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0-30 11:55:28
  • 被阅读0
  •   陈礼贤

      墨守成规

      《宋微子世家》载:春秋时期,宋、楚两国之间爆发泓水之战,由于宋襄公不采纳目夷的建议,错失出战良机,最终导致宋国惨败。具体情况如下:

      十三年夏,宋伐郑……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夏天,宋国讨伐郑国。秋天,楚国为援救郑国而讨伐宋国。襄公要出战,公子子鱼(目夷)进谏说:“天抛弃商(宋为商之后裔)很久了,不可以战。”襄公不听劝,冬天,十一月,襄公在泓水与楚成王作战。楚军正在渡河的时候,目夷提醒襄公抓住这一大好战机:“彼众我寡,要趁他们渡河时攻打他们。”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攻打它呢?不去理会。等到楚军渡完河还未排列成阵势时,目夷认为战机还在,又建议:“可以攻打了。”襄公却说:“等他们排好阵势再打。”直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宋军才出战。结果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阵势的敌人。”目夷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说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真按您说的做,就当奴隶服侍别人算了,何必还打仗呢?”十四年(前637年)夏天,襄公终于死于泓水之战时的腿伤,儿子成公王臣即位。

      《淮阴侯列传》载:公元前204年,汉军将领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人马,准备东出井陉口袭击赵国。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陈馀(赵军统帅)献计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井陉地方,道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军队迤逦数百里,运送粮草食物的队伍势必远远地落到后边。您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我走隐蔽小路去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不与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此时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如此,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李左车的建议极好,如果陈馀听他的,韩信肯定大败。然而成安君陈馀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书生,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搞欺骗施诡计,他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的话,就可以包围它,兵力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同他决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现在,像这样的来犯之敌,我们都回避不给予打击,日后再来更强大的敌人,又怎么对付呢?再说,如果这回不打,诸侯们会认为我胆怯,恐怕以后会轻易地来欺负我们了。”这就是他不听李左车的原因。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韩信这样的战神做事滴水不漏,他派间谍去打探,看陈馀怎么行动,间谍回来报告,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韩信大喜,率军长驱直下。结果,这一战,陈馀死,赵王歇被擒。

      这一对“双胞胎”的相同之处是,第一,两人都墨守成规,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通。宋襄公一定要等敌军排好了阵势才出战,陈馀也是照章行事,兵书上怎么说,他怎么做。他们的行为,让人想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那类愚蠢可笑的故事;第二,两人都自信高傲,呆板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第三,两人都有一套好听却不管用的说辞,宋襄公说,“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陈馀说,“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听来都很堂皇,实则都是纸上谈兵,书生气十足,能听不能用;第四,两人的结局相同,不仅大败,还都死了,一个死于泓水之战时的腿伤,一个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法,败后被斩杀于泜水。

      有人或许要问:宋襄公怎么那样愚蠢啊?他真是那样的人吗?实际上,作为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位国君,襄公还是有些作为的,他曾主动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因目夷逃走未成),还替齐国平定内乱,一度还图谋称霸。那他为什么那样指挥军队作战?不是自寻死路么?--其实,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得介绍一下:古代,特别是西周以来,出兵作战,都以伸张仁义、讨伐邪恶为名。宋襄公固守当时盛行的兵法--《司马法》,遵循“治兵以礼”的军事思想,墨守于战争中的所谓道德法则。在泓水之战中,襄公固守仁义之兵的行事规则,他认为:“敌军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他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很多人都有的。那什么是仁义之师、礼义之兵呢?简单说,就是在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以用偏师出战为高贵,以用诈谋作战为低贱),“结日定地,各据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那个时代密集大方阵作战的产物。既然如此,那宋军大败后,为什么宋人都埋怨襄公呢?原因也很简单:春秋争霸战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西周以来以“成列成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那种“结日定地,各据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的作战方式,在当下已经过时了,当下的情况是,武器装备日趋精良,车阵战法不断发展,两军交战时,提倡“先发制人”了: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事实也证明,仁义无法战胜刀枪,没有雄厚军事实力,不讲战略战术,任何在强敌面前空谈道义的做法都只会落得失败的下场。因此,春秋末期,《司马法》渐被《孙子兵法》取代,“以礼治兵”的思想逐渐式微。但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还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陈旧的兵法教条,结果招致悲惨的失败,不怨他怨谁呢。

      那么,这对“双胞胎”的不同处也就明白了。宋襄公上文已经说了,现在只看陈馀,他作为大将,自以为是,不仅不听他人建议,还轻视敌人、鄙视采用计谋,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生活的年代,比宋襄公晚400年,是战国末期了,此时合纵连横,明里暗里,策士们已经玩出了各种各样的计谋,以计谋取胜的战例数不胜数,可他竟然还像生活在几百年前,作战还照书行事,这是比宋襄公还要愚蠢啊。还有,战争的结果也有不同,楚宋泓水之战,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国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而陈馀死、赵王被擒,则刘氏集团统一全国的步伐向前迈进了一步。

      “因而立之”

