一种超脱,然而她哪里懂得佛的真谛。佛,求诸心里的一种解脱,其行为引导人们向善,而真正的善良应该是站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欣赏人、宽恕人,并尊重每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所以这样看来,王夫人的佛经念叨得多么虚伪。

      如果一个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却束缚人的自我成长,禁锢人的思想,这样的伦理道德本身是值得怀疑的。所以王夫人及这一群老婆子的行为,不是卫道,而是发泄自己嫉妒之情,是对青春生命的一种抹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里,集权统治下的意识形态全面左右着社会的一切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演变,已经背离了当初的思想内涵,而变成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三纲五常”的思想,讲阶级,讲规矩,大多禁锢人性,束缚人的自由成长。而晴雯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孩子,她的生命特征与林黛玉相似,——不但漂亮,而且个性鲜明。然而作为正统思想卫道夫的王夫人和那群老婆子看来,晴雯就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异类,所以晴雯成了怡红院第一个被逐出的人。

      王夫人不知道,在众多丫环之中,晴雯对贾宝玉是多么重要!

      我们读这本小说时,很容易看到贾宝玉与晴雯与众不同的关系,——贾宝玉对晴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包容。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贾宝玉一生最喜欢的女孩子是林黛玉。我们分析袭人和晴雯的时候,总会联系到薛宝钗和林黛玉,袭人周到与理性,与薛宝钗如出一辙;晴雯孤傲锋芒的性格,却与林黛玉极为相近。

      如果把贾宝玉的爱情用现实与浪漫来区分的话,他与袭人和薛宝钗之间,就是现实的;他与晴雯与林黛玉之间,就是浪漫的,因浪漫,便也唯美,便也值得年轻生命的向往和追求。然而唯美和浪漫的爱情,只会停留在理想之中,真正的爱情结局,不是离散于痛苦,就是死于现实的婚姻和欲望。

      而人在现实的欲望中,往往会变得嫉妒和世俗,甚至变得卑鄙和阴暗,所以当贾宝玉看到晴雯被逐后,内心一直怀疑袭人就是告密者。

      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

      贾宝玉的这一句话,也许正戳中了袭人的心里。小说只是借贾宝玉的口来让读者猜测袭人而已,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整本小说进行分析,从中看出真正的告密者是谁。就像薛宝钗扑蝶听取小红的秘密,却嫁祸于黛玉一样——人与人之间,表面看是看不到本性的。那些周道而理性的人,其实内心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心机呢。所以人世间唯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一是人心。

      三

      通过贾宝玉对袭人的怀疑,我们更可能看出他对晴雯是多么的不舍。所以当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探望晴雯的时候,那种深情的场面,常常令人潸然泪下。

      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睁,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呜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象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妻。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在小说里,贾宝玉有两次私自外出去探望自己的贴身丫环。一是在春节期间去袭人家,那是一种温馨和热闹的场景。而当他这一回到晴雯家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息:晴雯病蔫蔫地爬在床上,一领芦席子,乌黑的茶壶,油腥味的茶碗,咸涩的茶汤晴雯却喝出了甘露的味道……这些场景的描写,一方面说明了晴雯的生命如那油枯的灯,既孤独又凄凉,有一种无奈和绝望。

      另一方面,当贾宝玉的出现,晴雯忽然有了光彩,她“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可见她内心是多么的复杂!

      也许在她的意识里,早已经预见到自己时日不多,只求孤独地死去。然而没有想到,贾宝玉不计身份,不怕伦理的束缚跑来看她,这给她最后一段生命时光带来了一丝温暖和慰藉——此时的她,也许燃起了生的期望。

      然而在贾宝玉的眼里,眼前却是一种荒凉和悲戚。我想贾宝玉此时看晴雯喝茶,一定看得撕心裂肺——

      在大观园里,喝茶是一件高雅的事,是精致生活的象征,喝茶在怡红院首先是一种享受,其次才是解渴。所以在贾宝玉的眼里,茶具应该精美而讲究;茶叶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在热气的氤氲之下,茶叶徐徐展开,那是一种生命的释放;茶汤应该清澈透明,香气袭人,饮后回甘。然而此时晴雯叫他倒的茶却装在乌黑的茶壶里——我小时候,婆婆老把茶壶吊在灶门口上,煮一顿饭,那壶里的水就开了,倒出水来,常常还能见到水里浮着一层黑黑的草木灰。我想这里描写的乌黑的茶吊子,与我小时候见到的应该不差上下。

      饮茶的茶具呢,不是什么汝、成、定窑等的精美茶杯,而是一个带有油腥味道的土碗;而茶汤呢,却是绛红色的——红色的一种,却比红色更暗沉。

      至于咸涩的茶味,我没有品尝过,那滋味如何,此时晴雯可能感受更深。真正的喝茶是什么样子呢?记得有一年,我去南方出差,客户喜好喝功夫茶,期间谈到喝茶的动作:一闻,二品,三饮。也就是说,喝茶时先闻其香,再细细嘬其味,然后才一饮而尽。然而此时的晴雯是怎样的呢:“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这里一个“灌”字,把晴雯喝茶的急切动作描写得非常形象——那是一个久渴难耐的人。也许此时的贾宝玉看着晴雯伸长脖子,用力咽下去,耳边似乎还有“咕咚”的一声——生命从高贵走到低贱,似乎只是一刹那间的事。

      这样的场景,怎么不会在贾宝玉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憾呢?曾经多么高傲和不可一世的俏丫头,怎么会生活在这里?又怎么是这样一副样子?作者这样描写晴雯,与怡红院里的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能表现晴雯临死前的凄惨和悲凉。

      四

      所以贾宝玉此时的内心也是相当复杂的:“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一面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

