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最适合在更有宽度的视野里去感受,不是借助于工具,那必须放开想象力。我还是喜欢用脚步去一尺一寸地去丈量,丈量风光里的每一个点,就像徐霞客那样,把自己埋进风景里。 一
我就是在清晨的第一缕光中走进呼和浩特市的(内蒙人都习惯称呼市),于我来说,这是一段崭新的旅程。
办理好酒店入住手续,快速冲了一个澡,在酒店附近的餐馆吃了一碗当地特色面食,我就把自己交给了这个边塞之城。
万里晴空,镶着薄薄的云彩,21度的天气,刚刚好,空气清新得不像在都市,这让我肺腑舒适,头脑清醒,脚步轻盈。
网约车很快停在我身边,我像一个知悉呼市的人一样上了车。途中,没有城市惯有的堵车,与司机东一句西一句闲聊,一路畅通,就来到了内蒙古愽物馆。
内蒙古博物馆主体是一幢雄伟的白色建筑,楼顶是青绿色,犹如一个大草原,上面塑有蒙古民族崇拜的白色骏马图,骏马前蹄凌空,迎风奔驰。这座高贵优雅的建筑,无愧自治区首府地标性建筑。
愽物馆不收门票,要提前网上预约。我以为自己来得早,没想到博物馆外面超长的队伍,已经排到下面广场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随人群一点一点向前移动,刷身份证,过安检,进馆。没错,这里需要安检。
恢宏壮观的愽物馆,一楼未设供参观的展厅,二楼以上为可参观展厅。二楼展厅以“远古世界”,“亮丽内蒙古”,“飞天神州”为主题,三楼展厅以“闪融汇聚”,“北疆桦歌”,“解放之路”为主题,四楼展厅以“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为主题。九大展厅与展厅之间既独立又相通。每个展厅里又有数个模块,各种各样的展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让人目不暇接。哪个展厅我都不想错过,抱定主意,一个一个展厅逛。 二
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但凡是马背上驰骋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都曾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有过丰富多彩的过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共进,相互撞击与互补,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形态在这里完美结合,铸就了既有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争,也有和平共处其乐融融的场景。虽然岁月变迁,朝代更替,但是他们世代守护这片美丽家园的心不变。
这片北国之城,随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有奔腾的黄河水滋养,有苍龙一样的阴山庇佑。可以千里走单骑,可以悠然伴羊群;可以纵歌牧白云,可以起舞迎宾朋;可以酌酒论英雄,可以煮茶共星河。
从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来看:有鄂尔多斯出土的匈奴王鹰形纯黄金王冠头饰,有乌兰察布市出土的鲜卑贵族使用过的金步摇,有呼和浩特市出土的精品彩陶及皇家葬品,有赤峰市出土的东胡民族遗物青铜短剑、双鱼龙纹银盘、波斯银壶等。
以时间轴来看,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各有其独特。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出土的石器、伊盟萨拉乌苏河套人及呼盟扎赉诺尔人的化石和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著名的红山文化的玉器、阿拉善遗址的骨器,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内蒙古素有“化石之乡”之称。化石,是通往远古的钥匙,是地球的生命史。如果说地层的一层层记录是日记本的翻页,那么化石就是穿插其中的文字和图片。化石见证了生物漫长的进化历程、演绎了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奇迹。恐龙蛋化石,当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馆宝之一。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吸引着人人啧啧惊叹;禽龙、剑龙、甲龙、蜥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从二十五亿年前到一百万年前,皆有收藏。这些沉睡了亿万年的石头,默默地向所有人传递着远古时候这片土地的密码。倘若没有这些神形兼具的化石,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岁月是多么无情而有情的猎手。