      《陈涉世家》载:(陈胜)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

      陈胜起事不久,命令陈县人武臣跟张耳、陈馀去攻占原来赵国的辖地。武臣到达邯郸,在张耳、陈馀的劝说下,自立为赵王,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召骚任左、右丞相。派人回报陈王,陈王听了大发雷霆,把武臣等人的家属逮捕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上柱国蔡赐说:“秦王朝还没有灭亡就杀了武臣等人的家属,这等于又树立了一个像秦国一样强大的敌人。不如就依了他,立他为王。”陈王听从,遂派使者前往赵国去祝贺,同时把武臣等人的家属迁移到宫中软禁起来,又封张耳的儿子张敖做成都君,催促赵国的军队速速进军函谷关。

      《淮阴侯列传》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之后,就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当时,汉王刘邦他们正被楚军紧紧地围困在荥阳,一看韩信派人送来的书信,不由勃然大怒,骂道:“你老子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老子,你却在那儿自立为王!……”按刘邦的意思,下边肯定还会说,我将把你个天杀的如何如何,但旁边的张良、陈平连忙暗中踩了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低声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善待他,让他镇守好齐国。不然的话可能发生变乱。”汉王一听立即醒悟过来,又改口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个真王嘛,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军队去攻打楚军。

      这是一对相似程度很高的“双胞胎”。第一,武臣、韩信都是被派到外地领兵作战时,先自立为王,然后派人回报的。武臣“自立为王”之事,上文已有明确交代,不说,韩信立王一事,据上文看,似是先来请求、然后册立,但《樊郦滕灌列传》说,“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羽本纪》说,“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陈丞相世家》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司马迁写《史记》往往采用互见法,他在多处提到此事,清楚地告诉我们,刘邦在荥阳被楚军围困时,韩信就是要趁灭齐之机,自立为齐王,之所以还派使者请示刘邦,无非就是使自立的齐王更加名正言顺。第二,陈胜和刘邦都不愿意,“陈王怒”,“汉王大怒”,都是大发雷霆。因为,对方分明是要挟,而且还先斩后奏。第三,都在别人的劝说下,不得不同意。因为都是无可奈何,陈王那边,如果不同意,则是“又生一秦”,汉王这边,不立则“变生”,故“不如因而立之”。第四,陈王“遣使者贺赵”、汉王“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之后,都提出要求,陈王那边,“趣赵兵,亟入关”,汉王这边,“征其兵击楚”。

      不同之处:一是,从当时的处境看,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又被项羽大军围困在荥阳,部队缺少粮食,士气低落,处境艰难,所以刘邦说“旦暮望若来佐我”。而陈胜的情况没有交代,意味着他的处境还过得去;二是,陈王把武臣的家人作为人质,先是“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后来立武臣为赵王后,又“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刘邦这边没有这样的事(《史记》没有交代韩信家人的情况);三是,两人都在别人的劝说下封对方为王,但一个简单,一个颇为曲折。陈王那边,柱国劝他:“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这是劝说,也是叙述,没有什么波澜,很平常。而汉王这边,几个人物的言行却是极有意思: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这里有很好的细节描写:蹑足、附耳低语,写谋臣张良、陈平反应迅捷、动作机敏,画面感很强,如在目前;悟、复骂,写刘邦反应敏捷、转圜自然,外人几难察觉,同时也表现了他的个性和流氓无赖的习气。

      “鄙贱之人”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请辞去。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蔺相如因为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依靠嘴皮子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他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他进一步扬言说,“我如果碰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就躲着,不愿意跟廉颇碰面。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称病,以免在朝堂上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有一天,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赶紧掉转车子回避。蔺相如的门客们感到羞耻,请求辞去。蔺相如说:“像秦王那样有威势的,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还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俩相斗,就如同两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一听,原来如此,深感惭愧,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浅薄的人,没想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魏世家》: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李克从魏文侯那儿出来,顺道去翟璜家中拜访。翟璜问:“听说今天君主召见先生去商讨宰相人选的事,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子(魏文侯的弟弟)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说:“就凭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去治理。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以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俸禄千钟,十分之九都用在招揽人才上,只有十分之一用在自己家里,因此他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位贤者,国君都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只是把他们当作臣子。您怎么能跟魏成子比呢?”翟璜怅然若失地向李克拜谢说:“我翟璜是个粗陋浅薄的人,刚才的话说得很不得当,我心甘情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这一对“双胞胎”,都是大臣,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一,都与同僚比功劳,认为自己功劳最大,对方不如自己;二,都因对方居于上位而愤愤不平,一个说“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一个说,“我见相如,必辱之”,都极不服气;三,可贵的是,两人都能知错,并且知错即改,一个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一个负荆请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从这一点看,两人都是性格爽快、明白事理的人。只是,廉颇的自省自罚,文中写得更为充分一些;四,在写法上,赵国那边,廉颇、蔺相如两个当事人都出场了,都说了话,魏国这边,当事人魏成子,没有出场,他的事,都是李克代为陈述,这样,双方的矛盾冲突淡化了,人物性格也显出不同。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石榴

        标题: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450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