      此时此刻,贾宝玉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她已经预见到晴雯的死期,所以这一句话,既是一种安慰,又似乎是一种离别的告白。

      晴雯也受到了鼓舞,她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完成了她对爱情的宿愿。

      晴雯拭泪,把那手用力拳回,搁在口边狠命一咬,只听“咯吱”一声,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咬下,拉了宝玉的手,将指甲搁在他手里。又回手扎挣着,连揪带脱,在被窝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绞小袄儿脱下,递给宝玉。不想虚弱透了的人,那里禁得这么抖搂,早喘成一处了。宝玉见他这般,已经会意,连忙解开外衣,将自己的袄儿褪下来,盖在他身上。却把这件穿上,不及扣钮子,只用外头衣裳掩了。

      这样的场景有一种悲壮感。晴雯与宝玉从来就没有做过越轨之事,然而今天却因小人的口舌,被驱逐出了大观园,她内心既悲痛,又有万般的不甘——既然伦理要将自己杀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着还剩下一段游丝之气,她要把爱表白出去——她咬断了自己精心保留的指甲,送给贾宝玉作为留念;她脱掉了自己的内衣,与贾宝玉进行了互换。

      晴雯的指甲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她生命的历程中,她一直视指甲如生命,而此时的她,断甲送情人,意味着她把自己一生托付给了面前的这个男人。

      而在人身体上,最贴身的东西便是内衣。古代称内衣为中衣,又称为“衷”,所以内衣一方面带有人的体温,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主人的内心世界,也许所谓的衷情,便是根据内衣而来的。《诗经.无衣》里有一句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表达了战友之间深厚的情感,而晴雯在这里与贾宝玉共衣,正表达“以身相许”的愿望。所以二人这一举动,既动情,又使人产生强烈的震动。——此时此刻,在晴雯和贾宝玉之间,虽然没有夫妻之实,然而彼此的身体上却已经有了对方的体温,有了对方的气息,不管时间如何流走,我也不管空间如何变化,纵然天荒地老、沧海桑田,你中依然有我,我中永存于你。所以即使此便我立即死去,大约死得也毫无遗憾了罢。

      然而很可笑的是,此时晴雯的嫂子进来了,这个女人在前情中已交待过:除了有几分姿色,两只眼儿水汪汪的,而且还妖妖调调,喜欢做出些风流勾当来。

      所以她一见贾宝玉,肯定双眼发直,喷得出火来。

      那媳妇儿点着头儿,笑道:“怨不得人家都说你有情有义儿的。”便一手拉了宝玉进里间来,笑道:“你要不叫我嚷,这也容易。你只是依我一件事。”说着,便自己坐在炕沿上,把宝玉拉在怀中,紧紧的将两条腿夹住。宝玉那里见过这个?心内早突突的跳起来了。急得满面红胀,身上乱战,又羞又愧又怕又恼,只说:“好姐姐,别闹。”那媳妇乜斜了眼儿,笑道:“呸,成日家听见你在女孩儿们身上做工夫,怎么今儿个就发起讪来了?”宝玉红了脸,笑道:“姐姐撒开手,有话咱们慢慢儿的说。外头有老妈妈听见,什么意思呢?”那媳妇那里肯放,笑道:“我早进来了,已经叫那老婆子去到园门口儿等着呢。我等什么儿似的,今日才等着你了!你要不依我,我就嚷起来,叫里头太太听见了,我看你怎么样?你这么个人,只这么大胆子儿。我刚才进来了好一会子,在窗下细听,屋里只你两个人,我只道有些个体己话儿。这么看起来,你们两个人竟还是各不相扰儿呢。我可不能象他那么傻。”说着,就要动手。

      作者借一个充满欲望的女人说出晴雯与宝玉之间纯洁的感情,似乎很有意味。晴雯已经病得不行,宝玉冒着风险前来探望,而晴雯的嫂子却在窗外偷听。一般偷听的心里,不是出自好奇就是窥探秘密,然而此时,这个女人却听到一段纯洁而真挚的表白,也许此时的她也有所感动——人间真有这样美好的情感!然而对于欲望强烈的人而言,越是感动,就越能激发她的欲望,所以她冲进屋里,根本不管晴雯的死活,只想发泄自己的欲望。那时那景又是多么地有趣:有女人不知羞耻的强迫;有贾宝玉羞愧又害怕地拒绝;又不能大声呼喊的尴尬,彼此之间的推搡、纠缠……既让人感到可悲,又令人可笑——一个被欲望左右的人,是多么地急切和痛苦啊!

      《红楼梦》写作的精妙处便在这里。在前情中,我们看晴雯与宝玉之间的生死离别,感叹于他们之间情感的深厚和纯洁,然而正当二人纠结于情深之时,作者却把悲伤和缓慢的情节转到了欢快之中。晴雯嫂子的出现,既带着一种滑稽之感,也充满着人性的不堪。作者这里诠释了什么是真情,什么是欲望——现实中,真情的人更容易受伤,而欲望之火却难以熄灭。

      五

      晴雯最终在遗憾与不平之中离开了人间。也许她已经获得了生命的解脱,却留给了贾宝玉一生的伤痛,也留给了读者一声叹息。

      也许作者写到晴雯之死时,一定怀着悲愤之情,从晴雯凄惨的喝茶到断甲换衣,可以看到纯洁的生命多么地脆弱。现实的所谓道德和欲望,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使整个人间的空气显得那样沉闷和压抑——在浑浊的空气里,纯洁生命只能被迫地颠沛流离,要么变得世俗,要么死去……

      ——芸芸众生的世界,一切是那样的肮脏和无奈!

      2022年11月4日金犀庭苑

    【审核人:站长】

        标题:晴雯之死(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4659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