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又最多。蒙古族一生与马相惜相知,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马鞍具、佩刀、让人仿佛看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豪放不羁的蒙古人,能歌善舞的蒙古人,酒在他们的血液里流动,在他们的眉眼里生长。展品中各种各样的酒具,就其材质来说,以皮质的,陶瓷的、银质的为最多,而其款式之多简直超出我的认知。他们的那些头饰、服饰,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这么多鲜艳的色彩汇聚在一件服饰上,却如此和谐,真的难以想像。这些头饰服饰的做工之精致之细腻,看得我眼眩,看得我嘴笨,不知怎么来形容这些物件的华美。
居然在这里还看到了以名贵矿物原料绘就的《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仍然色彩绮丽,纹理清晰,美艳动人。
偌大的展厅,看不完的精美展品、看不够的绝世展品,让我眼花缭乱目惊口呆,让我沉迷其中折射的岁月痕迹,让我看到这片土地的灿烂辉煌,也让我惭愧自己的知识浅薄。 三
从馆里出来,已经快午后三点了,这大大超出了我预计的时间,我甚至不知道肚子饿,忘记了吃午饭,也顾不得再花时间去吃饭,喝了一罐酸奶,直接打车到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这里也是网上预约,免票入场。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也称绥远将军衙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将军府。
将军衙署坐落在市中心,衙署建筑整体布局方方正正,被青砖围墙所围,四面临街。相对于博物馆的热闹非凡,这里清静多了,是繁华闹市中的幽静。将军衙署门外有块巨大的大青砖砌成的一字形照壁,照壁上方镶嵌有“屏藩朔漠”四字匾额,旁边注明该匾由第七十一任绥远城将军克蒙额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亲笔题写,意为要像屏障、藩篱一样保卫北部边疆。
正门门匾五个鎏金大字“漠南第一府”,旁侧是与真人等高的两位手持长矛的守门大将。衙署建筑为明清风格,青砖灰瓦,古朴幽香,分办公区与生活区,共五进院落,院内长约五米的青砖照壁上刻着金色的“绥远城将军府”几个大字。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建筑,自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绥远城建城至今,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有九十六任将军在此任职,在此共商家国大事,共谋边塞安危。多数院落里面的房间不知什么原因,未开放,只能从雕花的窗看过去。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展厅大门敞开,里面没有工作人员与讲解员,游客自行参观。露天放在院里的一口巨大铁锅引起了我的注意,说它巨大,是我觉得该铁锅足以容两个人泡沐,当然这么说有些不敬。铁锅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很完整,锅的腰身部刻满了蒙语,有标示注明“清-铁锅”。这口锅,也曾热气腾腾饭菜飘香,填饱了多少将士的胃?有些不解,这样的文物为何放在露天呢?
将军衙署古建筑群,作为该地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是呼和浩特近现代史的直接见证者。它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载着边塞这片土地浩浩荡荡的岁月烽烟,珍藏着一任又一任将军的情感记忆,埋藏着呼和浩特凝固的历史脉络。作为漠南第一府,衙署见证着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创造美好生活的峥嵘岁月,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安静地走着,安静地拍照,好像也感染了院落的安静。还是那样的建筑布局,还是那些青砖灰瓦,连门环都好像还有温度,尘封的历史,尘封的故事,尘封的岁月,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变。是谁还在聆听大将军高韬的雄言壮语,是谁还在昼夜权衡大漠边关烽火情?也许,只有院里一棵又一棵古老斑驳的大树。历经岁月的狼烟,这些树,依然苍翠欲滴。 四
