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以“龙虎山”命名的地方有很多,我这里所说的龙虎山是江西的,它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
江西鹰潭“龙虎山”名称的来由,有两种历史版本。一是《广信府志•山川篇》记载,龙虎山为象山山脉的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向南,分两支,环抱若龙盘虎踞,故名;二是《龙虎山志》记载:“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龙虎山在中国名胜古迹中拥有一席之地,一是得益于它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道教之一——正一道的大本营,见证了正一道教由创建到兴盛的整个历程;二是这里山水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树一帜,而且充满传奇色彩。
史料记载,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就曾在此炼丹,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开始,正一道历代天师都居于此地,世袭道统达六十三代,前后沿守1900余年。天师们多次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最高时官至一品,位极人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之一。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第四代天师张盛对正一道的发展居功至伟。他辞官归隐,还归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每年以三元日登坛传箓。这一时期的龙虎山正一道处于一种隐居深山,潜心修炼,充实改造教义思想的阶段,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信奉和肯定。当时道教内部有以寇谦之为首的“北天师道”,由葛洪、陆修静等创立的“南天师道”,还有魏华存夫人创立的茅山上清派,形成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鼎立的局面,合称“三山”。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对教义思想的改良、革新,正一道教完成了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演化的历史性转变,到唐代,其影响力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道祖老子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皇宗地位。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皇权的扶植。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亲自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其在京师置坛传箓,赐给金印,并免去天师家族的各种税赋,而且还在京师专门设立了“授箓院”;唐玄宗还亲自册封张天师为“太师”,著《祖天师赞》。唐肃宗时,肃宗亲自诏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武宗时,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命以见官不拜”,赐金帛在山修殿宇,还赐御书“真仙观”。公元860年,又命天师建金箓大醮,公元865年,册封祖天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经过唐朝历任统治者的大力扶植,龙虎山正一道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两宋以后,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也有实质性的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理政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龙虎山上清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册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开皇帝为在职天师赐号之先河。此外,宋真宗还在京师为张天师设立授箓院,并赐帑银在龙虎山扩建上清观。
北宋末年,由于内忧外困,社会危机重重,宋徽宗认为道教有济世救国之效,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除向天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外,还问及时政。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于1105年赐建府第。这也开了官方给天师赐建府第之先河。
南宋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也深受皇帝器重,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赐张可大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道教皆归天师掌管,张天师成为由皇帝诰封的道教正一派领袖,天师府成为了江南道教的活动中枢。
元代和明代,正一道继续发展。宋朝末年,元世祖曾密遣使臣王一清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世祖建立元朝后,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命其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武宗即位时,召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元朝统治者对天师道的扶持几乎是代代相传,基本上每位帝皇对天师世系都有封赠。在元代,正一道教地位显赫,受到了皇权的认可崇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道教中的领导地位。入明之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曾派遣使者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请发上天文书,授以“天运有归”符命,以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氛围。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授张正常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僚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天师出入皆驿马车船,待遇极高。朱元璋还赐银重修天师府第,为历代天师撰写赞词。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明英宗赐宴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并特召孔圣人后裔衍圣公同宴,各赐蟒衣、朱履,进一步确定了“南张北孔”两大世家的格局。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于成化三年(1467年)所受的封号达25个字(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真阐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从四十七代到五十代天师的婚娶礼仪都由皇帝主持,并有皇族闺秀被许配给天师。
