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英语作文
文章内容页

史红雨先生律诗赏析(十七)

  • 作者:皋南抱朴子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3-08 21:05:01
  • 被阅读0
  •   (65),短歌行(一三八)

      劲节思君子,虚心应世人。

      竹风吹大地,无处不逢春。

      咏物好诗!首联“劲节思君子,虚心应世人”,对仗工整,是一幅好对联。上句“劲节”,本意是指翠竹之节,可以引申为品德高尚者的骨气和节操。“虚心”本也是写竹子,这里则用其比喻义,是指虚心的君子。这两个比喻句都是写竹喻人的佳句。正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就是气节;像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辽东帽”“常山舌”“苏武节”就是历代仁人志士的气节;像的《囚歌》“为人所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所进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躯怎么能由狗的洞子爬出!”的作者叶挺就是有气节的人!像“为革命砍头好像风吹帽”的韩英那样的人,就是有气节。讲气节,就是要向这些古代的仁人志士看齐,就是要向现当代这些革命志士看齐!诗人以翠竹之节喻人的志气节操,把很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这就是文学性,这就是典型性!第二句“虚心应世人”,这里的“应”,是“应对”是“待人接物”,就是说,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就总会虚心待人。当然上面也说过,这也是以翠竹的“虚心”来比喻仁人志士的“虚心”。这一联的第一句是指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以气节示人,第二句是说在待人接物这一般性问题上也要虚心待人。这样就双管齐下,从本体到喻体,从大处到细节,无所不包,都说全了,说透了。第二联“竹风吹大地,无处不逢春”,这里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对于“竹风”的理解。作者此处用的“竹风”,不是其本意,而是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那就是说,像竹子一样的有气节和和虚怀若谷的风度的人已经遍及神州大地。如果世人都有像竹子那样的风格和气节的话,那样的社会岂不是“无处不逢春”的太平盛世了?那么“竹风”又是什么样的“风格”呢?“春”又是什么样的社会景象呢?那就是首联已经揭示了的在大事上要“有气节”,在待人接物的一般性问题上要“能虚心”。

      诗人在这首诗里,托物言志,借赞竹子的“虚心”“有节”,实际上就是在赞美虚心有节的人,实际上就是在教育大家要做一个虚心有节的人!更进一步的是在赞美充斥我们这个时代和国度的如竹之风,如春之妙的精神世界。咏物诗所贵在于有所寄寓,本诗明是写竹,实是喻人,是一首很有寄寓性的好诗。寥寥四句,微言大义,好诗!

      (66),短歌行(一四一)

      磨炼方成器,耕耘自见功。

      十年吟不止,可唱大江东。

      见道好诗!首联“磨炼方成器,耕耘自见功”,这是一幅好对子。上句“磨炼方成器”有典,据说李白少时读书不甚用功,出门游历,见一老妇磨一铁杵,李白问她磨杵何用?老妇人对他说要磨作绣花针。李白又问:如此铁杵何日方能磨成绣花针?老妇答:功夫到自然成。李白领悟了其中道理,回家就下功夫努力读书,后来成为名满天下,功垂后世的诗仙。当然磨杵,只要功夫下足,终究是可以磨成绣花针的;但正如袁枚所说,磨磗则不能磨成绣花针。二者的分野在于先天的质地不同。第二句“耕耘自见功”,这是以农事为喻,说明久久为功的道理。诗重赋比兴,这一联就全篇来说既是兴也是比。所谓兴,即是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咏之题,这个所咏之题就是后一联所说的学人做学问。说首联用比,即是说诗人是在首联里用了铁杵磨成针和长期耕耘久必见功这两件事来比喻做学问亦是如此的道理。这兴和比都是为后一联谈做学问作铺垫。第二联在首联充分说理的基础上引出所咏之题“十年吟不止,可唱大江东”,这“十年吟不止”,就是读书首先要得把功夫做足,“可唱大江东”,即是说,在读书有成后,你甚至就会像唱“大江东去”的苏轼一样,成为名震千古的大诗人、大学问家。这一联以上联的比兴为依托,说明做学问只要能做到像老妇铁杵磨针和农民种地一样,就自然会像李白和苏轼一样把学问做好的道理。用兴和比,深入浅出的说明只有用功读书才能做好学问的道理,这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用“可唱大江东”这件事来指代苏轼,用“大江东”来指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学业的成功,这种借代格的成功运用,也是本诗的又一艺术特色。好诗大赞!

      (67),短歌行(一五八)

      春波临晋帖,夜雨和唐诗。

      骚客多文雅,甘辛又怎知?