挥别将军府,来到内蒙古大召寺。大召寺门外是个广场,这里热闹非凡,堪比市集,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各种民族风格的服饰,尽情地拍照、游玩。广场上有一高大的藏汉结合式牌匾,上悬“九边第一泉”。相传,清代,康熙皇帝率军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远近闻名,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之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洲、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
寺院建筑物现存有山门、过殿、经堂及佛殿等,经堂和佛殿紧紧相连在一起,可通称为大殿。分东、中、西三路,中间一路为主体建筑,里面有很多个小院落,相互穿插。这样殿那样殿,我记不住名字,也不必刻意记住。反正都是雕梁画栋起祥云,飞鸟神兽祈福瑞。反正都是供奉的菩萨与神灵,庄严又肃穆,气度不凡。
唐卡,壁画,纹饰,法器,室内每一样器物都美轮美奂。有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珍珠八宝宫灯,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有明清两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每一样物品都是奢华般的存在,每一样物品都是艺术珍品,每一样物品对我这个俗人来说,都具有莫名的高度神密感。面对这些具有神性与灵性的圣物,我静静地观望着,不敢有半点不逊。
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寺的三绝。
银佛,即供奉在最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呈坐姿,却高近三米,全身由三万两纯银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大召寺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十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双龙盘旋起舞,其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壁画,是大召寺的另一特色。大召壁画全采用天然的各种宝石颜色绘制,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明丽,精美绝伦。壁画内容丰富,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等六界的种种景象。壁画题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其画面既独立成卷,又整体连贯,一幅幅恢宏的画卷,蔚为壮观,引人注目,古人高超的绘画水平,让我等俗人惊掉下巴。
多嚣张的人进到殿里,都变得安静,变得虔诚。很多人每进一个殿,都会虔城下跪,静默如泥,一次又一次参拜菩萨,祈福许愿。我也免不了俗,随着人们一次一次转动转经筒,仰视着慈眉善目的菩萨,双手合十,为家人祈福,为岁月祈安。 五
大召西侧就是著名的塞上老街。老街的街口是一个巨大的牌楼,“明清遗韵”几个大字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的古老。老街其实不老,只有一条街道是明清时的,其余街道都是市政府重新修缮,就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如今这些土墙房,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
守着大召这座香火缭缭的寺院,老街从来不缺人气,古玩、民俗、百货、土产、文创以及手工等商店,这里应有尽有。那些如雷贯耳的老字号,像是蒙和轩、瑞昌号、隆盛泰、蒙荣、皮草堂啊什么的,街上随处可见。更多小商品,其实在别的旅游城市也有,在老街游购,更多的是为了体味那里浓浓的蒙古“味”。从蒙古刀、弓箭、银杯、木碗这样的工艺品,到皮夹子、皮拖鞋、藏银首饰这样的日常用品,再到风干牛肉、马奶酒这样的美味佳肴,只要能够想到的,这里就一定有。
有一种羊毛烙铁画,是用老铁在动物皮毛上绘制的。画的主题都是蒙族的传统故事,很有特色。如果你想买的话,还有很多店家是在老街上现场作画,亲眼见证艺术品诞生,很惊艳,是不是?
而我,特别喜欢的是手工牛皮坊,大大小小的壁上装饰画,各种案头摆件,各式笔桶,各种各样的男女式包包。就包包款式来说,你能想到的所有几何图形,这里都有。重点是每个包包上面的图案都是手工完成,每个包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除了塞上老街,宽巷子应该是呼市另一处热闹。不是宽窄巷子喔,相比我大成都的宽窄巷子少个“窄”字,这个宽巷子就袖珍多了。宽巷子也叫伊斯兰风情街,回民街,是美食一条街。宽巷子麻雀虽小,却足以喂饱每一个游客的肚子。
我在灯火通明时,用散步的速度,半个小时不到,把两条巷子晃悠了一个来回。宽巷子旁边有个清真寺,是真正的老建筑,但是,满街灯火辉煌,寺院却铁将军把门,院内幽暗,寂无一人。
或许,这里的街灯这里的晚风这里的气息都真的不同于我的城。这城市是陌生的,街道是陌生的,来往的所有面孔是陌生的,但是,月色千古,从来不变,哪里的月光不照人?
