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中学作文
文章内容页

乡土记忆之毛底鞋

  • 作者:黔西南州 袁定鸿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1-04 21:22:23
  • 被阅读0
  •   好久没有接到舅爷的电话了。

      当我打开鞋柜准备清理灰尘时,竟翻到一双搁置了近十年的毛底鞋,这才想起我的舅爷来。

      毛底鞋是邻省的舅爷送的。其实我与舅爷并非真正的亲戚。只是当年他代表农业局到我镇推销化肥,我们一起喝酒,他问我夫人姓啥,我说姓王。他说:“我也姓王,足下并没有姐妹,就与你们认作姊妹吧。”就这样,我们就有了多年的来往。直至有一天,我到舅爷的乡下,看到家神分明写着“黄”姓,才明白他与我夫人的姓是不同的,后来有人解释说,壮族一般黄王不分,读的是一个音,我才真正地释然。壮族,一般称舅为舅爷,因此,我就依着孩子的名份,称他为舅爷了。

      一次去到舅爷家,临返回,他送了我一双灯草绒的毛底鞋。当时虽想婉拒,但最终还是笑纳。

      这双毛底鞋之所以一直放在柜里,是因为不敢穿着向外人展示,怕别人笑我土。确实,在当今,这样的鞋子已然绝迹了。而我之所以一直没有把这双毛底鞋抛弃,是因为我很明白,毛底鞋从手工制作到成型,其工序是很复杂的,它里面包含着制作人的太多的艰辛。

      要加工成一双毛底鞋,先是要学会剪鞋样。鞋样分两种:鞋底和鞋面。鞋底的鞋样是用笋壳做的。在农村,竹子分好几种:金竹、慈竹和拐蛮竹。金竹笋壳太小,慈竹笋壳太脆,都无法做成鞋样,而只有拐蛮竹的笋壳,很有韧性,就是用手撕也很难撕开,所以,多数的鞋样,都是用拐蛮竹的笋壳做的。但是,在农村,拐蛮竹极少见,因此要拾到它的笋壳来做鞋样,有时要跑好几个寨子,且一年只有一季。所以,光是想想能找到做鞋样的笋壳,就颇费周折,很是不易。

      从竹子上掉下的笋壳是圆筒形的,需要把它展平,其办法是先在笋壳上喷一些水,再拉着外沿慢慢地向外抻,待外伸的部分基本不再回缩,就可以用一块较重的平石压上一天,次日就可以用它剪鞋样。

      前鞋样根据不同年龄的脚的大小去设计,也可以借别人的鞋校依样画葫芦,但人的脚底大小不同,聪慧的让就会把鞋样放一放或收一收。

      鞋样剪成,就开始做鞋底。做鞋底前,先要挖来魔芋,把魔芋放在老青杠树壳内,老青杠壳内全菱形的锯齿。用手按实魔芋后,不停地将魔芋向内外拉推,待它成了粉末,就用水熬成糊状。然后找来一些破碎的布片,依着鞋样把一层层布片用魔芋粘上,直至粘到约一厘米厚,就成了毛底鞋鞋底。一般来说,鞋底的内外层都是白布,这样看起来漂亮得多。

      毛底鞋鞋底的雏形虽然做成,但并非马上可以做成一双鞋,而是要去找来一大堆生麻秆,用小刀把麻皮剥下,待麻皮晒干后搓成麻线,然后将麻线放在拌有柴灰的水里煮上几小时,直到麻线变白后,就用麻线来纳鞋底。

      纳鞋底可是个苦差事。那就是用一根大针穿上麻线,然后一针又一针地把鞋底的无数层布对穿,由于鞋底厚,右手就要戴上顶针。顶针是一种箍形的半寸宽铁环,环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凹形圆孔,但孔其实并没有对穿,有很厚的一层作底。纳鞋人每扎一针都要用顶针狠劲地抵,直到大针对穿到鞋底的另一面。如此反反复复,每一只鞋底要纳完,得扎上几百针,需要熬上两个夜晚才算完成。有时不小心,大针从顶针上滑落,就会扎伤手。但完成后的鞋底的针脚,就像天上的星星整齐而密集地散布着,煞是好看。

      鞋底纳完后,才开始做鞋面,鞋面是用稍软的纸壳做成的,样式有些像面具,男式前端呈三角,女式前端呈圆角,然后依鞋面样缝一层粗布,再垫一层用魔芋粘厚的布壳,最后才加一层灯芯绒或者线尼,再把鞋面外延绕圈缝六条线条;内沿口则用同色布条镶边。做好这几道工序,零部件算是完成。

      接着是上鞋子。上鞋子就是把鞋底与鞋面按外沿口对接起来,分别选四个点用线暂时钉好,然后用粗麻线从内侧开始,一针一针地绕外沿钉实,一双崭新的毛底鞋算是做成。

      做这么一双毛底鞋,手巧的要三四天,手拙的要一个周。因此,给谁做一双毛底鞋,受益者都感觉无上的荣光。在抗日战争影视剧里,百姓用一个提篮提着几双毛底赠送给即将远离的军人片段。不懂的觉得太土也无意义,懂的人往往会热泪盈眶。因那几双毛底鞋,不仅可能是百姓东拼西凑借来的布片,而且还煎熬了无数的日日夜夜,里面凝聚着多少的鱼水情深,在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里,仍然撞击着无数的灵魂。

      在现今这个追求新潮的岁月里,舅爷送我的毛底鞋虽然无法穿出去现世,但我仍然想保存,用以教育越来越幸福的子子孙孙。

      (编辑:黔州)

    【审核人:站长】

        标题:乡土记忆之毛底鞋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zhongxuezuowen/4701.html

        赞一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