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情与文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2-05 11:37:15
  • 被阅读0
  •   文章,包括文学作品,不仅是思考的产物,也是情感的产物。

      情是激发。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充满了多样性。那么表达感情的诗文自然也是多种多样。诗、散文、音乐等文学作品的感情因素会更浓烈一些,即使是理论著作,像《资本论》、《论持久战》等,也都和某种情感有关。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没有对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命运的深切同情,马克思不会花了四十年去写《资本论》等著作。没有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恨,没有解救被日本铁蹄下受奴役的四万万同胞出水火的强烈责任感,没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反驳“速胜论”、“亡国论”等各种错误论调,毛泽东也不会去写《论持久战》这部著作。

      情是压力。司马迁受宫刑后感到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朝廷的不信任,亲朋好友的背离疏远,社会的歧视、不理解,自己在感情和身体上的双重伤害,简直让他痛不欲生,社会的偏见也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就应该去死。可是,父亲未完成的《史记》的遗愿,历史上遭受磨难、不被人重用,便退隐下来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怨愤的事例,像“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司马迁想明白了,我也要像他们那样,来完成史记这部著作,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理智终于战胜了社会的偏见。没有这种思想感情的转变,便没有史记的诞生。

      情是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因为国人精神上的麻木不仁,促使鲁迅弃医从文。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可见,没有这此事件也不会让鲁迅受到这么强烈的刺激,也不会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改变志向。当然这里也有一种爱国之情,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样一些情感,让鲁迅写下了大量的改变国民性的文章,对促进国人思想和精神的转变、解放和提升,对中国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是源泉。常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有了想写的冲动,那是很难阻挡的。那种不想写的文章,那种任务式的公文,是最遭罪也是写不好的。

      我喜欢见过后不久创作的音乐作品,像《我的祖国》、《歌唱祖国》以及一些电影插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饱含激情,有真情实感。一部电影出来,主题歌立马风靡全国,争相传唱。现在电视剧、电影这么多,能够引起共鸣的电视剧主词歌太少了,我以为不是差在作品的歌词上,而是差在作者缺少真情实感上,感觉是在那硬性创作。1979年自卫反击战时有些好的音乐作品,感到作者有一种真感情在里面,没有这种真感情,词再好,作品再有艺术水平也不行。

      2021年12月3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情与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611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