月光如水,照着这边塞之城,也照着千里之外我的川北小城。我在所住的酒店对门,在一家烧烤店铺,沐着大漠之风,就着满天繁星,一个人吃着羊肉串,内心无比踏实无比放松。
我不需要在意旁边人,旁边人也不必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感觉非常好。
在这座多元化相融的城市,在这座深度文明的城市,在这座亮丽多姿的城市,在这座可以信赖的城市,我只需要放慢脚步,安心行走。
我就是在清晨的第一缕光中走进呼和浩特市的(内蒙人都习惯称呼市),于我来说,这是一段崭新的旅程。
办理好酒店入住手续,快速冲了一个澡,在酒店附近的餐馆吃了一碗当地特色面食,我就把自己交给了这个边塞之城。
万里晴空,镶着薄薄的云彩,21度的天气,刚刚好,空气清新得不像在都市,这让我肺腑舒适,头脑清醒,脚步轻盈。
网约车很快停在我身边,我像一个知悉呼市的人一样上了车。途中,没有城市惯有的堵车,与司机东一句西一句闲聊,一路畅通,就来到了内蒙古愽物馆。
内蒙古博物馆主体是一幢雄伟的白色建筑,楼顶是青绿色,犹如一个大草原,上面塑有蒙古民族崇拜的白色骏马图,骏马前蹄凌空,迎风奔驰。这座高贵优雅的建筑,无愧自治区首府地标性建筑。
愽物馆不收门票,要提前网上预约。我以为自己来得早,没想到博物馆外面超长的队伍,已经排到下面广场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随人群一点一点向前移动,刷身份证,过安检,进馆。没错,这里需要安检。
恢宏壮观的愽物馆,一楼未设供参观的展厅,二楼以上为可参观展厅。二楼展厅以“远古世界”,“亮丽内蒙古”,“飞天神州”为主题,三楼展厅以“闪融汇聚”,“北疆桦歌”,“解放之路”为主题,四楼展厅以“文明曙光”,“边关岁月”,“大辽契丹”为主题。九大展厅与展厅之间既独立又相通。每个展厅里又有数个模块,各种各样的展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让人目不暇接。哪个展厅我都不想错过,抱定主意,一个一个展厅逛。 二
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但凡是马背上驰骋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都曾在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上有过丰富多彩的过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共进,相互撞击与互补,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形态在这里完美结合,铸就了既有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战争,也有和平共处其乐融融的场景。虽然岁月变迁,朝代更替,但是他们世代守护这片美丽家园的心不变。
这片北国之城,随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有奔腾的黄河水滋养,有苍龙一样的阴山庇佑。可以千里走单骑,可以悠然伴羊群;可以纵歌牧白云,可以起舞迎宾朋;可以酌酒论英雄,可以煮茶共星河。
从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来看:有鄂尔多斯出土的匈奴王鹰形纯黄金王冠头饰,有乌兰察布市出土的鲜卑贵族使用过的金步摇,有呼和浩特市出土的精品彩陶及皇家葬品,有赤峰市出土的东胡民族遗物青铜短剑、双鱼龙纹银盘、波斯银壶等。
以时间轴来看,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各有其独特。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出土的石器、伊盟萨拉乌苏河套人及呼盟扎赉诺尔人的化石和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著名的红山文化的玉器、阿拉善遗址的骨器,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内蒙古素有“化石之乡”之称。化石,是通往远古的钥匙,是地球的生命史。如果说地层的一层层记录是日记本的翻页,那么化石就是穿插其中的文字和图片。化石见证了生物漫长的进化历程、演绎了岁月沧海桑田的变迁奇迹。恐龙蛋化石,当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馆宝之一。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吸引着人人啧啧惊叹;禽龙、剑龙、甲龙、蜥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从二十五亿年前到一百万年前,皆有收藏。这些沉睡了亿万年的石头,默默地向所有人传递着远古时候这片土地的密码。倘若没有这些神形兼具的化石,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岁月是多么无情而有情的猎手。