清朝初期至雍正年间,朝廷对正一道教仍是宠幸不替。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被敕封为正一嗣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雍正九年,还曾经赐帑银十万两,大修龙虎山宫观殿宇,购置良田赡养道众。
其后至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走向衰落。清道光帝以后,取消了天师入京朝觐制度。
作为曾经的道教圣地,龙虎山现在还保留有炼丹岩、濯鼎池等遗址,人们在壁鲁洞发现的《制命五岳》《檄召万灵》《神虎秘文》等古书,是道教历史、法术的实有证物。即便在今天,稍微了解道教的人只要谈起道教,往往会想起江西的龙虎山。
除了道教文化,龙虎山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这里是南方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不仅拥有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几乎所有的重要形态类型,而且其峰林地貌组合及象形的神似性也世所罕见。以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为代表,不仅其单体地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湿润区所有的种类,而且从群体看,既有龙虎山、龟峰地区以侵蚀残余的平顶型和圆顶型峰丛的群体形态,也有以泸溪河近岸带和龟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为标志的宽谷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模式。
因为森林密布,加之降水丰富,龙虎山瀑布众多,尤以天门山瀑布群最为知名。
天门山瀑布群离山门最近的是三叠姊妹瀑。这三叠瀑布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也是4米,整齐错落,形如浣纱,又如同孪生姊妹。再往峡谷里走,就是青云瀑和依婆井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的20余米高的瀑布。此外,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也是瀑布群里的明星。每一个瀑布都水量巨大,虽然落差并不是很大,但因与周边的青山映衬,都显得分外白净、大气。
龙虎山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崖墓悬棺群。据调查,龙虎山悬棺有202座之多。如此之多的悬棺集合在这里,其年代、安葬技术、所葬人物都曾是考古界热议的话题。宋代朱熹就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有“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直至今天,龙虎山悬棺的许多问题仍是考古界的“千古之谜”。
因为龙虎山的道教文化、自然景观、悬棺文明等,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到此流连。他们或在千年道观里沉思、在自然中赏景,或在水边观摩悬棺入崖表演,在现实和历史、真实与玄幻中来回穿越,感受这里山川独有的灵秀以及特别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江西鹰潭“龙虎山”名称的来由,有两种历史版本。一是《广信府志•山川篇》记载,龙虎山为象山山脉的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向南,分两支,环抱若龙盘虎踞,故名;二是《龙虎山志》记载:“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
龙虎山在中国名胜古迹中拥有一席之地,一是得益于它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道教之一——正一道的大本营,见证了正一道教由创建到兴盛的整个历程;二是这里山水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树一帜,而且充满传奇色彩。
史料记载,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就曾在此炼丹,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开始,正一道历代天师都居于此地,世袭道统达六十三代,前后沿守1900余年。天师们多次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最高时官至一品,位极人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之一。龙虎山地区在道教兴盛时,先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五十座道院,十个道庵,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第四代天师张盛对正一道的发展居功至伟。他辞官归隐,还归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每年以三元日登坛传箓。这一时期的龙虎山正一道处于一种隐居深山,潜心修炼,充实改造教义思想的阶段,并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没有得到上层社会的信奉和肯定。当时道教内部有以寇谦之为首的“北天师道”,由葛洪、陆修静等创立的“南天师道”,还有魏华存夫人创立的茅山上清派,形成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鼎立的局面,合称“三山”。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对教义思想的改良、革新,正一道教完成了由民间道教向官方道教演化的历史性转变,到唐代,其影响力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道祖老子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皇宗地位。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皇权的扶植。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亲自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命其在京师置坛传箓,赐给金印,并免去天师家族的各种税赋,而且还在京师专门设立了“授箓院”;唐玄宗还亲自册封张天师为“太师”,著《祖天师赞》。