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刘灭资:老家的糖

  • 作者:刘灭资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6-07 22:23:20
  • 被阅读0
  •   也许是过去吃的苦太多了,老家人都喜欢吃糖。

      有红糖,有白糖,有冰糖。红糖有红沙糖,有红中有黑的苦沙糖(古巴糖)。白糖有两种:好一点的白沙糖,次一点的绵白糖。冰糖分为大块、小块。小块,又叫单晶冰。精致,均匀。

      糖是用来办喜事的。小伙子恋爱了,去女方提亲,用糖糕。新女婿上门,家家接,燃鞭炮;家家送糖,家家吃大餐。生小子,去外婆家报喜,少不了糖。“媳妇领进房,媒人甩过墙”,乡里乡亲,这不厚道。缺情补情,送糖;缺礼补礼,送糖。

      糖是用来拜年的。老家人节俭,过年不收礼,只收糖。拜年一斤糖,一条糕,足矣。糕还不能收,奉还,要糕(高)来糕(高)去。糖用报纸包好,棱锥状,用线扎紧。锥上配一红签,喜庆。年礼贵重的是冰糖;等而下之是白糖;红糖,是拿不出手的。现在老家拜年还是糖,是冰糖。不用包了。红色的小袋里,糖,颗粒饱满,大小一样,晶莹剔透:雅。

      家中有糖,胜过家中有粮。看一个家庭兴旺不兴旺,就看你家有没有糖。糖用罐装,平日藏起来。天热了,冰糖要化了,拿出来晒。邻居就说,你家是个好人家。因为你家亲戚多、人缘好、有威望。要过年了,置办糖糕,是一件大事。好长时间里,买糖要糖票。这时候,营业员最傲骄,人们见他点着头含着笑哈着腰。店里糖最好销。竹篮提,稻箩装,扁担挑。回到家,柜子上,桌子上,排成排,年味很浓了。

      干活太累了,虚脱了,一碗红糖水,腹中暖,心中安。亲戚养小孩了,你去恭贺,一进门,一碗红糖水献上。孩子感冒了,姜汁加红糖,趁热喝,大被拥覆,出一身汗,就好了。好友生病了,去看望时,手里拎一斤红糖。家中来客人了,下挂面,煮荷包蛋,蛋中加点白糖,你的接待标准就一下子提高了。客人如果还带着小孩,临走时你往她口袋里装几颗水果糖,那绝对是进门乐、出门欢,宾主全都粲然了。

      喝粥,粥里加糖;蒸粑,粑里加糖;吃大圆子(糯米团子),圆子里除了芝麻就是糖。家家会做芝麻糖,花生糖、冻米糖,迎来送往,哄小孩干活、好好读书、快快长。特色糕点,白帽的花豆,霜果,麻滩河的麻饼,其中无不有糖。平日里,最喜欢货郎进山,头发、鸡毛、牙膏皮,皆可换糖。住学校,省吃俭用,多余的饭票,可以去小卖部买糖。要过年了,杀年猪了,猪肉多,朵颐大快。父亲做的糖肉:肉块大,红,亮,一座哄抢。子承父业,我做的糖肉:块方,三层楼(皮、肥肉、精肉),酥,香,众人馋杀。

      一个人如果过得很幸福,老家人就说他生在糖罐里。

      奶奶有一个糖罐,里面装着冰糖。放在床头一个箱子里。奶奶经常忘记上锁,她的糖不长时间就完了,她的房间,也就成了我们冒险的乐园。让我们奇怪的是,奶奶的糖罐就是一个聚宝盆,旧的去了,新的就长出来。伯母也有一个糖罐,藏得很深。就是阿里巴巴来了,芝麻也不开门。只有我能经常吃到她的糖。我在家排行老二,俗话说:“老二老二,捣碓磨磨。”一放学,我就来到碓房。我勤快,又有劲,一石臼里的稻子不一会就成了米。见我满头大汗,伯母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块糖,说道“莫作声,赶紧吃。”

      成年了,我依然离不开糖,家里有一个很好看的糖罐。吃多了糖,我没有一个好牙。年纪大了,满口是义齿,没一个真牙。体检,医生总是摇着头,说:你这个人啊!尽管如此,我最喜欢的东西还是糖。有一年,回老家,到温泉,过一店,吃了两个包子,糖稀顺着嘴角流出来。我对妻子说:“吃来吃去,还是家乡的甜。”

      记得汪曾祺先生曾说过:“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没法吃!”可我喜欢无锡,每次开教研会,我都愿意去。因为无锡,虽无锡,却有糖醋排骨和软兜(鳝片),它们真甜。

      生病了,看医生。医生说,你不能再吃糖了。一天一杯蜂蜜水,也变成了白开。家中没有一粒糖了,糖罐空空如也,含糖量高的食品也撤了。做菜,少了糖,不是涩,就是干,要么柴,口感差。退休了,眼下又不能走远,老宅家。这不是事,我得想办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我意外发现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节目拍的真好,有很多好吃的,不少东西里都放糖。我每天下午准时观看,一集不落。

      一天早晨,妻子问我:“你昨晚做什么美梦了?又是叫,又是笑。”我说:“我梦见在老家吃大圆子,真过瘾,又糯又甜。”

    【审核人:雨祺】

        标题:刘灭资:老家的糖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2103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