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殷国然 :好吃莫过饺子

  • 作者:明月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2-25 00:23:53
  • 被阅读0
  •   在我们中原老家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饺子被赋予到最崇高的地步,一个形象的比喻,不亚于饮食界孔老夫子的地位。诸如“好吃莫过饺子,舒服莫过倒着”,“出门饺子,下车面”的生活谚语俯拾皆是。看过梁实秋先生一篇写饺子的文章,里面说清朝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与黎民百姓一样,逢年过节尤其除夕夜,必须“煮饽饽”吃,也即吃饺子。

      作为一名自幼在黄淮河流域间的农村生活长大的孩子,我对饺子在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定位非常清楚,认为改善生活就是吃饺子,逢年过节就是敞开肚皮吃饺子的隆重节日,就是非常令人欢欣鼓舞非常值得期待的大事。

      我是七十年代生人,那是的家乡农村,村民们的生活普遍贫穷,平常生活的饮食结构主要是玉米面、红薯、豆类等各种粗砺杂粮,产量极低的小麦磨成面粉后的“细粮”可不是想吃就吃,除了刚打下来新麦后,补偿似的饱餐几顿雪花一样白的馒头,爽滑筋道的捞面条,之后漫长的日月里就必须精打细算。早餐黑不溜秋面,拿着黏手吃着黏牙的红薯面窝头,看着金黄夺目实则粗糙剌喉的玉米面锅饼,为了平抑难以下咽的口感,只掺进一点点细腻的白面;中午吃面条,以豆面和红薯面混合的面粉,缺乏黏性,擀起来极易破碎,擀不成型,为了把两者和谐统一,这时也掺进一点点白面,才能顺利的把一餐一大家子要吃的面条擀好。至于加多少份量的白面,拿捏适度考验着每一位家庭主妇的智慧。省吃俭用到年末,再奢侈的蒸几锅白面馒头,煮两顿水饺。在我的记忆中,即使除夕夜和年初一难得的两顿水饺,个别极俭朴的家庭,包饺子的面皮也舍不得用全白面,也要掺进当时相对便宜一点的杂面,以致于成了黑面饺子。生活如此艰难,平时想吃顿饺子谈何容易?大概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物以稀为贵”,饺子成了我们翘首期盼,想起便涎水横流的珍馐佳馔。

      由于儿时的馋状,我和几乎所有的小伙伴都被大人骂作“吃嘴精”。有首儿歌,就是专门讽刺我们的:“吃嘴精,烂嘴猴,进到谁家谁不留。”大概更是因为吃嘴,我对母亲逢年过节为我们一家包饺子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肥三瘦七的猪后臀肉,去皮后切小块,先稍剁一会儿,看肉显出黏性,加进适量去皮切沫的生姜,然后仔仔细细,不厌其烦的反复剁,直到剁成细腻黏手的茸状,放入粗瓷瓦盆,加入老式的酿造酱油,一只手插进肉馅,顺一个方向使劲搅拌,直搅到打上劲为止。接着把生萝卜片开水煮透,过凉,也斩成泥,放到肉馅上,大葱剁碎,同样放到肉馅上,最后加盐、味精、五香粉、小磨香油,磕两个自家养的母鸡下的土鸡蛋,再顺一个方向搅拌,直到菜泥与肉茸充分混合均匀,肉馅就制作好了。

      这时提前和好的白面团已经饧透,手摸上去柔软润乎,扯起来弹性十足,就刀切或拽一块下来。搓成细长条,揪成一个个圆柱形的小面团,拿小擀面杖擀成中间稍厚、边缘薄,茶杯口大小的圆面片,填上一勺肉馅,双手捏成月牙状,摆到高粱杆制成的圆形托盘上,直到摆的满满当当,只等待大铁锅水开的号令,就像优雅、漂亮的大白鹅,“噗通”“噗通”跳入水中,上下翻滚嬉戏……

      每做一次水饺,母亲就要精心准备半天时间,才能保证不误中午饭时。这时每人的饭量都出奇的大,我小小的肚皮居然能塞进满满两碗。母亲看着我和更小的弟弟狼吞虎咽,总是吃两口放下碗筷,湿湿的眼睛里浮出和蔼的光,嗔怒似的埋怨:“唉,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岁月不居,如流水而去,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如今的我不知已品尝过多少种人间美味,而这些食物无论其食材本身的稀有程度,高昂价值,还是其制作流程的精细繁复,味道的至臻鲜美,都远胜饺子百倍,然而,对我来讲,蚀骨入髓钟情难忘的依然只有饺子。诚然,物质极大富足的今天,想吃什么似乎伸手得到,张口吃进嘴里,可是论在地域面积上的普及程度,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份量,恐怕远不能和饺子媲美。如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种牌子,各种口味的饺子,仿佛一个个身姿妖娆的旷世美人,聚焦着老中少几代人贪婪热切的目光。

      我爱吃这些风味鲜美的各种品牌水饺,尤其更爱另一种水饺——母亲牌水饺,不过这种水饺到哪儿都买不到,它只存在各自母亲的手中。

    【审核人:雨祺】

        标题:殷国然 :好吃莫过饺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5649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