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李志:胃

  • 作者:李志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7-28 02:38:09
  • 被阅读0
  •   胃,这个东西人人都有。没有的极少数人都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被医生割了的。至于先天生下来就没有胃的还闻所未闻。从这点上讲老天爷还是挺公平的。但不公平的是并非人人的胃都一样,同是当代,有的人胃器官健康,有的不健康。有的人胃强盛,有的人胃衰弱。当代人的胃和古代人的胃又不一样(总体概念)。

      胃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胃之强弱又是人体之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风向标。古代中医称胃为“水谷之海”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也就是判断一个人病之轻重的标志就是能吃不能吃,饭量如何,能吃的通常容易康复,不能吃的往往预后凶险。

      今天在这里讲“胃”并不是要从医学的角度讲胃,而是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讲脾胃春秋。

      民以食为天。胃之盛衰决定了人食欲之强弱,食量之大小。古人云:有其诸内而必形于诸外。我们今天就借这篇文章的一字一句来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胃”做一次“内窥镜”检查。从古代检查到现代。

      民以食为天,先看看古人的胃里是什么情况。

      有人认为这很滑稽可笑,古人已死又如何“检查”得到呢?放心,人虽不在但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尚在。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明朝嘉靖时候的一个内阁大学士叫徐阶,说起这个人只要看过《海瑞传奇》这部电影就知道了,是搬倒奸臣严嵩的那个人。史书上说徐阶这个人身材短小,但长得非常俊秀白皙,为人极富心术城府极深。但另一方面,说他非常能吃,且好酒量。有一次,他在做江西提学副使任上,在路上遇见好友尚书毛伯温。两人用手抓着鹅肉和馒头就酒,各吃了五十个馒头。史书记载徐阶吃起来长醊大嚼,旁若无人。毛伯温感叹道:“公大器也。”

      这就是古人的食量,由此可以看到古人的胃之强盛。一个胃能装得下五十个馒头还有几斤肉还有不知道是几斤白酒。这在今天绝对是拿全国冠军的“大胃王”。古代的馒头我相信绝不会比今天的馒头小。

      有人也许会说,你有沒有把个别情况普遍化了!今天也有大胃王,可毕竟只是极少数,多数都是不能吃的。我还要告诉你,徐阶还是当时的贵族,还不是下苦力的劳动人民。他绝对不是当时的什么“大胃王”,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能吃客。古代的劳动人民比他的食量大的大有人在。我们虽不是生在古代也沒有看到过古人,但说话是要负责的,是要有依据的,是要经得住辩证推敲的。凭什么说古代人都能吃,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别着急,先来看两个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第一条记载,在西汉王莽篡位后曾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农业上的改革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一家男子不超过8人而种田数额超过一井的,应把多出来的田分给九族乡邻中没有田或少田的人。本身无土地的亦按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制度授予田地。

      后来又查了,一井面积是现在的多少?是现在的九百亩地啊!也就是说在汉代一个八子家庭就要耕种九百亩地,平均一个人就要摊一百多亩。想想我们今天农村一个人才多少面积!我们这里才一亩多,有些山区也只有几亩,有些地方还一亩都不到。

      第二,再看看唐朝农民的劳动负担。文献记载:唐朝贞观年间太宗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凡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分给口份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口份田在农民死后要归还国家,由国家另行分配,永业田则归农民所有,可以买卖或传子孙。

      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农民的人均耕地均在百亩左右。那是一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最先进的工具就是使用耕牛,有些穷点的家庭连牛都没有,全靠人力代替牛力。有解放前的老照片为证。

      一个家庭要在极原始的条件下耕种八九百亩地,可见其劳动负荷之大!忙种抢收的农忙时节恐怕是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在地里苦干。因为我就是农民我清楚这其中的滋味。农闲之时也不闲啊!古代没有化肥、农药,农田里长了杂草怎么办?亲自下田锄草。缺化肥怎么办?古人一定会漫山遍野挑着兜子去拾马粪牛粪。因为我儿时就见过一些老人提着兜子到山上拾牛粪的。若遇到蝗灾,老百姓还要不要命地去驱蝗灭蝗。除了以上这些,老百姓平时还会出去从事辛苦的第二职业来挣钱。遇到战争年代和昏君当政的年代,百姓的负担更重。如隋朝修运河,明朝修长城,战争时候征发百姓运粮草……哪一项不是劳民伤财。总之一句话,古代百姓是千辛万苦过一生。历史上虽然也有过所谓“盛世”,但那也只不过是人民暂时不受摧残的年代。

