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曾福来:美丽的黄龙我的家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9-14 22:11:38
  • 被阅读0
  •   在安徽省合肥市南疆有一村叫黄龙村,它位于合肥市最南端,接壤铜陵市枞阳县,这里环境优雅,人杰地灵,多年来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黄龙村犹如一位清丽淡雅的女子走出深闺,美得让人赞叹,让人惊艳……

      山水如诗入画

      黄龙村由原杨楼村和黄龙村两个村合并而成,地属丘陵,总面积7.8平方公里,地形狭长,一条宽敞明亮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地贯村而过,周围青山环绕,头顶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气候宜人。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山水相映、瑰丽多姿、如诗入画的自然景观。村内青山苍翠,树木葱郁,秀水盈波,青草飘香,是天然的生态氧吧。

      黄龙美,美就美在山和水。黄龙的山,丝毫没有磅礴和霸道之势,留给人的总是那样地坚定、灵秀而又温婉;黄龙的水,永不奔腾张扬,总是那么缓慢深情地流淌,那么地令人依恋。其中最有诗意的就是青山湖了,它是全县最大的人工湖,上世纪60年代末,栏溪涧建水库,其湖水面积3010亩,蓄水量1360万方,为庐江县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由于水库大坝在当时杨楼村蔡行村民组的青山脚下,所以叫青山水库,后因水库指挥所设在张院村民组,又改名张院水库。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兴起,改名叫青山湖。

      黄龙村全天都有美景。

      清晨,黄龙村在晨曦中苏醒过来,薄薄的轻雾沐浴着山野,沐浴着早起的人们。山乡一片寂静,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万丈,青山,牛群,炊烟,村落……一幅美丽的山乡晨景,美不胜收。

      白天,风烟俱净。天空澄澈得如一汪清水,潺潺的溪流静静地流淌着,悠悠的白云,穿梭着万里晴空。到了中午阳光愈加灿烂,风儿愈加温暖,天空愈加蔚蓝,湖水愈加青绿透明,情意愈加思念。青山湖的上空云卷云舒,一幅美丽的倒影映在青山湖,令人流连往返,尽受大自然之乐。岸边山水相依,相得益彰,小鸟在这里欢唱,鱼儿在这里漫游…… 湖中荡桨,更让人心旷神怡。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地环绕在旁,蓝天白云下展示的一幅美丽山水画,美得入骨,美得让人惊艳……

      夕阳西下,满天红霞,美妙异常,村庄披霞着锦,展现出一幅壮丽图景。落日余晖映晚霞,一抹夕阳美如画。夕阳下的黄昏,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夜晚,天空蓝得象一块巨大的幕布,一弯新月慢慢地升上东山,静静地悬挂在树梢,散发着温柔的色泽,大地一片银白,显得更加安静、恬淡。月光透过梢头,地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像一幅幅静谧的水墨画,淹没了大地的浮躁与喧嚣,山乡一片安静,人们的心在月光中轻柔地沐浴。黄龙之夜,安详之夜,静谧之夜,享受之夜。

      黄龙,不可复制的人间至美!

      人文历史厚重

      黄龙村文化源远流长。溯及村名的来历,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寺庙,香火非常旺盛,寺庙内住着一位俗家弟子,这小伙子手脚伶俐,非常勤快,常年替寺内担水劈柴,讨人喜欢。一日,月黑风高之夜,寺庙来了一伙强盗,抢了庙内的财物,还放火烧了寺庙,火光冲天,关键时刻在外的小伙子回来了,为了灭火救人,他毫不犹豫冲向火海,等到把僧尼全部救出来时,一根烧着了的横梁砸了下来,正好击中小伙子的头部,众人听到叫声,一看是救人的小伙子,大家赶紧把他从火海里救出,小伙子因受伤过重,已经奄奄一息,大家忙问他叫什么名字,小伙子断断续续说:“我叫黄龙,我叫黄龙”。就这样黄龙的名字便在当地传播开来,此后人们为纪念见义勇为的“黄龙”便在此地重新修建了庙宇,取名黄龙庵,后村名也改为黄龙村。史载,南唐伍乔曾与同乡何秀才结伴游览至此,赏其秀水青山,曾潜居在黄龙村用功数载,终于在南唐皇帝李璟钦点中取得“进士第一”,成为历史上庐江县唯一的状元。

      昔日的古界碑见证着黄龙当年历史的辉煌。在合肥市和铜陵市的“分水岭”处,有一沧桑古碑,此乃古界碑,此碑南北向,南面的“庐州府”(今合肥市) 三个字已经风化严重,字迹模糊,北面的“安庆府”三字,字迹尚清晰可辨,据考究此界碑距今已近400年矣,当年的庐州府和安庆府南部疆界长达300多华里,此段近百里疆界,唯此一块界碑,自古至今,黄龙村是庐州府、安庆府交界的第一村。

      好景的地方出故事。黄龙村物华天宝,境内龙王山、龙形地、黄龙洞、黄龙庵、杨家楼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审桥、曾家洼、伍家塥、墙壑老井、蔡家行(过去这里开烟行,故称蔡行)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享誉乡里,仿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将古老的黄龙装扮得楚楚动人。一个村有这么多的古迹和故事确实不容易,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这是黄龙的优势和黄龙的骄傲,引得前来探寻的人络绎不绝。