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又最多。蒙古族一生与马相惜相知,不同材质不同款式的马鞍具、佩刀、让人仿佛看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豪放不羁的蒙古人,能歌善舞的蒙古人,酒在他们的血液里流动,在他们的眉眼里生长。展品中各种各样的酒具,就其材质来说,以皮质的,陶瓷的、银质的为最多,而其款式之多简直超出我的认知。他们的那些头饰、服饰,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这么多鲜艳的色彩汇聚在一件服饰上,却如此和谐,真的难以想像。这些头饰服饰的做工之精致之细腻,看得我眼眩,看得我嘴笨,不知怎么来形容这些物件的华美。
居然在这里还看到了以名贵矿物原料绘就的《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仍然色彩绮丽,纹理清晰,美艳动人。
偌大的展厅,看不完的精美展品、看不够的绝世展品,让我眼花缭乱目惊口呆,让我沉迷其中折射的岁月痕迹,让我看到这片土地的灿烂辉煌,也让我惭愧自己的知识浅薄。 三
从馆里出来,已经快午后三点了,这大大超出了我预计的时间,我甚至不知道肚子饿,忘记了吃午饭,也顾不得再花时间去吃饭,喝了一罐酸奶,直接打车到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这里也是网上预约,免票入场。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也称绥远将军衙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将军府。
将军衙署坐落在市中心,衙署建筑整体布局方方正正,被青砖围墙所围,四面临街。相对于博物馆的热闹非凡,这里清静多了,是繁华闹市中的幽静。将军衙署门外有块巨大的大青砖砌成的一字形照壁,照壁上方镶嵌有“屏藩朔漠”四字匾额,旁边注明该匾由第七十一任绥远城将军克蒙额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亲笔题写,意为要像屏障、藩篱一样保卫北部边疆。
正门门匾五个鎏金大字“漠南第一府”,旁侧是与真人等高的两位手持长矛的守门大将。衙署建筑为明清风格,青砖灰瓦,古朴幽香,分办公区与生活区,共五进院落,院内长约五米的青砖照壁上刻着金色的“绥远城将军府”几个大字。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建筑,自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绥远城建城至今,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有九十六任将军在此任职,在此共商家国大事,共谋边塞安危。多数院落里面的房间不知什么原因,未开放,只能从雕花的窗看过去。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展厅大门敞开,里面没有工作人员与讲解员,游客自行参观。露天放在院里的一口巨大铁锅引起了我的注意,说它巨大,是我觉得该铁锅足以容两个人泡沐,当然这么说有些不敬。铁锅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很完整,锅的腰身部刻满了蒙语,有标示注明“清-铁锅”。这口锅,也曾热气腾腾饭菜飘香,填饱了多少将士的胃?有些不解,这样的文物为何放在露天呢?
将军衙署古建筑群,作为该地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是呼和浩特近现代史的直接见证者。它犹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载着边塞这片土地浩浩荡荡的岁月烽烟,珍藏着一任又一任将军的情感记忆,埋藏着呼和浩特凝固的历史脉络。作为漠南第一府,衙署见证着各民族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创造美好生活的峥嵘岁月,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安静地走着,安静地拍照,好像也感染了院落的安静。还是那样的建筑布局,还是那些青砖灰瓦,连门环都好像还有温度,尘封的历史,尘封的故事,尘封的岁月,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变。是谁还在聆听大将军高韬的雄言壮语,是谁还在昼夜权衡大漠边关烽火情?也许,只有院里一棵又一棵古老斑驳的大树。历经岁月的狼烟,这些树,依然苍翠欲滴。 四
挥别将军府,来到内蒙古大召寺。大召寺门外是个广场,这里热闹非凡,堪比市集,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各种民族风格的服饰,尽情地拍照、游玩。广场上有一高大的藏汉结合式牌匾,上悬“九边第一泉”。相传,清代,康熙皇帝率军西征,返回京城时途经呼和浩特,在大召门前歇脚。时值酷暑,大队人马口渴难挨。这时,皇帝的御马突然奋蹄刨地,蹄落处涌出一股清泉,自此泉水长流不绝,于是有了御马刨泉的传说。因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琼浆,远近闻名,久而久之,便又有了玉泉之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辽东、蓟洲、大同、宁夏、甘肃和固原等九边镇的泉水之首。