      古人生来要面对超负荷的劳作。很多穷人一年吃不上几次肉。就我小时候,有些穷点的家庭一个月才吃一次肉。因为收入太艰难,想方设法省下来做更重要的事。古人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消费的能量太多,而又得不到高蛋白补充,所以胃口就会特别的好,食量也会特别的大。在我小时候,有些几口之家一年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家人吃。为什么?因为缺少油荤,吃的粮食就特别多。现在的娃娃们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一点。

      电影《抓壮丁》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佃户姜国富带着礼物去找地主李老栓求情,走出门的时候李老栓阴阳怪气地吆喝了一声:吃了少午再走嘛!他老婆就说:你疯了,让他吃饭,他不一顿吃了你几升米。李老栓不屑地说:说句话又不要本钱。

      电影中的这个细节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饮食现实。这不是吹的,从小听奶奶讲,过去人确实有一顿饭吃两升子米的。我爷爷年轻时也会吃好几大斗碗饭,他还经常刮半斤猪油到碗里和饭吃。因为体力劳动太沉重。不这样吃,人是受不了的。

      故事讲到这里你们不会怀疑明朝的大学士徐阶一次穷吃五十个馒头、几斤鹅肉,几斤酒的事了吧!在那个壮汉如麻的时代,中国人的胃就是这么一种情况。那有人问:古代有胃病吗?这也是肯定会有的。因为在科学规律面前没有古人与今人。

      现在中国人的胃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我的观察就是十人九胃病,普遍不能吃,体力更不行。国民的体质正在下滑。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科技产品和政府服务包罗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万里之外传音讯不再飞鸽送信,也不用再快马飞驰,只须分秒之间拨通手机即可。出门三步都是车,走路都越来越少了。从工厂的车间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是越来越高,而且还在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过去千辛万苦的劳动,在今天正变得越来越轻松。

      再过若干年,一个农民可以轻轻松松种好几千亩水稻小麦,而且还不用下田不用晒太阳。只须在阴凉的办公室操作一下电脑即可。设计好程序,剩下的事全由超级计算机和一大堆机器去做。当然这只是科学的愿景也是历史的必然。

      今天的年轻人讲劳动能力,实事求是地讲远不如古人,一百亩地就是在拥有机械化的内蒙一些地方,农户在农忙时节都不得不请工人,因为我2004年去过内蒙。放在丘陵起伏的云贵川三省更困难,没有机械化是不可想象的辛苦。现在的普通成年人一次吃馒头最多就是四五个,外加一碗稀饭就够了,这是胃健康的。胃有病的吃一两个馒头就开始撑了。而且这种人还非常的多。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办酒席,基本上满桌子的鱼肉荤腥,最后散席了发现吃一半剩一半,有些桌子整条鱼整盘鸡还动都没人动过一筷子。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胃。

      十人九胃病多吃一点就难受。一个医院的外科医生跟我关系很好,一次聊天他就说了,现在的医院内科胃肠门诊的病人是最多的,也是最忙的,光是等着做检查都要排成一条龙。

      我曾在成都一家银行守监控,中午食堂就给柜台服务员送餐去。她们都是二十几岁三十多岁的人,五六个人还吃不完一大斗碗饭,本来就不多的菜也剩了一半。这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啦!讲体力和体能,能干什么!什么也干不了。

      中国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一族可以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但胃也越来越差,体能体力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的父辈讲体能不如我爷爷那一辈,我们这一辈不如我们的父辈。我们的下一代又远不如我们。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像城里的孩子,不会使锄头,不会挑水背玉米,更不会耕田犁地。走路不到十里地就会撒娇哭闹。这不是个别而是普遍。想我父亲那一代人十几岁参加红卫兵,几个同学徒步从成都走到重庆,再由重庆徒步走到昆明,沒有人说一句累和苦。我爷爷那一辈可以经常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徒步走几十里上百里。我们做不到,我们的下一代更做不到。比起前人古人我们的胃就已经严重衰退了。

      体力劳动严重缺乏了,胃口自然就会严重退化。不管你是一个多么娇气的人,在一个被强迫的环境下做体力活,过不了多久你的胃口自然会被打开,食欲自然会增加。我曾在几个酒店工作过,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台的小妹儿吃饭都很秀气,吃不了多少。但客房做卫生的大姐们一到中午都是大口大口狼吞虎咽地吃。因为客房非常劳累辛苦。消耗多胃口就会好。

      为有一个好身体必须要有一个好胃口,也只有有了一个好动的身体才会有一个好胃口。体力劳动程度和身体健康程度是相辅相成的,而胃口与健康又是密不可分的。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劳动、健康、胃口三者之间是唇齿相依的辩证关系。

    【审核人:雨祺】

        标题:李志:胃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2370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