      这是一首取喻说理诗。首联“春波临晋帖,夜雨和唐诗”,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妙对。上句“春波临晋帖”,是有典的。“晋帖”,应该是指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主要还是指王羲之的帖。因为王羲之是东晋人,是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被书法界尊为“书圣”,书家中无出其右者。据说,王羲之相亲时曾留有一个“坦腹东床”的故事。说的是东晋太尉郗鉴为女儿郗璿选婿的故事。郗鉴和女儿郗璿及郗鉴的两个儿子都是了不起的大书法家。在郗璿选婿时,一似冥冥中自有天意,选中了坦腹东床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后来这王羲之和他的小儿子王献之也都成了名盖当世的书法家。史称“二王”。有一天,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呈给父亲点评,王羲之拿过来,一言不发,只在这“大”字下加了一点,让他拿给他母亲郗睿(王羲之的夫人)看,而他的母亲郗璿接过儿子的书帖,端详了一番(有材料说是“她看了三天”)后,喃喃细语:“只这个“太”字上的一点写得见功夫”。这一句话说得王献之满脸飞红,知道自己和父亲的书法在艺术上的差距之大。王献之又问母亲,自己何时才能赶上父亲的水平?他母亲指了指院子里注满水的十八口大缸说:“你用完这十八缸水磨墨,把墨写完了大概也就差不多了”。因此留下了“磨墨千缸水,一点像羲之”的佳话。由此可见这“春波临晋帖”所需要的功夫和毅力都是十分惊人的。下句“夜雨和唐诗”,“和”,是动词,是“和诗”,是“和作”。“和”字读hè,在句子的语言环境里的意思就是“读”,就是“写”。这就是说,在夜雨连绵之夜,正是读诗,写诗的好时候。这一联的意思是,要写出一笔好字,要写得一手好诗词,要干好一份大事业,就非下苦功夫不可。这一联的两句诗,语言锤炼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一字不易,也可以说它已近乎名句,十分精彩!第二联上句“骚客多文雅”,这是写表象,写气度,写外在;下句“辛甘又怎知”是反诘,这是写精神层面,是写功夫,是写内在,。“辛甘”是偏义复词,着眼点偏在“辛”字上。其义是说,你所看到的诗人书家舞文弄墨时是那么的文雅,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自信,那么的有成就感;可是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他们所付出的辛苦又有多少人知道啊!这就强调了要想有一份收获就要付出十分努力的道理。这一联诗人由表及里,从两个层面揭示了首联的内涵;末句的反诘句尤其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也正应了清代大诗话家袁枚所说,“不耽佳句好吟诗”!这就是说,写诗如果不求佳句的话,那就不是难事了。换言之,也就是说,诗好写,但难得者是得佳句。他又说:诗里如无佳句,就算写得很工稳,也不过就像“三馆楷书,虽极工稳,但欲求一字之活,至死不能”!可见诗得佳句之难之重要。史公这首诗之所以说是一首好诗,一是语言精彩,句句近乎佳句!二是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给人以哲理之思。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十六个字,但却使人感觉到其分量有一般人的不堪承受之重!好诗,大赞!

      (68),短歌行(一二九)

      杜门闲客散,开卷古人来。

      少做虚情事,习贤炼大才。

      见道好诗!首句“杜门闲客散”,是“杜门于闲客散”去之后,这是为了合律而用的倒装句式。连“闲客”散后才闭门,这正说明诗人是十分好客的,毫无慢客之心。此句也可以理解为于“闲客”散后就抓紧时间“闭门”读书,这同时说明主人读书具有钉子精神,具有古人读书的“三余”精神,读书是如饥似渴的。“杜门”,原是八卦阵图中的用语,八卦阵有八个门。分别唤作:生,伤,景,休,死,开,惊,杜。其中生门,景门,开门,休门吉,其余四门皆凶。一般按八卦八门打阵者当从吉门入,从凶门出,方合趋吉避凶之法。史公用于此处的“杜门”,作名词时,即紧闭的门;作动词时,即是关门。第二句“开卷古人来”,“开卷”就是读书。从“开卷古人来”这句诗来看,诗人经常读的都是古圣贤之书。读着这些古人写的经典书籍,就好似打开了一扇大门,把古圣贤们请进来,我们读书就是在与这些高尚的古人对话。这首联诗人通过这样一副对仗句,说明晚间客散后正是读书的好时光,读书人应当闭门苦读。诗人的绝句之法,一般都是首联以对联出之,微言大义,境界全出;而后在第二联中常常对首联进行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把首联的未尽之意尽数伸足。这首诗也是这样。次联“少做虛情事,习贤炼大才”!这就是说,读书人要少做哪些花里胡哨的无用功,要多多的实实在在的多向古圣贤们学习和求教,尽力汲取他们在我国煌煌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斗争中锤炼自己,在矛盾中淬炼自己,在生活中磨炼自己,“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审核人:站长】

        标题:史红雨先生律诗赏析(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xiaoyuanaiqingwenzhang/5781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