寺院建筑物现存有山门、过殿、经堂及佛殿等,经堂和佛殿紧紧相连在一起,可通称为大殿。分东、中、西三路,中间一路为主体建筑,里面有很多个小院落,相互穿插。这样殿那样殿,我记不住名字,也不必刻意记住。反正都是雕梁画栋起祥云,飞鸟神兽祈福瑞。反正都是供奉的菩萨与神灵,庄严又肃穆,气度不凡。
唐卡,壁画,纹饰,法器,室内每一样器物都美轮美奂。有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珍珠八宝宫灯,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有明清两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每一样物品都是奢华般的存在,每一样物品都是艺术珍品,每一样物品对我这个俗人来说,都具有莫名的高度神密感。面对这些具有神性与灵性的圣物,我静静地观望着,不敢有半点不逊。
银佛、龙雕、壁画堪称大召寺的三绝。
银佛,即供奉在最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呈坐姿,却高近三米,全身由三万两纯银铸成,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大召寺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十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双龙盘旋起舞,其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壁画,是大召寺的另一特色。大召壁画全采用天然的各种宝石颜色绘制,历经数百年之久,至今依然色泽明丽,精美绝伦。壁画内容丰富,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等六界的种种景象。壁画题材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其画面既独立成卷,又整体连贯,一幅幅恢宏的画卷,蔚为壮观,引人注目,古人高超的绘画水平,让我等俗人惊掉下巴。
多嚣张的人进到殿里,都变得安静,变得虔诚。很多人每进一个殿,都会虔城下跪,静默如泥,一次又一次参拜菩萨,祈福许愿。我也免不了俗,随着人们一次一次转动转经筒,仰视着慈眉善目的菩萨,双手合十,为家人祈福,为岁月祈安。 五
大召西侧就是著名的塞上老街。老街的街口是一个巨大的牌楼,“明清遗韵”几个大字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的古老。老街其实不老,只有一条街道是明清时的,其余街道都是市政府重新修缮,就三十年左右的历史,如今这些土墙房,被誉为老呼和浩特的旧影浓缩。
守着大召这座香火缭缭的寺院,老街从来不缺人气,古玩、民俗、百货、土产、文创以及手工等商店,这里应有尽有。那些如雷贯耳的老字号,像是蒙和轩、瑞昌号、隆盛泰、蒙荣、皮草堂啊什么的,街上随处可见。更多小商品,其实在别的旅游城市也有,在老街游购,更多的是为了体味那里浓浓的蒙古“味”。从蒙古刀、弓箭、银杯、木碗这样的工艺品,到皮夹子、皮拖鞋、藏银首饰这样的日常用品,再到风干牛肉、马奶酒这样的美味佳肴,只要能够想到的,这里就一定有。
有一种羊毛烙铁画,是用老铁在动物皮毛上绘制的。画的主题都是蒙族的传统故事,很有特色。如果你想买的话,还有很多店家是在老街上现场作画,亲眼见证艺术品诞生,很惊艳,是不是?
而我,特别喜欢的是手工牛皮坊,大大小小的壁上装饰画,各种案头摆件,各式笔桶,各种各样的男女式包包。就包包款式来说,你能想到的所有几何图形,这里都有。重点是每个包包上面的图案都是手工完成,每个包包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除了塞上老街,宽巷子应该是呼市另一处热闹。不是宽窄巷子喔,相比我大成都的宽窄巷子少个“窄”字,这个宽巷子就袖珍多了。宽巷子也叫伊斯兰风情街,回民街,是美食一条街。宽巷子麻雀虽小,却足以喂饱每一个游客的肚子。
我在灯火通明时,用散步的速度,半个小时不到,把两条巷子晃悠了一个来回。宽巷子旁边有个清真寺,是真正的老建筑,但是,满街灯火辉煌,寺院却铁将军把门,院内幽暗,寂无一人。
或许,这里的街灯这里的晚风这里的气息都真的不同于我的城。这城市是陌生的,街道是陌生的,来往的所有面孔是陌生的,但是,月色千古,从来不变,哪里的月光不照人?
月光如水,照着这边塞之城,也照着千里之外我的川北小城。我在所住的酒店对门,在一家烧烤店铺,沐着大漠之风,就着满天繁星,一个人吃着羊肉串,内心无比踏实无比放松。
我不需要在意旁边人,旁边人也不必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感觉非常好。
在这座多元化相融的城市,在这座深度文明的城市,在这座亮丽多姿的城市,在这座可以信赖的城市,我只需要放慢脚步,安心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