      在黄龙村有一个中心村庄叫沈桥湾,该村庄有55户人家,全姓徐。传说当年这里有一徐姓人家,因经营有方家业发达,有一天有一个叫花子模样打扮的人昏倒在徐家门前,人事不知,徐先生当即安排人给叫花子饭吃,救活后便让他住在家中休养生息,时间一久,便知这叫花子精通易经风水学,徐家便请这位先生为祖上下葬寻找阴宅。此时风水先生已知黄龙山脚下有块风水宝地叫“鲤鱼地”,但他却要借机考察徐家家风是否名符其实,便说要慢慢寻找。徐家好客,每日杀一只鸡款待。虽说每天一只鸡,可从来没有看到过鸡肫,风水先生便心生不快,一个月过去,他便随意指出一地,辞行离去。谁知走到途中,他打开徐家临行时为他准备的干粮,却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包腌制好的鸡肫,整整30个!风水先生恍然大悟,原来徐家将每日款待他吃的鸡肫腌制起来了,并非是有意不给他吃,心里顿生愧意,感到对不起徐姓人家,便立即赶回,将那块“鲤鱼地”的具体位置告知徐家,并告知下葬时,要“头顶锅,驴上树,树上挂灯笼”,徐家不解,风水先生解释道:“下葬的时辰选在夜里,天黑如锅底,用纸剪成驴子挂在树上,四周的树上都要挂满灯笼。”徐家依计从事,当夜将祖上尸骨迁移安葬在那块风水宝地,说来也巧,就在这时不知从何处来了一帮抢盗几车金银元宝的土匪路过此地,一见前面漫天火把和灯笼,远远的树丛中似有众多战马,他们以为是中了官府的埋伏,吓得丢下车辆和全部金银四散逃命。就这样,徐家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得到了万贯家财。徐家有了万贯家财后,便从江南请来木匠,大兴土木,造起了“九龙厅”,轰动乡里。后有人举报到京城,皇帝龙颜大怒,立即派钦差前往查处,如果属实,即以“谋反”之罪将其满门抄斩。朝廷中有一官员与徐家平时交往甚厚,立即将此消息星夜快马赶回通报徐家。徐家闻讯,吓得连夜拆除两进正屋,然后用松毛水煮沸和桐油刷外壁,里面用松香浸桐油点火熏烟,把新屋熏黑变得黑不溜秋,同时派人捕捉蜘蛛放在九龙厅的四周。夜晚朝廷钦差暗访沈桥湾,发现房子都已经发黑,屋梁上挂满了蜘蛛,便认定是遗弃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并非人们所说的“九龙厅”,加上徐家暗地里乞请地方官员帮助“打点” ,钦差大人于是禀报皇上:民间所传不实。徐家这才躲过了这一难,化险为夷。忽然有一天夜里,“九龙厅”遭受一场天火,化为灰烬,现存的遗址上仍有两进面目全非的残破老屋和里面一块“忠厚家聲” 的红木牌匾。

      民风善学厚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朴的土地,好山、好水、好空气,使生长在这里的男女淳朴厚德,勤劳好学,人情味极浓。

      在黄龙村有所了不起的学校,叫黄龙小学,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龙王山下,虽然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很差,但这里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求知好比渴思水,教学犹如蜂恋花。这里有几位舍弃功名利禄、一心扑在家乡教育事业上的老校长;这里有许多只拿极低薪水、主要依靠农事维持生活却没耽误孩子一节课的老师们;更有许多放下牛绳拎起书兜奔向学堂或面对一豆灯光依然尽力拼搏的莘莘学子。由于教学成果显著,后黄龙小学升格为黄龙附中,这里曾走出一位清华大学学子,几十年来,从这走出去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的专业人才不可胜数,他们对母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现在每当在外的学子回到家乡,总会在黄龙小学旁停留注视几分钟,忆想当年的生活艰苦和学校的辉煌。

      黄龙村自古以来传承孝道文化,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善良厚德。几百年来,报德庵的故事佳话一直在民间久传不衰。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不慎将银两丢失,途经此处已饥饿难耐,当时这里住有一包姓村民,秀才便向包家讨要充饥食物,包某热情地将秀才引进屋内,将饭菜盛满端给秀才,在走时为不耽误秀才进京赶考,包某将家中仅有的银两全送给了秀才,后来秀才高中,为报答包某恩情,见包某单身一人,年事已高,没有子嗣,无人赡养,便将包某的茅草屋拆掉,重新修建一座庙宇,取名“报德庵”,就这样包某在庙内接受信士弟子捐赠香火,康熙三十九年包某去世以后,秀才为其树碑立塔,据当地老人传说,此庵于民国初期因无人打理才逐渐倒塌,目前遗祉仅存有一尊墓塔。好人终有好报。不知是受此佳话的影响还是受孝道文化的熏淘,如今的黄龙人非常诚恳待人,热情好客,乐观满足。

      我从小生长在黄龙村,现在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牵挂着黄龙,思念着那里的一草一木,尤其在我的父母去世以后,兄弟姐妹分居在远方,偶有空闲,我还要赶往家乡,因为那里有我抹不掉的乡愁。

      稻花香里说丰年,美丽乡村话振兴。时代给黄龙村再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有着辉煌昨日、有着大美今天的黄龙村,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审核人:站长】

        标题:曾福来:美丽的黄龙我的家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2663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