唐肃宗时,肃宗亲自诏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武宗时,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命以见官不拜”,赐金帛在山修殿宇,还赐御书“真仙观”。公元860年,又命天师建金箓大醮,公元865年,册封祖天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经过唐朝历任统治者的大力扶植,龙虎山正一道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两宋以后,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也有实质性的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理政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龙虎山上清镇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册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开皇帝为在职天师赐号之先河。此外,宋真宗还在京师为张天师设立授箓院,并赐帑银在龙虎山扩建上清观。
北宋末年,由于内忧外困,社会危机重重,宋徽宗认为道教有济世救国之效,多次召见张继先天师,除向天师求长生不老之术外,还问及时政。徽宗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于1105年赐建府第。这也开了官方给天师赐建府第之先河。
南宋时,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也深受皇帝器重,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赐张可大号观妙先生,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道教皆归天师掌管,张天师成为由皇帝诰封的道教正一派领袖,天师府成为了江南道教的活动中枢。
元代和明代,正一道继续发展。宋朝末年,元世祖曾密遣使臣王一清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世祖建立元朝后,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命其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武宗即位时,召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元朝统治者对天师道的扶持几乎是代代相传,基本上每位帝皇对天师世系都有封赠。在元代,正一道教地位显赫,受到了皇权的认可崇奉,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道教中的领导地位。入明之后,太祖朱元璋称帝之前,就曾派遣使者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请发上天文书,授以“天运有归”符命,以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氛围。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授张正常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僚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天师出入皆驿马车船,待遇极高。朱元璋还赐银重修天师府第,为历代天师撰写赞词。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明英宗赐宴第四十五代天师张懋丞,并特召孔圣人后裔衍圣公同宴,各赐蟒衣、朱履,进一步确定了“南张北孔”两大世家的格局。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于成化三年(1467年)所受的封号达25个字(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真阐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从四十七代到五十代天师的婚娶礼仪都由皇帝主持,并有皇族闺秀被许配给天师。
清朝初期至雍正年间,朝廷对正一道教仍是宠幸不替。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被敕封为正一嗣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雍正九年,还曾经赐帑银十万两,大修龙虎山宫观殿宇,购置良田赡养道众。
其后至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走向衰落。清道光帝以后,取消了天师入京朝觐制度。
作为曾经的道教圣地,龙虎山现在还保留有炼丹岩、濯鼎池等遗址,人们在壁鲁洞发现的《制命五岳》《檄召万灵》《神虎秘文》等古书,是道教历史、法术的实有证物。即便在今天,稍微了解道教的人只要谈起道教,往往会想起江西的龙虎山。
除了道教文化,龙虎山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这里是南方丹霞地貌的杰出代表,不仅拥有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几乎所有的重要形态类型,而且其峰林地貌组合及象形的神似性也世所罕见。以龙虎山、龟峰地区的丹霞为代表,不仅其单体地貌几乎涵盖了亚热带湿润区所有的种类,而且从群体看,既有龙虎山、龟峰地区以侵蚀残余的平顶型和圆顶型峰丛的群体形态,也有以泸溪河近岸带和龟峰以峰林型丹霞地貌为标志的宽谷疏散型丹霞峰林地貌模式。
因为森林密布,加之降水丰富,龙虎山瀑布众多,尤以天门山瀑布群最为知名。
天门山瀑布群离山门最近的是三叠姊妹瀑。这三叠瀑布分别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每叠落差约4米,宽也是4米,整齐错落,形如浣纱,又如同孪生姊妹。再往峡谷里走,就是青云瀑和依婆井圣井山阳源坑石涧泉水直冲而下形成的20余米高的瀑布。此外,云台山瀑布、峨眉峰瀑布、香炉峰瀑布、河豚堡瀑布等也是瀑布群里的明星。每一个瀑布都水量巨大,虽然落差并不是很大,但因与周边的青山映衬,都显得分外白净、大气。
龙虎山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崖墓悬棺群。据调查,龙虎山悬棺有202座之多。如此之多的悬棺集合在这里,其年代、安葬技术、所葬人物都曾是考古界热议的话题。宋代朱熹就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有“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直至今天,龙虎山悬棺的许多问题仍是考古界的“千古之谜”。
因为龙虎山的道教文化、自然景观、悬棺文明等,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到此流连。他们或在千年道观里沉思、在自然中赏景,或在水边观摩悬棺入崖表演,在现实和历史、真实与玄幻中来回穿越,感受这里山川独有的灵秀以及特别文化的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